鞣花酸体外抗真菌活性及对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的治疗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鞣花酸体外抗真菌活性及对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的治疗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鞣花酸 抗真菌 最低抑菌浓度 白色念珠菌 小鼠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摘要】:目的研究鞣花酸体内外抗真菌作用,确定其抗真菌谱,评价其对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酵母菌的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27-A),测定鞣花酸对临床常见念珠菌的MIC值,确定其抗真菌谱,筛选出对其敏感的真菌菌株;采用小鼠腹腔注射白色念珠菌造成系统性真菌感染模型,以小鼠存活率、血清SOD和MDA含量、肝脏组织病理学为评价指标,观察鞣花酸的体内抗真菌作用。结果鞣花酸体外对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C.albicans)最敏感,平均MIC为25.0 mg·L~(-1);与模型组比较,鞣花酸体内可明显改善造模小鼠的一般症状,使动物体重明显增加(P0.05),高剂量组丙二醛(MDA)含量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增加(P0.01),肝脏组织病理学有明显改善。结论鞣花酸有明显的体内外抗真菌活性,具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
【作者单位】: 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药研究所毒理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医疗设备科;
【关键词】: 鞣花酸 抗真菌 最低抑菌浓度 白色念珠菌 小鼠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No 201517112)
【分类号】:R285;R-332
【正文快照】: 真菌感染或真菌病按照侵犯部位可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引起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浅部真菌感染还会导致深部真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一般由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等引起,虽不如浅部真菌感染发病多,但危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茗月;罗星晔;湛志华;陈全斌;;甜茶中鞣花酸抗氧化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2 丁运生;孙小虎;李有桂;朱凯;;鞣花酸及其衍生物研究进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1期
3 邵航,刘芸,刘春祥,宫莲珍,辛顺,,帅翔;具有抗癌作用鞣花酸的合成[J];现代应用药学;1995年02期
4 徐文方;;鞣花酸的新作用[J];齐鲁药事;1987年04期
5 郭增军;谭林;徐颖;吴楠;;鞣花酸类化合物在植物界的分布及其生物活性[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0年03期
6 王东;姜丽萍;刘晓芳;耿成燕;仲来福;陈敏;;鞣花酸对HEK-293细胞DNA损伤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13年11期
7 李鸿飞;陈蕾;李明;;石榴皮中鞣花酸的测定[J];新疆中医药;2008年06期
8 王峰;黄薇;唐波;;荧光光度法测定钇含量[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2年11期
9 张华;陈虹;杨丹;陈文;应雪;;鞣花酸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年14期
10 贝玉祥;杨阳;郭英;李正全;高云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诃子中鞣花酸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增军;谭林;徐颖;吴楠;;鞣花酸及其衍生物在植物界的分布及其生物活性[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有效成分分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衣晓峰 岳金凤;鞣花酸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N];中国医药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丽凤;鞣花酸对3T3-L1细胞成脂作用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2 王瑞;植物多酚对皮革中Cr(Ⅵ)的防治机理及防治作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润;石榴鞣花酸对金黄地鼠体内胆固醇、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宇文;鞣花酸的生产制备工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杨世艳;复方鞣花酸纳米脂质超声微泡的研制及其体内超声成像实验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4 李小萍;红树莓果中鞣花酸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性和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盛达成;利用五倍子单宁酸生产废弃物制备鞣花酸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6 陈玉娇;鞣花酸的光谱电化学和电泳电化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7 雷焱;五倍子单宁为原料制备鞣花酸及鞣花酸的纯化[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8 吴兴付;以石榴皮、石榴叶为原料制备鞣花酸[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9 程艳;石榴皮为原料酶法生产鞣花酸[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10 郑英俊;鞣花酸对人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D];南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93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693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