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拉威尔管弦乐序曲《天方夜谭》的配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6 05:19

  本文关键词:拉威尔管弦乐序曲《天方夜谭》的配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最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早期,拉威尔的音乐受到印象主义思潮的影响,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他逐渐摆脱了印象主义美学思想的约束,创作出一些形象清晰、色调明朗,在艺术上有许多创造并给后人以启迪和影响的作品,如歌剧《儿童与魔法》、芭蕾音乐《达芙妮与克罗埃》、《大圆舞曲》、《波莱罗》等。拉威尔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颇具建树的配器大师,无论是他的管弦乐作品,还是他的改编作品都是配器研究的典型范例。 本文以拉威尔的管弦乐序曲《天方夜谭》为研究对象,以拉威尔的管弦乐队配器技术为研究内容,从作曲家的生平、创作特点及序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乐队层次、乐队配器的不同类型处理等方面入手,研究拉威尔精湛的配器技术和乐队写作思维。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序曲结构与创作特点:简要介绍拉威尔的生平和创作特点,以及管弦乐序曲《天方夜谭》的创作背景和特征。第二章序曲乐队层次的分析:通过具体的谱例,对乐器的分配、创作思维等问题进行详实的阐述,从而总结出拉威尔独具特色的配器手法与音响特征。第三章序曲乐队配器的不同类型处理:在对乐队层次进行了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作品乐队配器的不同类型处理中,分别从个性的音色组合方式、力度变化的处理技巧以及乐队全奏的分析三方面进行阐述。结语部分从前景层旋律线条配器技法、背景层伴奏织体配器技法、个性化音色组合方式配器技法、不同类型力度变化配器技法、不同类型乐队全奏配器技法五个方面总结出了拉威尔配器思维和乐队色彩的技术特征。
【关键词】:拉威尔 旋律层 背景层 点描法 个性的音色组合 不同类型的力度变化处理 乐队全奏 配器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14.4
【目录】:
  • 摘要4-7
  • 引言7-9
  • 第一章《天方夜谭》管弦乐序曲结构与创作特点9-28
  • 第一节 拉威尔其人、序曲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9-13
  • 一、拉威尔生平9
  • 二、拉威尔创作特征9-10
  • 三、序曲的创作背景10-11
  • 四、序曲的曲式结构11-13
  • 第二节 序曲的音乐特征简析13-28
  • 一、序曲的创作特点13-14
  • 二、序曲的曲调特征14-21
  • 三、节拍、节奏特征21-28
  • 第二章 序曲乐队层次的分析28-54
  • 第一节 乐队前景主旋律线条的配器色彩分析28-39
  • 一、混合音色与音色转接28-31
  • (一) 混合音色中“局部染色”的音色处理手法28-30
  • (二) 音色转接的旋律呈示手段30-31
  • 二、“点描法”在旋律线条中的运用31-34
  • 三、利用混合音色将旋律线条加粗34-36
  • 四、铜管在旋律中的使用36-39
  • 第二节 乐队背景层分析39-54
  • 一、作为伴奏声部出现的背景层39-47
  • (一) 弦乐充当动态持续音的伴奏织体39-43
  • (二) “点”状伴奏织体对主旋律线条的染色43-46
  • (三) 用圆号作低音的伴奏织体46-47
  • 二、带有副旋律的背景层伴奏织体47-54
  • (一) 铜管与木管形成呼应式的点描47-49
  • (二) 多层结构下的背景层伴奏织体49-51
  • (三) “点描”式的伴奏织体51-54
  • 第三章 序曲中乐队配器的不同类型处理54-101
  • 第一节 个性的音色组合方式54-82
  • 一、装饰性的音色修饰手法54-60
  • 二、全曲的的音色结构60-69
  • 1、音色结构配置图示61-66
  • 2、序曲各乐器的演奏方法列举66
  • 3、序曲音乐主题的音色结构组织安排66-69
  • 三、音响的呼应及音色转接69-82
  • (一) 音响的呼应69-72
  • (二) 音色的转接72-82
  • 第二节 序曲中力度变化的处理技巧82-87
  • 一、渐进型力度变化82-83
  • 二、突强的力度处理83-85
  • 三、渐强的配器减弱的效果85-87
  • 第三节 序曲乐队全奏的分析87-101
  • 一、“色彩性”全奏87-89
  • 二、双主题构成的全奏89-91
  • 三、兼具合唱和复调特点的全奏91-95
  • 四、旋律加伴奏式的全奏95-99
  • 五、“点描式”全奏99-101
  • 结语101-105
  • 参考文献105-106
  • 附录一:乐队编制106-107
  • 附录二:论文谱例107-133
  • 后记13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霜露;;电子琴合奏的探索——电子琴合奏乐队的演奏技巧与排练的尝试[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张天骄;;浅谈乐队合作[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10期

3 龙敏;;中提琴专业交响乐队困难片段教学探究[J];大家;2010年23期

4 杨帆;;论响度在计算机音乐制作及音频录制中的作用[J];电声技术;2009年03期

5 张先亮;;论“音”的概念[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4期

6 胡芳;;浅谈钢琴演奏音色的控制[J];大舞台;2010年07期

7 姜萍萍;;萨克斯管演奏前的基本准备[J];大舞台;2011年04期

8 王颖;;国内手风琴室内乐的发展历程[J];大舞台;2012年04期

9 王矛;冯娣;;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舞台;2012年05期

10 郑弘;;论单簧管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以影片《走出非洲》与《阿甘正传》为例[J];电影文学;2010年2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凡;有品乐器律制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2 贺志凌;新疆出土箜篌的音乐考古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3 尹明五;卢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的创作思维及技法[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4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冯卓慧;商周旽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6 邵晓洁;楚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 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少飞;1949~1981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9 郭鸣;约翰·科瑞里亚诺管弦乐写作技术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10 王友华;先秦大型组合编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长清;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姚海娇;透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谈双排键电子琴管弦乐编曲[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3 罗丽娜;基本乐理教学的分析与思考[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4 姚婧;谈钢琴协奏曲中乐队部分在双排键电子琴上的改编与演奏[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5 张婷婷;《自新大陆交响曲》第四乐章与《西班牙随想曲》在双排键电子琴上编曲与演奏的比较[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6 田玉卉;斯克里亚宾《狂喜之诗》音乐分析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曦君;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创作特征探析[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吴晓晓;从卢托斯拉夫斯基的织体音响看其音乐中的结构思维[D];四川音乐学院;2011年

9 于海红;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演奏诠释[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曦卉;高职音乐专业民乐合奏课教学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拉威尔管弦乐序曲《天方夜谭》的配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5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425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a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