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的肺功能动态变化
本文关键词: 儿童 支气管哮喘 特异性免疫治疗 尘螨 出处:《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动态观察1年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的肺功能影响,探讨SIT治疗前的肺功能状态可否影响SI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哮喘中心就诊的尘螨致敏的轻、中度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70例,男52例,女18例,年龄4~14岁。根据患儿及其家长意愿选择使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或SCIT(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采用SLIT的患儿57例,采用SCIT的患儿13例。在基线期(2-4周)、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对患儿进行临床评估;应用症状用药日记卡记录患儿每日哮喘及鼻炎症状评分及用药评分;应用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测定方法监测患儿肺功能;每日进行最高呼气流量值(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PEFR)测定;根据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评估哮喘控制情况并调整控制治疗药物的治疗级别。根据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与基线期症状用药计分的变化率进行分组,包括治疗有效组(治疗后症状用药计分减低)和治疗无效组(治疗后症状用药计分升高)。分析影响疗效的各因素(性别、年龄、哮喘病程、鼻炎病程、治疗途径、基线期哮喘控制评估、基线期鼻炎评估、基线期症状用药评分、FEV1%pred、FEV1/FVC%、MMEF%pred、PEF%pred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1)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合并鼻炎患儿肺功能的影响:共计54例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完成1年随访,16例患儿在治疗不同时点出组。PEFR实测值/预计值、FEV1%pred、MMEF%pred、PEF%pred均较治疗前有改善。肺功能指标FEV1%pred和MMEF%pred在治疗后3月(分别为105.44%±13.07%、81.77%±18.10%)均高于治疗前(分别为101.96%±12.66%、74.80%±1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F%pred在治疗后3月(101.74%±16.61%)、9月(101.90%±16.01%)和12月(99.24%±16.24%)均高于治疗前(95.41%±15.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影响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临床疗效的因素分析: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的差异,结果表明影响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临床疗效的因素包括哮喘病程、基线期PEF%pred以及基线期症状用药评分。哮喘病程在治疗后3月(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为2.80±1.70、4.32±2.34)和治疗后6月(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为2.79±1.63、4.58±2.48)可以影响临床疗效,哮喘病程越短,SIT临床疗效越好;基线期PEF%pred在治疗后6月(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为91.52±12.45、104.35±17.68)和治疗后9月(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为92.46±11.92、104.61±20.93)可以影响临床疗效,基线期PEF%pred越低,SIT临床疗效越好;基线期症状用药评分在治疗后3月(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为5.83±2.19、3.83±1.90)、治疗后6月(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为5.82±2.14、3.56±1.89)、治疗后9月(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为5.84±2.10、2.80±1.14)和治疗后12月(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为5.53±2.26、3.55±1.75)均可以影响临床疗效,基线期症状用药评分越高,SIT临床疗效越好。结论 1年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可以改善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的肺功能。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ust mite - specific immunotherapy on pulmonary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asthma complicated with allergic rhinitis .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reatment group and ineffective group ( 2.80 卤 12.45 , 4.32 卤 17.68 ) and in the latter two months after treatment ( 2.79 卤 12.45 , 4.32 卤 2.34 ) and in the latter two months after treatment ( 2.79 卤 12.45 , 4.32 卤 2.34 ) and in the latter two months after the treatment ( 5.84 卤 2.10 , 2.80 卤 1.14 ) an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 5.53 卤 2 . 19 , 2.80 卤 1.14 ) respectively .
【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
【分类号】:R562.25;R765.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青;吴雨霖;祁沁红;;特异性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预防[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年16期
2 李雪娇;;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观察[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7期
3 徐蕾;赵超;肖文;梁碧霞;张满芬;;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年05期
4 康小会;;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刊;2008年05期
5 高金星;郭璐;余晓军;袁晓云;;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探讨[J];重庆医学;2009年09期
6 郭永康;徐红;;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新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09年10期
7 任霞斌;阎萍;蒋勇峰;;变应性鼻炎的特异性免疫治疗[J];世界临床药物;2010年11期
8 王瑾;吴昊;;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支气管哮喘62例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1年08期
9 关曾文;;肉瘤的免疫与免疫治疗[J];青海医药杂志;1980年01期
10 Lytle GH;哈献文;;乳腺癌的免疫治疗——细胞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回顾[J];国际肿瘤学杂志;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雷;;舌下含服特异性免疫治疗[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李承新;唐利;;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董秀芹;;结节性痒疹的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李孟荣;王晓宁;林剑;张海邻;金可;李迎春;姜晗丹;王琼艳;李昌崇;;16例次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发生使用肾上腺素全身过敏反应案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王思勤;尚茜;马希涛;;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文忠;于超生;申聪香;赖肖芬;王军旗;杨柯柯;;83例单螨及双螨过敏性鼻炎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临床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0liverCromwell;;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方法与机理[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娄月妍;王怡苇;王菁兰;郭胤仕;;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评估[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朱晓明;王磊;薛丹;魏庆宇;;补脾益气中药联合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王巍;朱晓明;叶晶;魏庆宇;;补脾益气中药联合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摘要)[A];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洋;如何看待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获益及风险[N];健康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刘洋;特异性免疫治疗: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希望之光[N];健康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刘洋;特异性免疫治疗和药物治疗互为补充[N];健康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雪敏;特异性免疫治疗AR[N];医药经济报;2010年
5 武汉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过敏反应室 孔维佳 陈建军;脱敏后还过敏“根”在哪[N];健康报;2011年
6 田庚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诊治[N];健康报;2002年
7 魏开敏;抗喘药的临床使用[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赵 军 冯 跃;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9 彭勇;我国首支治疗性乙肝疫苗进入临床[N];经济参考报;2004年
10 彭勇;我国首支治疗性乙肝疫苗进入Ⅱ期临床[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全明;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抑制IgE易化变应原结合的检测方法的建立和验证[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唐慧;CC型趋化因子与慢性荨麻疹发病关系的探讨以及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朱学伟;TLR9配体CpG寡核苷酸鼻内预免疫对豚鼠鼻变态反应抑制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吕云霞;变应性鼻炎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石春蕊;非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循证研究及兰州地区发病相关因素调查[D];兰州大学;2011年
6 张怡;主动吸烟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敏如;中医药联合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小儿哮喘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彭万胜;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哮喘疗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3 于金香;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大鼠气道重塑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4 黄娅娜;哮喘儿童中止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原因及现状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5 代丽;儿童哮喘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704例全身不良反应观察[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6 丁俊杰;上海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吸入变应原谱分析及35例特异性免疫治疗2年的疗效分析[D];苏州大学;2013年
7 陈小雪;成人支气管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D];兰州大学;2008年
8 任丽娜;28例变应性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临床观察[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9 李立红;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IL-18和IL-10血清水平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10 吴丽华;大连地区变应性鼻炎变应原调查和78例特异性免疫治疗效果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33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1533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