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NDiV致病性初步研究及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7-08-13 05:14

  本文关键词:NDiV致病性初步研究及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更多相关文章: TaqMan-MGB Nam Dinh病毒 致病性 50%终点法


【摘要】:目的Nam Dinh virus(以下简称NDiV)是近年新发现的虫媒病毒,本课题组在国内首次成功从成蚊中分离,但该病毒流行病学意义和检测方法尚鲜见报道。本次研究拟建立一种特异、快速检测成蚊中NDi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为环境中的蚊虫携带NDiV的状况提供快速检测的方法提供参考。通过动物试验了解NDiV其致病作用,为指导虫媒传染病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C6/36细胞培养Nam Dinh病毒,待4-6天出现明显细胞病变时离心纯化病毒,50%细胞终点法测定病毒滴度。将已测定滴度的NDiV分离物分别在蚊虫细胞(C6/36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培养,观察NDiV在不同细胞的生长状况。动物实验:(a)3-4日龄乳鼠,分组处理后在乳鼠脑部、腹腔和鼻腔接种不同剂量的病毒分离液,观察乳鼠接种病毒后的发病情况并作记录,提取发病组织研磨液核酸做RT-PCR检测并做病毒鉴定。(b)6日龄SPF鸡胚,分组处理后在SPF鸡胚卵黄囊、尿囊腔、羊膜腔接种不同剂量的病毒分离液,观察其孵育情况。(c)雏鸡,分组处理后在雏鸡的脑内接种、翅膀刺种和口服的途径接种病毒分离液,记录出现症状的雏鸡数。收集乳鼠和鸡胚的发病部位或组织,研磨后提取核酸做RT-PCR检测。以上实验均设立对照组。分析NCBI中的越南和中国的NDiV病毒株全序列特征,选取保守区域RdRp基因,设计NDiV的特异性引物与TaqMan-MGB探针,通过优化试验后验证所建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和应用性。建立特异性高、灵敏度强的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结果利用建立的RT-PCR方法检测NDiV分离物在蚊虫细胞(C6/36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随时间的生长情况,检测结果显示病毒只在蚊虫细胞中有增殖,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无生长。NDiV对C6/36细胞有明显的病变效应,C6/36细胞是NDiV的敏感细胞;经C6/36细胞50%终点法计算得出NDiV病毒滴度为:1.41×106PFU/ml。乳鼠、鸡胚和雏鸡的不同部位经不同剂量的NDiV染毒后,没有出现明显的发病情况。通过多次的优化试验首次建立了NDiV MGB探针RT-PCR的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用时短,灵敏度高,最低检测下限为1PFU/ml。该方法有良好的特异性,与登革热1-4血清型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轮状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无交叉反应;4份核酸含量不同的NDiV标准品重复测5次,Ct值的变异系数范围在1.67%~3.68%,有较高的稳定性。通过检测,龙岗区蚊虫NDiV携带率为18%,以居民区、医院和场馆的蚊虫携带NDiV比例最高,分别为22%、25%、31%。其它区域蚊虫携带NDiV比例较低。结论C6/36细胞是NDiV感染的敏感细胞,NDiV在C6/36细胞能产生病变效应,但病毒在哺乳类动物细胞未见增殖。通过实验观察发现,NDiV对乳鼠及鸡胚没有明显的致病作用。NDiV的TaqMan-MGB探针RT-PCR方法是一种特异、快速、灵敏高及稳定性好的方法,可应用于NDiV的流行病学监测工作,提高该病毒的快速检测的能力。
【关键词】:TaqMan-MGB Nam Dinh病毒 致病性 50%终点法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药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73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6
  • 1.NDi V介绍10-14
  • 1.1 NDi V的概述10-11
  • 1.2 NDi V分子生物学特征11-13
  • 1.3 NDi V与Cav V、DKNV关联性分析13-14
  • 2.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4-16
  • 第一章 NDi V对动物致病性的研究16-27
  • 1. 材料16-17
  • 2. 方法17-20
  • 2.1 标本处理17-18
