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南大核心CSSCI学报社科期刊简介及投稿要求
刊名: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主办: 中共中央党校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7-5801
CN: 11-3847/C
邮发代号:82-972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创刊时间:1997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办刊主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促进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服务,为全党全国干部教育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提倡对时代发展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原创性学术研究,追求深邃的理论思想、高端的学术品位、扎实的原创成果和严格的学术规范。
发展历程
●1991-1996 年 , 为了推进中共中央党校的正规化办学 , 提高全国党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 众多专家学者呼吁创办一流的、权威的学术理论刊物 , 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的形式反映中央党校及地方各级党校的学术研究成果 , 扩大党校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地位。
●1996 年 7 月 , 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决定 , 正式筹办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季刊——《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 实行编辑委员会指导下的主编负责制 , 由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负责日常的编辑业务和行政管理。苏星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刘海藩任常务副主任,陈道华任主编。
●1996 年 12 月 , 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中央党校《关于申请 < 国际经济与社会 > 改办为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 的紧急报告》 , 同意《中共中央党校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
●1997 年 6 月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正式出刊。
●1999 年 10 月,《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改由校刊部(社)负责日常的编辑业务和行政管理。白占群任社长、陈高桐任总编辑( 2004 年起),周炳成、包驰先后任主编。
●2000 年 2 月,《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改革论文刊发格式,与国际学术期刊技术规范和中文学术期刊编排标准接轨。
●2001 年 2 月,《中共中央党校学报》进一步完善刊物编排。刊名改由江泽民手书“中共中央党校”与印刷体汉字“学报”双排组成;开本改为国际标准大 16 开,刊物全年总容量增加 29% ;文末参考文献采用创新标注。
●2006 年 2 月,《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改为双月刊,缩短了刊发周期,刊物全年总容量又增加 31% 。虞云耀任编辑委员会主任、 李 君如任常务副主任。
刊稿范围
辟有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政策研究栏目,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建设理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化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等。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兼顾学术述评和学术动态。[1]
主要读者
全国党校、干校的教员、学员,社会科学院所、高等院校、军事院校的理论工作者,党政军企等实际部门的政策研究人员,学习型社会骨干和有理论兴趣的各界人士。[1]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本刊被纳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多家权威评价体系。
投稿须知
一、每篇稿件不超过9000字,用A4纸或16开纸单面打印清晰,也可以清楚地抄写在方格稿纸上。正文用字不小于小4号字,行距不小于3毫米。
二、稿件中文主题名不超过20个汉字,副题名前须有破折号并且不超过25个汉字。题名应当简明、确切,能够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外来语、缩略语、字符、代号。
三、稿件作者在题名之下署自己的姓名全称。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必须用逗号隔开。
四、稿件作者在署名之下标注自己的工作单位全称,以及所在地的省或直辖市或自治区的地名和市或县(直辖市的区或县)的地名、邮政编码。工作单位与所在地名之间用逗号隔开。分属于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则分别注明不同的工作单位全称、所在地名和邮政编码。各个工作单位、所在地名和邮政编码之间用分号隔开。此项整体标注外加圆括号“( )”括起。
五、稿件(动态信息类、文件资料类的稿件除外)正文之前须有摘要。“摘要”二字用方括号“[]”括起。摘要以100~300字为宜,排除“本文认为、作者指出”等语词和常识性内容,不用引文、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认的符号、缩略语,不对论文作诠释、评论和评价,仅简介主题范围、目的方法、内容梗概、创新之处、基本结论。摘要慎用长句,只分1个自然段落。
六、稿件摘要之后须有关键词。“关键词”三字用方括号“[]”括起。关键词由3~8个反映论文主题内容、并用分号隔开的词或词组所组成,只分1个自然段落。
七、稿件首页地脚可有基金项目,注明论文产出的资助背景。“基金项目”四字用方括号“[]”括起。基金项目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正式名称全称填写,并注明其项目编号。项目编号外加圆括号“()”括起。多项基金项目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
