“非遗”视角下的鲁浙两地渔民号子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17 19:53
渔民号子作为我国民歌体裁劳动号子的一种,主要流行于海洋捕鱼比较集中的沿海地区,其中山东的胶东半岛和浙江的舟山,比较具有代表性。它们分别属于黄海和东海区域,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渔场。两地都有丰富的渔民号子文化遗存,并且都被列入高级别的“非遗”保护名录。这些渔民号子不仅是两地劳动人民拼搏奋斗、抗争自然的号角,又是传承海洋文化基因的图谱,对于研究民俗文化、记录历史价值、增强民族认同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海洋捕捞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渔民号子逐渐失去其形成和传播的环境,其与渔业生产相关的功用,也不再拥有,并一度陷入销声匿迹、退出历史舞台的困境。同时这也是一种海洋生产和生活现象转化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嬗变,所以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就显得迫在眉睫。本文即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为视角,通过对山东和浙江(舟山)两地渔民号子的对比研究,考察它们各自的形成、形态、同质和异质、在各自的传承和保护利用上的经验得失,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4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概述了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为论文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通过对鲁浙两地海洋文...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家海洋战略背景及意义
1.1.2 鲁浙两省海洋地域文化背景及意义
1.1.3 “非遗”保护利用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论文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二章 鲁浙两地渔民号子的同质和异质比较
2.1 鲁浙两地海洋文化的历史积累和特质
2.1.1 山东海洋文化的历史积累和特质
2.1.2 浙江海洋文化的历史积累和特质
2.2 山东渔民号子的产生、内涵及文化价值
2.2.1 山东渔民号子的产生
2.2.2 山东渔民号子的基本内涵
2.2.3 山东渔民号子的文化价值
2.3 浙江(舟山)渔民号子的产生、内涵和文化价值
2.3.1 浙江(舟山)渔民号子的产生
2.3.2 浙江(舟山)渔民号子的基本内涵
2.3.3 浙江(舟山)渔民号子的文化价值
2.4 鲁浙两地渔民号子的同质和异质比较
第三章 鲁浙两地渔民号子的保护与传承
3.1 山东渔民号子保护与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3.2 浙江(舟山)渔民号子保护与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3.3 鲁浙渔民号子保护与传承的共同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鲁浙两地渔民号子利用性传承的对策建议
4.1 “非遗”利用性传承的概念
4.2 鲁浙两地渔民号子利用性传承的基本条件
4.3 鲁浙两地渔民号子利用性传承的对策建议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习近平. 中国经济周刊. 2017(42)
[2]歌从大海上来——“舟山渔民号子”的田野考察[J]. 沈燕红. 地方文化研究. 2017(01)
[3]舟山渔民号子[J]. 缪世芬. 浙江档案. 2014(09)
[4]“海上浙江”和“海上山东”战略中的文化支持[J]. 倪浓水,刘晓彤.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06)
[5]舟山渔歌号子的类型及保护[J]. 毛依丽,蒋爽健,朱晓欧.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02)
[6]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王伟. 海外英语. 2011(06)
[7]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山东岚山渔民号子为例[J]. 李明.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04)
[8]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苏勇军.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1)
[9]On New Type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J]. SHAN Jixiang, Director,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e Heritage, Beijing, P. R. China. Li Caige.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7(03)
[10]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J]. 朱燕.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09)
硕士论文
[1]基于海洋开发背景的鲁浙海洋文化比较研究[D]. 刘晓彤.浙江海洋学院 2014
[2]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D]. 王高峰.浙江海洋学院 2013
[3]山东荣成渔民号子研究[D]. 张姣阳.山东大学 2011
[4]山东长岛渔号研究[D]. 高洁.山东师范大学 2011
[5]关于胶东渔民号子的探究[D]. 王毅.山东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79844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家海洋战略背景及意义
1.1.2 鲁浙两省海洋地域文化背景及意义
1.1.3 “非遗”保护利用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论文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二章 鲁浙两地渔民号子的同质和异质比较
2.1 鲁浙两地海洋文化的历史积累和特质
2.1.1 山东海洋文化的历史积累和特质
2.1.2 浙江海洋文化的历史积累和特质
2.2 山东渔民号子的产生、内涵及文化价值
2.2.1 山东渔民号子的产生
2.2.2 山东渔民号子的基本内涵
2.2.3 山东渔民号子的文化价值
2.3 浙江(舟山)渔民号子的产生、内涵和文化价值
2.3.1 浙江(舟山)渔民号子的产生
2.3.2 浙江(舟山)渔民号子的基本内涵
2.3.3 浙江(舟山)渔民号子的文化价值
2.4 鲁浙两地渔民号子的同质和异质比较
第三章 鲁浙两地渔民号子的保护与传承
3.1 山东渔民号子保护与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3.2 浙江(舟山)渔民号子保护与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3.3 鲁浙渔民号子保护与传承的共同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鲁浙两地渔民号子利用性传承的对策建议
4.1 “非遗”利用性传承的概念
4.2 鲁浙两地渔民号子利用性传承的基本条件
4.3 鲁浙两地渔民号子利用性传承的对策建议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习近平. 中国经济周刊. 2017(42)
[2]歌从大海上来——“舟山渔民号子”的田野考察[J]. 沈燕红. 地方文化研究. 2017(01)
[3]舟山渔民号子[J]. 缪世芬. 浙江档案. 2014(09)
[4]“海上浙江”和“海上山东”战略中的文化支持[J]. 倪浓水,刘晓彤.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06)
[5]舟山渔歌号子的类型及保护[J]. 毛依丽,蒋爽健,朱晓欧.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02)
[6]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王伟. 海外英语. 2011(06)
[7]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山东岚山渔民号子为例[J]. 李明.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04)
[8]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苏勇军.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1)
[9]On New Type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J]. SHAN Jixiang, Director,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e Heritage, Beijing, P. R. China. Li Caige.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7(03)
[10]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J]. 朱燕.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09)
硕士论文
[1]基于海洋开发背景的鲁浙海洋文化比较研究[D]. 刘晓彤.浙江海洋学院 2014
[2]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D]. 王高峰.浙江海洋学院 2013
[3]山东荣成渔民号子研究[D]. 张姣阳.山东大学 2011
[4]山东长岛渔号研究[D]. 高洁.山东师范大学 2011
[5]关于胶东渔民号子的探究[D]. 王毅.山东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79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679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