  • 2.2 NDi V株的获取途径和细胞传代18-19
  • 2.2.1 细胞复苏18
  • 2.2.2 细胞传代和培养18
  • 2.2.3 NDi V在C6/36 细胞染毒和观察18
  • 2.2.4 NDi V病毒滴度的测定(标准品的制备)18-19
  • 2.2.5 NDi V在蚊虫及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培养19
  • 2.3 NDi V对小鼠的致病性观察19-20
  • 2.3.1 NDi V病毒对乳鼠的致病性19
  • 2.3.2 NDi V对乳鼠脑部及各脏器大体形态学影响分析19-20
  • 2.4 NDi V对鸡致病性20
  • 2.4.1 NDi V对SPF鸡胚致病性20
  • 2.4.2 NDi V对雏鸡的毒力试验20
  • 3. 结果20-25
  • 3.1 病毒分离结果20-21
  • 3.2 NDi V病毒滴度测定结果21-22
  • 3.2.1 NDi V在不同细胞的生长结果22
  • 3.3 NDi V对动物的毒力结果22-25
  • 3.3.1 细胞传代的病毒株对小鼠的致病性结果22-23
  • 3.3.2 NDi V对乳鼠脑部及各脏器大体形态学影响结果23
  • 3.3.3 NDi V对鸡胚的致病性结果23-24
  • 3.3.4 NDi V对雏鸡的毒力结果24-25
  • 4. 讨论25-26
  • 5. 结论26-27
  • 第二章 实时荧光PCR检测Nam Dinh病毒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27-43
  • 1. 材料27-29
  • 2. 方法29-34
  • 2.1 Rd Rp基因特异性片段筛选29-30
  • 2.2 病毒核酸的提取30-31
  • 2.3 实时荧光RT- PCR引物反应性实验31-32
  • 2.4 测序验证32
  • 2.5 Taq Man- MGB探针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32-33
  • 2.5.1 退火温度的优化33
  • 2.5.2 酶用量的优化33
  • 2.5.3 探针浓度的优化33
  • 2.5.4 上下游引物浓度的优化33
  • 2.5.5 Mg~(2+)浓度的优化33
  • 2.6 Taq Man-MGB探针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的评估33-34
  • 2.6.1 特异性试验33-34
  • 2.6.2 灵敏度实验34
  • 2.6.3 稳定性实验34
  • 2.7 龙岗区蚊媒携带NDi V的检测34
  • 3. 结果34-41
  • 3.1 PCR反应性结果34-35
  • 3.2 RT-PCR产物测序验证结果35
  • 3.3 Taq Man- MGB探针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优化结果35-38
  • 3.3.1 退火温度优化结果35-36
  • 3.3.2 Taq DNA聚合酶用量优化结果36
  • 3.3.3 Taq Man-MGB探针浓度的优化结果36-37
  • 3.3.4 引物浓度的优化结果37-38
  • 3.3.5 Mg~(2+)浓度的优化结果38
  • 3.4 PCR应用性结果38-40
  • 3.4.1 特异性实验结果38-39
  • 3.4.2 灵敏度实验结果39-40
  • 3.4.3 稳定性实验结果40
  • 3.5 龙岗区蚊媒NDi V携带率结果40-41
  • 4. 讨论41-42
  • 5. 结论42-43
  • 本文研究创新之处43
  • 不足之处43-44
  • 参考文献44-47
  • 综述47-56
  • 参考文献53-56
  • 附录 156-57
  • 附录 257-58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58-59
  • 致谢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红;申信生;王正云;;Beckman—700型分析仪室温下进行终点法测定反映时间的探讨[J];吉林医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孝山;李研;李瑞兰;潘彤;;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校准程序的建立与应用[A];中国输血协会第三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04年

2 刘斌剑;李佳霖;孙月庭;;终点法荧光定量检测HBV-DNA的临床应用[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本文编号:665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665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0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