八、稿件首页地脚须有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四字用方括号“[]”括起。作者基本信息按照以下顺序列出: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地,学位,工作单位及职称,职务,学术简历及研究方向。其中,民族为汉族的可以省略族籍,出生地为中国且国籍仍为中国的,可以省略国籍但须标明省级地名和市(县)级地名或直辖市的区(县)地名,工作单位须用全称并同作者署名之下标注的工作单位相一致,学术简历和研究方向两项可以任选。上述各项除了民族和出生年用圆括号“( )”括起外,其他各项均用逗号隔开。多位作者在同一“作者简介”栏目中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最后以句号结束。
九、稿件正文中的标题序号:第一层级标题采用“一、”,第二层级标题采用“(一)”,第三层级标题采用“1.”,第四层级标题采用“(1)”。
十、稿件的释义性注释是作者对于题名、标题和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稿件的引文性注释是作者对于引用未公开发表的各种文献资料的注明和说明。它们均须放置在当页地脚(如在稿件首页,则列于“作者简介”之后)。注释序号与文中指示序号相一致,左空两格用阿拉伯数字加圆圈标注:①、②……。每条注释独立成自然段。
十一、稿件中的译名,除了人们熟知的外国人名和非汉族人名?穴如马克思、爱因斯坦、成吉思汗?雪按照通用译法书写外,其余所有人物译名均须按照标准人名翻译手册给出译名全名,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均须附注原文人名全名,如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Lindblom),名可缩写,姓不可缩写;除了人们熟知的外国地名(如新西兰、纽约、莫斯科)按照通用译法书写外,其他所有地点译名均须按照标准地名翻译手册给出译名,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均须附注原文地名。
十二、稿件中引用公开发表的中文外文资料,须在直接引文和转述引文的结尾右上角处加注序号角标,以指示资料的引用出处或参阅出处。序号角标用方括号“[]”括起。其中,第1个阿拉伯数字表示所引用或参阅的资料在文末参考文献中的排列位置,半字线“-”之后的第2个阿拉伯数字表示该引用资料或参阅资料在特定文献中的页码或卷次。它的一般格式为:“……,(。)”[X-X]或“……”[X-X],(。)或……[X-X],(。)。
十三、稿件的参考文献所列,是作者写作论文、注释文论所引用和参阅公开发表的中文外文资料的出处。它们集中排列在论文的文末。“参考文献”四字用方括号“[ ]”括起,独占一行并左顶格。
(一)每条参考文献为1个自然段,最后均以实心句号结束。按照论文中引文(含直接引用和转述引用)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引用文献,之后再排列没有引文的参阅文献。在同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凡相同的著者、书(题)名、译者和出版者、出版年,一律使用同一序号并只在各条“参考文献”中出现一次;凡引用或参阅的资料出自同条参考文献的相同页码,则一律使用同一分序号,该页码仅在此条“参考文献”中出现一次。
(二)参考文献按照以下项目顺序书写:
1.序号。参考文献序号与文中指示序号一致,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注:[1]、[2]……。
2.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文章作者、图书主编、论集主编、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专利申请人、学位申报人等)。只列他们的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多个责任者之间用逗号分隔,是外国人的要在姓名之前加国别简称并用方括号括起,是中国古人的要在姓名之前加朝代简称并用方括号括起。此项目以实心句号结束。
3.文献题名。题名不加书名号或引号。
4.文献类型及其标志。以英文单字母大写并用方括号括起,表示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类型文献:专门著作[M]、论文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资料汇编[G]、参考工具书[K]、未定义文献(资料、语录、古籍等)[Z];以英文双字母大写并用方括号括起,表示电子类型文献: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以英文双字母大写并用方括号括起,表示电子类型文献的载体: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由此组成电子文献标志,如[DB/OL]—网上数据库、[M/CD]—光盘图书、[J/0L]—网上期刊、[EB/0L]—网上电子公告等。此项目紧跟在文献题名之后,并以实心句号结束。
5.其他责任者(译者、校注、校点、校勘者等)。多位责任者之间用逗号分隔,并以实心句号结束。
6.出版。图书依次为出版地,只写地名全称,不写简称,不加行政区划单位,后接冒号;出版者,只写全称,后接逗号;出版年,只写4位阿拉伯数字,不写“年”字,后接冒号。报纸依次为报名全称,后接逗号;出版日期按照“YYYY-MM-DD”的格式表示,后接版次,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并用圆括号括起。期刊依次为刊名全称,后接逗号;出版年,只写4位阿拉伯数字,不写“年”字,后接逗号;现代文献的卷、期、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并用圆括号括起,后接冒号,中国古籍文献的卷、期、号用汉字数字表示并用圆括号括起,后接冒号。
7.电子文献可获得地址。该地址须加下划线。此项目以实心句号结束。
8.页码。现代文献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起止页码;指示引用资料或参阅资料的所在页码的分序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前引半字线“-”,外加方括号,标注在此处页码的右上角;表示页码范围用波浪线“~”,多个页码之间以逗号间隔,如“20[-1]?熏33~34[-2].”。中国古籍文献用汉字数字表示起止页码;指示引用资料或参阅资料的所在页码的分序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前引半字线,外加方括号,标注在此处页码的右上角;表示页码范围用半字线,多个页码之间以逗号间隔,如“一七[-1],卷五-卷七[-2],三〇-三六[-3].”。此项目以实心句号结束。
论文发表范例:
本刊特稿
从空想共产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张恒山;5-20
专题·财政预算的制度优化
当代中国财政权的控权机制设计及其实现路径 唐亚林;21-29
