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持续音到静态和声——简约主义音乐风格产生的重要标志
本文关键词:从持续音到静态和声——简约主义音乐风格产生的重要标志
更多相关文章: 拉·蒙特·扬 持续音 风格性模仿 中心音 静态和声 简约主义
【摘要】:在音乐创作中使用的持续音,无论是从"共性写作时期",还是20世纪以后的"个性化音乐"创作都非常常见的现象。然而,美国作曲家拉.蒙特.扬,以超长的方式使用持续音,形成静态和声现象,从而使得"持续音"成为了开启简约主义音乐风格的标志性手段。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 拉·蒙特·扬 持续音 风格性模仿 中心音 静态和声 简约主义
【分类号】:J614.1
【正文快照】: 持续音,作为一种音乐结构中的重要手段,在西方音乐史上被赋予一些重要的功能作用与历史使命,即对民间音乐的模仿、和声的主属功能和调性中心等。到20世纪下半叶,在西方掀起一股震撼世界乐坛的简约主义音乐创作之风,从而在西方音乐史上又挥洒重墨一笔。而最先将这股简约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鸿年;论乐队演奏中音乐结构及音响层次布局问题(中)[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2 张丽;精美·朦胧·空幻·飘逸——浅谈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创作[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梁宝忠;;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的配器技术分析[J];艺术探索;2007年S2期
4 何平;;论科普兰五部管弦乐作品的和声(下)[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5 王思特;;传统因素的重构——巴托克的织体创新[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年03期
6 王思特;;传统因素的重构——巴托克的织体创新[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董伽;;持续音研究[J];歌海;2008年06期
8 杨静;;简约而不“简单”——简约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探略[J];黄河之声;2008年17期
9 唐勇;;普罗科菲耶夫《第九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半音化技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蔡乔中;朱践耳交响曲的潜调性技法分析[J];中国音乐学;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文;;“和声分析”教学思考——以舒曼钢琴作品为例[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娟;;柯达伊匈牙利民歌主题变奏曲《孔雀飞》分析研究[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谢滨妃;;从巴洛克时期到后期浪漫派的作品看调性语言的发展[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黄瑾;;非独立功能和弦辨析[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陈道明;;斯本内现象:口误、脑误与诙谐幽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东;音箱与功放如何匹配[N];市场报;2000年
2 陈自明;凯尔特音乐之苏格兰[N];音乐周报;2005年
3 马骏 佟姝;《洋话连篇宝典》惹官司[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3年
4 杜云生;隆重热烈[N];中国文化报;2002年
5 张杭;奇迹与偏废[N];北京日报;2011年
6 晓君;辉煌琴艺四十年[N];音乐周报;2000年
7 欣杰;迪华特香港首指《梁祝》[N];音乐周报;2006年
8 杜亚雄;立陶宛的民间乐器和民间音乐[N];音乐周报;2007年
9 记者 张芹 通讯员 汤承英;市海内外艺术学子暑期汇报音乐会举行[N];连云港日报;2008年
10 高莎;共同关爱无声世界的人们[N];工人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雷兴明;承先锋之锐 拓回归之新[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2 徐欣;内蒙古地区“潮尔”的声音民族志[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3 朱宁宁;英美实验音乐:1950-1970年代[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彦汶;管弦乐写作中单音持续音的艺术魅力[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2 赵娜;迪蒂耶《遥远的世界》音高核心材料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裴蕾;肖邦《波兰舞曲》的和声技法[D];武汉音乐学院;2008年
4 邵良柱;全音阶在调性、泛调性、无调性音乐中的运用[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5 张霞;格里格《钢琴抒情小曲66首》和声手法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6 万爱民;鲍元恺管弦乐曲《炎黄风情》和声技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徐亮;侗族大歌音乐特征的实地调查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栾家;卡巴列夫斯基《24首钢琴前奏曲》和声技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肖益清;钢琴组曲《戈雅之画》研究与演奏诠释[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玫玫;《升华之夜》中的和声技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545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545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