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田野调查与非遗保护的双重视阈——萧山细十番的田野调查与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0 03:13

  本文关键词:田野调查与非遗保护的双重视阈——萧山细十番的田野调查与保护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萧山细十番 田野调查 非遗保护


【摘要】:萧山细十番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萧山这一古老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笔者取萧山细十番为研究对象,在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获得一手资料。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和案头文献梳理,对萧山细十番历史流变、生态现状、本体构成、存在问题和保护策略做出了符合实际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萧山细十番 田野调查 非遗保护
【基金】: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浙江民间乐社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BD033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萧山细十番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萧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受到多方面的重视。为此,萧山楼塔镇也荣获浙江省首届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萧山细十番曲调悠扬柔美、婉转流畅,表达着萧山人民群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媒体、

【共引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燕飞;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对新音响的探索与实践[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林林;为谁而歌[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6 王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作曲家留苏期间音乐创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瑜;晋北地区民间道教科仪音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9 刘思军;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的东方语境[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10 王晓毅;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建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正梅;20世纪50--80年代中韩钢琴作品创作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蒙;探索中国当今钢琴立体教育及其教材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小燕;论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对现代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和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廖婷;王中山筝乐艺术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薛亮;曹东扶古筝艺术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占祺;对钢琴协奏曲《走进新时代》中钢琴演奏技法的研究及其部分作品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娜;山东胶州秧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婧;保定老调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德亮;;影视人类学与当代回族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1期

2 于芳;;福建东游人名语言特征的民族分布——中国农村语言生活的一项田野调查[J];南平师专学报;2007年03期

3 杨国章;;我的导师[J];中国研究生;2009年11期

4 段永升;;民俗文化研究方法之我见——以“biangbiang面”的研究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5 卢蓉;;关于闽南墓葬文化和墓碑考察——田野调查法的介入及意义[J];美与时代(中);2011年07期

6 卢周来;;草根与传统[J];博览群书;2001年08期

7 王建民;民族志方法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J];思想战线;2005年05期

8 杨源;;来自田野的报告——民族田野调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博物馆;2006年04期

9 王静;;《中国的吉普赛人:慈城堕民田野调查》写作札记[J];博览群书;2006年12期

10 马强;;从口述中找回历史:马长寿先生与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研究[J];回族研究;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淑娉;;从异文化到本文化—我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回忆[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田禾;;山曼先生[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3 宋兆麟;;走进边疆地区——民族调查其乐无穷[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4 周相卿;;雷公山地区苗族习惯法表现形式的实证分析[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5 杨林军;;从历史人类学视角评价《徐霞客游记》中的田野调查方法[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6 聂桂兰;;标语口号在乡村——江西吉安乡村户外标语口号的田野调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吴曙华;;《徐霞客游记》的民族学价值[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8 陈建宪;;走向田野 回归文本——中国神话学理论反思之一[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林哲民;;为微型语料库标记词类使用田野调查人员记录及基于转换的自动学习[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周相卿;;黔东南雷山县掌批村婚姻习惯法研究[A];贵州省2004年宪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福财;中蒙联合开展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王玉贵;12年 220处不可移动文物与我们“永别”[N];南充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波;记录下和顺土地上的文化印记[N];晋中日报;2010年

4 记者 咏梅;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田野调查进入实施阶段[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5 记者 贺燕;省专家检查我市文物普查工作[N];汕尾日报;2009年

6 李欣;青海省长城资源田野调查工作启动[N];青海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郝静;寻觅历史的遗存[N];阿勒泰日报;2009年

8 通讯员 杨瑛;地区田野调查确定587个文物点[N];阿勒泰日报;2009年

9 记者 陈翩翩;古镇唐家湾处处有文物[N];珠海特区报;2010年

10 珠海特区报评论员;保护文物比发现文物更重要[N];珠海特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淑岩;以校本课程建构透视牧区教育的自由与多元[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张祖群;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曾晓进;变迁、互动、交融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戴晓云;《北水陆法会图》考[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赛吉拉胡;叙事民歌表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6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传;华南学派探渊[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周相卿;黔东南雷山县三村苗族习惯法研究[D];云南大学;2004年

9 桑俊;红安革命歌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维;践行渐进西藏班[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哲;湖北省中等发达地区县域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状况[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袁理;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实地考察及其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关联[D];赣南师范学院;2009年

3 张晓东;媒介在乡村日常生活中的角色[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蔡芳;常德汉剧及其音乐的调查[D];厦门大学;2008年

5 温慧舒;基于贵州白裤瑶“蚕丝文化”田野调查的影视人类学阐释[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杨春;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影视记录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张子辉;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曾娜妮;灌溪镇丧葬仪式音乐及其乐班的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9 任方冰;移民背景下的新疆曲子戏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晓梅;当代藏传佛教在汉地的传播[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24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8243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b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