从政府内部预算走向公共预算——筑牢法治、参与和技术的“三角基石” 韩福国;桑玉成;30-38
专题·收入分配研究
经济新常态与收入分配:影响机制、发展趋势和应对措施 权衡;39-47
我国农村地区收入不平等状况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李晓任;李实;48-54
中共党史
宣传工作与新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启 聂文婷;55-62
中共七大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以参会的日本、朝鲜革命者为主线 薛琳;63-71
法学
人大主导立法之辨析 封丽霞;72-80
数据权体系及其法治意义 吕廷君;81-88
社会学
近三十年社会学学术研究的发展轨迹与本土化反思 王处辉;孙晓冬;杨辰;89-103
中国地方社会治理实践的理论透视 王春光;104-112
经济学
新时期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建议 余菁;黄群慧;113-121
去产能中去杠杆:微观机制与宏观政策 周建军;122-128
专题·党内法规研究
依规治党视野下党领导立法工作的逻辑与路径 秦前红;5-14
“党内法规”的约定俗成论——兼论“法规”的语义演变 武小川;15-27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价值导向:从功能主义到规范主义的嬗变 侯嘉斌;28-36
专题·京津冀协调发展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多重困局与改革取向 张杰;郑若愚;37-48
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现状、问题和方向 石敏俊;49-55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总体构思——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邹广文;56-64
共产主义思想由来及其流传 孙劲松;65-72
政治学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驱动战略的实施路径 韩庆祥;张健;73-78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行动逻辑与实践方向 庄德水;79-87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乡镇干部的认知研究——基于山东省问卷调查的分析 曲延春;88-96
党的建设
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意蕴及实践路径 刘宗洪;97-105
修复与创造: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净化政治生态 齐卫平;106-112
边界与效度:政党内部激励活动的原则论析——以中国共产党党内表彰活动为例 韩喜平;巩瑞波;113-119
社会学
老年人在养老院过得幸福吗——关于养老院入住老年人状况的调查 青连斌;120-128
专题_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论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基本问题 邱耕田;韩冰慧;5-12
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整体逻辑 邓跃茂;13-20
专题_马克思与启蒙
马克思的启蒙批判与当代中国的“新启蒙” 郗戈;21-28
马克思与启蒙理想的重建 田冠浩;29-35
反思启蒙与面向中国现实 周丹;36-43
专题_城乡社区协商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协商实践创新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研究——基于全国16个农村社区协商典型案例的分析 唐鸣;黄敏璇;44-53
政社互动视角下城市社区协商实践创新的差异性和趋势性研究——基于2013—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的案例分析 陈荣卓;李梦兰;54-64
政治学
政治文化建设:时代诉求、价值目标及优化路径 双传学;65-73
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态势与有效运用 刘红凛;74-82
法学
论宪法与党章的关系 周叶中;汤景业;83-91
检察机关监督与监察委员会监督比较分析 叶青;王小光;92-98
论城市土地国家所有的所有权资格说 李海平;99-112
社会学
干群矛盾的理性分析:类型、特征、趋势和对策 朱力;汪小红;113-121
征地拆迁中矛盾化解的社会认同机制建构——一个“共议式”拆迁案例引发的思考 周爱民;122-128
专题·大数据与国家治理
大数据时代廉政价值构建的方式转换 曾盛聪;5-11
从风险网络到执政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政党适应性 陈家喜;12-18
大数据战略实施的实践逻辑与行动框架 陈潭;19-26
专题·“一带一路”研究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新发展 马相东;王跃生;27-36
“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朱天明;37-44
政治学
论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 程竹汝;45-52
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价值基础与制度构建 吴建雄;53-63
从分散到整合:协商民主体系的构建 马奔;程海漫;李珍珍;64-72
法学
论党内法规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姜明安;73-81
区域立法合作的有益探索与思考——基于《酉水河保护条例》的实证研究 戴小明;冉艳辉;82-91
社会学
2016年社会体制改革进展及未来展望 龚维斌;张林江;马福云;92-100
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的兴起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李春玲;101-107
经济学
中国经济大转型:传统结构主义终结与经济结构服务化的组织取向 袁富华;张平;108-119
中国经济重大结构性失衡与再平衡 杨英杰;120-128
本文编号:1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uebaoqikan/nandahexincssci/1808.html
下一篇:《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南大核心学报社科期刊简介及投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