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审美创新——《枫桥夜泊》浅谈
本文关键词: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审美创新——《枫桥夜泊》浅谈
更多相关文章: 枫桥夜泊 作品分析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演唱的审美创新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灿烂的艺术瑰宝,它的产生和发展与音乐原本就是一体的。随着中国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新体诗的开始,古典诗词的辉煌停留在历史的那一页。而相伴随的是西洋音乐及作曲技巧的引入,并为国人所用的近100年的历史以来,到今天文化艺术全球化的浪潮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深度挖掘自身特色显得尤其重要。而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洋作曲技法的结合正是体现诗歌艺术的审美创新,这种审美创新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还在于作品的表达方式——演唱的审美创新。这种审美创新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的一个重要进程。本文通过对《枫桥夜泊》这首作品在诗词、旋律、钢琴伴奏、演唱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来谈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审美创新。
【作者单位】: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关键词】: 枫桥夜泊 作品分析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演唱的审美创新
【分类号】:J616.2
【正文快照】: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灿烂的艺术瑰宝,它的产生和发展与音乐原本就是一体的。随着中国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新体诗的开始,,古典诗词的辉煌停留在历史的那一页。而相伴随的是西洋音乐及作曲技巧的引入,并为国人所用的近100年的历史以来,到今天文化艺术全球化的浪潮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磊;;谈音乐分析的边缘拓展——《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的启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金宏兆育;;看《曲式与作品分析》在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的教学特点[J];音乐生活;2007年08期
3 李浪;;是刺耳的噪音和散乱的元素,还是经典巨作——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呈示部浅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2期
4 邓琦;;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1期
5 孙婷婷;;天籁之音——《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艺术评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6 赵燕;;声乐作品分析[J];艺术广角;2002年06期
7 李勇;;浅谈钢琴即兴伴奏中的作品分析[J];音乐生活;2005年02期
8 黄细英;;萧邦《第二谐谑曲》浅析[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张宝龙;;浅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J];大众文艺;2010年16期
10 孙冀豪;冯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作品及演奏分析[J];歌海;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吉提;;受益于技术理论课间的横向沟通[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杜青青;;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3 胡丹丽;;和声教学的三个侧重——“和声与曲式”课程教学的探索[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蔡石香;;儿童舞蹈《还我星期天》[A];中国少年儿童舞蹈论文比赛获奖作品集[C];2005年
5 杜晓十;;在理论与实践间徘徊——三十年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和声教学述评[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任红军;;试点工作背景下高师《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改革实践研究[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刘冬云;;高校音乐专业键盘和声技术训练之我见[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张韵璇;;探索与定位——中国音乐学院 复调公共课改革[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戴德;;在乐趣中成长——谈谈“和声与曲式分析课”的教学探索[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骆彤;;我国民族音乐走向何方[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一冰;迎接曲式与作品分析的大发展[N];音乐周报;2005年
2 张巍;舞我中华 繁荣创作[N];中国艺术报;2008年
3 王敏;文艺界庆贺吴祖强从乐从教六十周年[N];中国艺术报;2007年
4 徐玺宝;力当学高为师 践行身正为范[N];音乐周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李瑾;吴祖强喜迎从乐从教60载[N];音乐周报;2007年
6 紫茵;链接创作起点与终端[N];音乐周报;2007年
7 夏滟洲;学术超市:外音史“西安会议”[N];音乐周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紫茵;《黄山大合唱》响彻大会堂[N];音乐周报;2005年
9 抒真;好书当读 后学得益[N];中国艺术报;2007年
10 刘文金;彭修文配器是作曲家必修课[N];音乐周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少飞;1949~1981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2 赵仲明;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1980-2000)[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珊;马勒早期艺术歌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坤;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分析及版本比较[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3 张楠;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作品研究与演奏版本比较[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4 苏菊;论李遇秋的手风琴音乐创作[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许倩;黄自艺术歌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于勒;德彪西《意象集》Ⅰ的音乐与演奏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冯曦;陈钢小提琴作品创作思维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谢艳霞;李遇秋《惠山泥人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吴玉敏;李斯特《意大利游记》的作品简析与演奏探索[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10 丁静;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及其作品[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79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979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