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乐记》音乐哲学思想论要

发布时间:2017-09-15 18:12

  本文关键词:《乐记》音乐哲学思想论要


  更多相关文章: 心物 以类相动


【摘要】: 《乐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在阐述音乐问题的过程中力求把自己的音乐思想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上,从而提出了颇具特色的音乐哲学思想。 《乐记》研究中,学者们就《乐记》一书的性质、时代、作者,《乐记》中所体现的哲学、音乐思想、美学思想等问题展开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在时代和作者问题上,虽然古今学者认识不一,但其内容是对先秦时期儒家乐论思想的阐述和总结,应当是没有异议的。《乐记》哲学思想研究中争论比较多的是哲学思想的性质问题,争论焦点在它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近年来研究者则侧重于《乐记》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和思想展开研究,而不再关心哲学思想的性质问题。但关于哲学思想性质问题的讨论触及了《乐记》思想理论中的哲学话题,说明《乐记》中有许多形而上的思想认识,需要认真研究。 “乐”是《乐记》音乐理论和音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它有音乐之“乐”(音yuè),礼乐之“乐”(音yuè)和快乐之“乐”(音lè,通“悦”)等多种含义。《乐记》的作者利用乐的三层含义来阐释其音乐理论和哲学思想的。 《乐记》提出“音由心生,感于物而动”、“乐者,天地之和”、“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人生而静,天之性”、“人化物……灭天理而穷人欲”、“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穷本知变,乐之情”等具有哲学意义的观点。这些哲学观点不仅丰富了儒家音乐理论的思想内容,而且成为其音乐思想的理论基础。 《乐记》“音由心生,感于物而动”的音乐发生论,关于音乐产生和实现过程的理论触及了哲学上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乐记》提出礼乐相节、礼乐相成的辨证观点,认为礼与乐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提出了“中和”之乐的音乐哲学思想,认为“乐”的本质、特点、功能、作用就是和谐。“和乐”是宇宙和谐秩序的体现。“中和”还体现在它的以“道”治“欲”以致“中和”的理欲理论中。它把“以类相动”观点引入了音乐理论,并使之成为音乐思想的形而上的依据。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乐记》在阐述音乐问题的过程中并没有就事论事、就音乐谈音乐,而是力图对音乐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论思考,力求把自己的音乐思想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上。因而其思想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围,它不仅对中国音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以后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和伦理精神塑造也都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心物 以类相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609.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一、《乐记》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0-17
  • (一) 《乐记》一书的性质、时代、作者11-13
  • (二) 《乐记》哲学思想的性质13-15
  • (三) “乐”的含义15-17
  • 二、《乐记》的音乐哲学思想17-38
  • (一) “音由心生,,感于物而动”论18-22
  • (二) “礼”与“乐”的辩思22-26
  • (三) “中和”之乐26-34
  • (四) “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论34-38
  • 结束语38-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学凯;《礼记·乐记》与先秦礼乐思想[J];北方论丛;2003年02期

2 王秀臣;;礼藏于乐:礼乐文化的形态原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王志成;《乐记》“心物”关系论的美学思想[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陈芸;对《乐记》音乐美学辩证思想的探讨[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5 龙珲;;二十世纪《乐记》研究综述[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聂振斌;“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的艺术哲学思想[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7 蔡仲德;《乐记》哲学思想辨析[J];音乐研究;1981年04期

8 修海林;《乐记》音乐美学思想试析[J];音乐研究;1986年02期

9 邹荣,雷金银;对《乐记》音乐美学思想中几个重要论点的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10 蔡仲德;“和律论”?质疑 兼论《乐记》[J];人民音乐;1988年07期



本文编号:858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858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6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