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工业微硅粉与肺表面活性物质间的气—液界面相互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19:12

  本文关键词:工业微硅粉与肺表面活性物质间的气—液界面相互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肺表面活性物质 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DPPC) Langmuir-Blodgett膜 微硅粉 π-A等温线


【摘要】:大气颗粒物,也被称为大气气溶胶,是大气中存在的各种固态和液态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大气颗粒物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等环境健康效应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之一。颗粒物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随食物和饮水摄入、体表接触侵入三个途径进入人体,其中呼吸是最主要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方式。经过呼吸道进人体内的颗粒物因粒径不同对人体的危害也不同,粒径越小在呼吸道沉积的点更深,所需清除的时间更长,带来的危害也更大。粒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可进入到肺泡内,沉积在肺间质从而进入体液,转移至全身甚至可以经过肺换气到达其他器官,危害大难清除。肺泡作为肺主要的结构和功能单元,是人体与大气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颗粒物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内,首先会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直接接触,可能会引起肺表面活性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而诱发人体一系列的不适症状。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简称PS)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复合物,主要成分包括磷脂和四类蛋白质,其最主要的成分是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DPPC),它是一种两性表面活性剂,在蛋白质的辅助下能够在肺泡的气液界面上快速吸附形成单分子层膜,从而有效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塌陷和萎缩,保障人体的正常呼吸功能。颗粒物沉积在肺泡的气-液界面会影响DPPC分子膜的化学结构和性状。随着呼吸DPPC膜在肺泡气-液界面上压缩和扩张,这一过程伴随着相应的相的转变和表面张力的改变,而这些变化则能反映出DPPC分子膜的生理功能。颗粒物与DPPC分子膜接触会造成DPPC分子膜的结构改变,其表面化学性质和功能也会随之改变。能进入到肺泡影响DPPC分子膜的颗粒物主要是细颗粒物,细颗粒物对肺的损伤造成的疾病最典型的是矽肺,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大量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纤维化改变为主的肺部疾病,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职业疾病之一。因此研究含硅细颗粒物对DPPC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理研究意义。本研究利用Langmuir--Blodge膜分析技术研究了工业微硅粉对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气-液界面上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对实验所用工业微硅粉进行了粒径分析,元素分析和微观形貌特征观察,并研究了DPPC水溶液对微硅粉润湿性和沉降性的影响;采用肺灌洗液差速离心和有机溶剂萃取法从新鲜猪肺中提取了肺表面活性物质,并对其主要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了温度,pH,无机盐离子和牛血清蛋白对DPPC单分子层膜的影响;以超纯水和微硅粉悬浊液分别作为亚相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DPPC单分子层膜相转变和崩溃压的变化。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工业微硅粉的粒径分布呈典型的双峰分布,第一个峰值出现在0.3μm,第二个峰值出现在10μmm,粒径范围从0.2μm到500μmm,其中0.3μm到120μ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90%以上,中位粒径为6.5μm。微硅粉的主要成分是Si02,质量比重占96%,剩余部分为其他金属氧化物,在SEM下微硅粉外观呈不规则形貌,表面粗糙。(2)温度升高能加速DPPC单分子层膜相的转变,延长相变时间,但升高温度不利于DPPC分子膜降低液面的表面张力,其最大表面压下降。(3)不同pH下DPPC单分子层膜由于受到挤压,随着面积减小,对应的表面压力随之升高的整体变化趋势不变,在气态膜阶段,pH对膜几乎无影响,弱酸性亚相能加速磷脂酰胆碱分子的相变,促进DPPC单分子膜稳定结构的形成。在弱碱性条件,磷脂分子排列更加紧密,形成较低能量的晶格结构,减小了重组的驱动力,使DPPC分子相变有所延迟。(4)无机盐离子(Na+, Ca2+, Cl-)对DPPC单分子层膜在气-液界面上影响不大,但由于金属离子与极性基团之间的静电作用增强了磷脂分子之间的结合能力,使成膜的磷脂分子之间排列更加紧密,加速了DPPC单分子膜稳定的形成。牛血清蛋白(BSA)能有效促进DPPC在气-液界面上铺展,加速膜的相转变。(5)微硅粉能削弱DPPC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且随着微硅粉与DPPC膜接触时间的延长,DPPC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逐渐减弱。接触时间延长还导致DPPC单分子层膜在分子面积达到45A2时出现明显的崩溃压,表明微硅粉的加入可能导致DPPC在气液界面上浓度的改变。此外,微硅粉的加入还能对DPPC单分子层膜的液相产生影响,,随着DPPC模与微硅粉接触时间的增加,当达到5小时以上,DPPC单分子层膜的液态凝聚相明显向分了面积增大的方向移动,且持续时间长。根据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亚相中的粒径较细的微硅粉与DPPC单分子层膜发生实质接触,部分微硅粉能进入到膜内穿插于DPPC分子之间。(6)PS的提取量达到每1000 mL灌洗液可提取到0.5 g肺农面活性物质。肺表面活性物质中应有的主要成分:PC, PG, PI, PE. S均在提取的猪肺表面活性物质中检测到,其主要成分DPPC的含量为54%。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 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DPPC) Langmuir-Blodgett膜 微硅粉 π-A等温线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3;R5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6
  • 第一章 绪论16-18
  • 1.1 研究背景16-17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7
  • 1.3 研究内容17-18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8-29
  • 2.1 肺表面活性物质18-22
  • 2.1.1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与分泌19
  • 2.1.2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19-21
  • 2.1.3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21-22
  • 2.2 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DPPC)单层膜22-25
  • 2.2.1 单分子膜研究中常用公式23-24
  • 2.2.2 单分子层膜的性质24
  • 2.2.3 单分子膜表面张力检测方法24-25
  • 2.3 大气颗粒物25-29
  • 2.3.1 大气颗粒物的危害25-27
  • 2.3.2 含硅细颗粒物对肺的影响27-29
  • 第三章 生理条件变化对DPPC单分子层膜的影响29-38
  • 3.1 实验部分30-31
  • 3.1.1 主要化学试剂30
  • 3.1.2 主要仪器设备30-31
  • 3.2 实验内容31-33
  • 3.3 结果与讨论33-37
  • 3.3.1 温度对DPPC单分子层膜的影响33-34
  • 3.3.2 pH对DPPC单分子层膜的影响34-36
  • 3.3.3 无机盐离子和牛血清蛋白对DPPC单分子层膜的影响36-37
  • 3.4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工业微硅粉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38-46
  • 4.1 实验部分38-40
  • 4.1.1 实验材料38
  • 4.1.2 仪器38-39
  • 4.1.3 实验方法39-40
  • 4.2 结果与讨论40-44
  • 4.2.1 微硅粉的粒径分布40-41
  • 4.2.2 微硅粉的微观形貌特征41
  • 4.2.3 微硅粉的元素组成41-42
  • 4.2.4 DPPC水溶液对微硅粉润湿性和沉降性的影响42-44
  • 4.3 本章小结44-46
  • 第五章 微硅粉对DPPC单分子层膜的影响46-55
  • 5.1 实验内容46-47
  • 5.1.1 实验材料和仪器46
  • 5.1.2 实验步骤46-47
  • 5.2 结果与讨论47-53
  • 5.2.1 微硅粉对DPPC单分子层膜相转变的影响47-51
  • 5.2.2 微硅粉对DPPC单分子层膜崩溃压的影响51-52
  • 5.2.3 微硅粉对DPPC膜滞回曲线的影响52-53
  • 5.3 本章小结53-55
  • 第六章 动物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提取55-64
  • 6.1 实验部分55-58
  • 6.1.1 材料和试剂55-56
  • 6.1.2 仪器56-57
  • 6.1.3 技术路线57
  • 6.1.4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粗提取57
  • 6.1.5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有机萃取提纯57-58
  • 6.2 结果与讨论58-63
  • 6.2.1 肺表面活性物质表征58-62
  • 6.2.2 肺表面活性物质表面化学性质62-63
  • 6.3 本章小结63-64
  • 第七章 结论和创新点64-66
  • 7.1 结论64-65
  • 7.2 创新点65-66
  • 参考文献66-74
  • 致谢74-76
  • 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76-78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明耀,张亚霏;测量表面张力动态变化的精密仪器—膜天平的研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6年04期

2 徐志信,金勤立,金汉珍;猪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提取和分析[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3 武荣,封志纯,杜江,张守尧,赵倩;前体脂质体型猪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制备和研究[J];广东医学;2005年03期

4 季颖;裴元英;;人工肺表面活性物质作为胰岛素肺部给药载体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年10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佩芬;;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疾病[A];中国生理学会第五届全国心血管、呼吸和肾脏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谭玮;金小兰;唐文燕;;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魏杰;;肺表面活性物质聚集性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罗自强;李炼;周伏文;付杰军;冯丹丹;申丽;孙秀泓;;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分泌调控的研究[A];中南地区第六届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张君平;王晓冰;;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6 孙慧清;熊虹;康文清;;肺表面活性物质并常频机械通气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儿科基层医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罗自强;付杰军;冯丹丹;李炼;管茶香;;谷氨酸对肺表面活性物质脂质合成的抑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8 王新华;王艺;岳伟;张剑;信军;张艺森;;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度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9 卢双龙;黄国华;唐晋清;谢晓恬;;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儿早期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比较[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崔英波;;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临床研究[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范文娟 李王军 记者 宋伟;市医院儿科成功开展全市首例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技术[N];延安日报;2012年

2 吕网大 肖鑫;“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及混悬液”获准进入临床研究[N];人民日报;2003年

3 季颖;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作为胰岛素肺部给药载体[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通讯员 肖鑫 记者 李志伟;二医大抗非典新药获准进入临床研究[N];光明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魏小刚;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用药市场——进口药垄断局面即将打破[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张汝金、吴良能;二医大抗非典新药获准进入临床[N];解放军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强;肺表面活性物质在肺挫伤中的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2 张琪;静—静脉体外膜肺运转对绵羊胸肺顺应性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3 李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心肺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曾凌空;肺表面活性物质B基因多态性与早产儿肺部疾病易感性的关系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朱友荣;肺表面活性物质和吸入一氧化氮治疗幼猪细菌性腹膜炎诱发感染性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王晓宁;透明质酸强化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剂的药理作用和机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练雪梅;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小鼠肺稳态性影响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8 高爽;肺表面活性物质与肺移植肺保护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9 武荣;前体脂质体型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备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10 薛立军;人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备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瑞敏;三种无创辅助通气方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孙波;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D];山东大学;2015年

3 张晓群;miR-26a对胎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合成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4 金月茗;工业微硅粉与肺表面活性物质间的气—液界面相互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5 王君庆;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呼吸功能及临床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李雁;超临界CO_2萃取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其化学成分分析[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7 赵倩;超临界CO_2提纯猪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8 何勇;急性肺损伤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及表面活性物质蛋白变化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9 韩庆华;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不同胎龄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分析[D];暨南大学;2007年

10 王焕焕;早期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婴幼儿肺功能的影响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04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1104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3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