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训练新方法的临床疗效和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16-11-16 11:52

  本文关键词: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训练新方法的临床疗效和机制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州医学院》 2011年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训练新方法的临床疗效和机制探讨

顾为丽  

【摘要】: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和呼吸困难为特征。随着疾病的进展,多数病人会出现全身多系统症状,包括运动受限、呼吸肌和四肢肌肉功能障碍以及营养不良等。呼吸康复是COPD主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并证实有助于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等,呼吸训练是呼吸康复治疗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常用的腹式呼吸方法,在呼吸困难时无法实施,而缩唇呼吸较难掌握。本研究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和吸气肌功能下降的特点设计出了一种新的呼吸训练方法(深快吸气和延长呼气时间),是一种容易掌握的呼吸训练方法,更符合COPD患者的生理学特点。 研究目的:探索“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设计的深快吸气和延长呼气的呼吸训练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其训练过程中与临床疗效相关的呼吸力学机制,将会为呼吸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训练新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 对象与方法: 收集2010年4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至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COPD中-极重度稳定期患者。通过症状、体征、胸部X线检查和肺功能检查明确诊断,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COPD诊治指南,具体入选标准:(1)年龄50岁(50-80岁);(2)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_1/FVC70%且FEV_180%预计值;(3)入选前4周无急性发作史,无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4)无合并支气管哮喘;(5)有长期吸烟史,且已戒烟。排除标准:(1)既往进行过呼吸康复相关锻炼的患者;(2)合并Ⅰ型或Ⅱ型呼吸衰竭;(3)有胸膜疾病或胸廓畸形,骨关节疾病及神经肌肉接头疾病;(4)心脏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肿瘤;(5)精神异常、认知障碍者;(6)拒绝接受康复锻炼及依从性差的患者。 所有入选患者基础的检查包括肺通气功能、呼吸肌功能(MIP、MEP)、运动耐力检测(六分钟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SGRQ)、呼吸困难(MRC)评分以及BODE指数评分。对纳入研究的稳定期COPD患者,在常规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A组(快吸慢呼组):快吸慢呼训练(经鼻快速深吸气至肺总量位,并短暂维持,吸气时间为0.8-1.0秒,之后放松缓慢呼气,呼气时间为3-4秒);B组(腹式呼吸组):鼓腹呼吸训练;C组(对照观察组)。训练方法:每天三次,每次15分钟,持续8周。第8周末对完成随访的患者重复上述指标的检查。 研究结果: 1.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本研究总计纳入81例COPD患者,其中A组完成8周呼吸训练的有22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5.18±6.25)岁,失访患者8例;B组完成8周呼吸训练的有23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6.52±6.90)岁,失访患者6例;C组完成8周随访的有20例患者(男性19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7.55±7.50)岁,失访患者2例。A、B和C三组患者间年龄、体重指数、肺功能、运动耐力、呼吸困难程度、呼吸肌功能、生活质量评分以及BODE指数评分在干预前都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 2.呼吸训练对患者呼吸困难程度(MRC)的影响 训练后A组和B组MRC较训练前均显著降低,分别为1.90±0.75 VS 2.77±1.06,1.52±0.89 VS 2.39±0.94(P值均0.01);C组较8周前无显著变化(P值0.05)。ΔMRC在A组和B组分别为0.86±0.71和0.86±0.69,均较C组(0.00±0.32)有显著性降低(P值均0.01),但A组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 3.呼吸训练对患者运动耐力(六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 训练后A组和B组6-MWD较训练前均显著增加,分别为475.77±107.15m VS 424±101.77m,486.34±57.40m VS 437.30±69.44m(P值均0.01);C组较8周前无显著变化(P值0.05)。Δ6-MWD在A组和B组分别为51.77±52.77m和49.04±63.11m,均较C组(1.65±17.47m)有显著性增加(P值均0.01),但A组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 4.呼吸训练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A组患者训练后IC、PIF较训练前显著增加,分别为:1.91±0.56L VS 1.68±0.42L,4.45±1.27L/s VS 3.73±1.37L/s(P值均0.01)。肺功能其他指标包括FEV_1、FEV_1%pre、FEV_1/FVC、FVC、PEF、MVV较训练前无显著性变化(P值均0.05)。B组患者训练后IC较训练前显著增加:2.10±0.34L VS 1.86±0.37L (P值0.01)。肺功能其他指标包括FEV_1、FEV_1%pre、FEV_1/FVC、FVC、PIF、PEF、MVV较训练前均无显著性变化(P值均0.05)。C组患者8周后肺功能指标包括FEV_1、FEV_1%pre、FEV_1/FVC、FVC、IC、PIF、PEF、MVV较8周前都无显著变化(P值均0.05)。ΔIC在A组和B组分别为0.22±0.30L与0.24±0.19L,均较C组(0.01±0.07L)有显著性增加(P值均0.01),但A组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ΔPIF在A组为0.72±0.77L/s,显著高于B组(0.04±0.63L/s,P值0.01)和C组(0.08±0.28 L/s,P值0.01)。8周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变化值ΔFEV_1、ΔFEV_1%pre、ΔFEV_1/FVC、ΔFVC、ΔPEF、ΔMVV,A、B与C三组间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 5.呼吸训练对患者呼吸肌功能的影响 训练后A组和B组吸气肌肌力(MIP)以及呼气肌肌力(MEP)较训练前均显著增加, MIP分别为85.20±22.59 cmH_2O VS 74.35±24.81 cmH_2O,80.26±19.32 cmH_2O VS 70.29±18.98 cmH_2O;MEP分别为129.60±39.07 cmH_2O VS 106.30±35.64 cmH_2O,127.98±32.61 cmH_2O VS 113.56±31.04 cmH_2O (P值均0.01)。C组较8周前无显著变化(P值0.05)。ΔMIP在A组和B组分别为10.85±9.44 cmH_2O和9.96±9.59 cmH_2O,均较C组(0.24±4.85 cmH_2O)有显著性增加(P值均0.01),但A组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ΔMEP在A组和B组分别为23.30±12.83 cmH_2O和14.41±21.28 cmH_2O,均较C组(0.69±10.13 cmH_2O)有显著性增加(P值均0.01),但A组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 6.呼吸训练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训练后A组和B组生活质量(SGRQ)总分较训练前显著降低,分别为35.40±12.98 VS 47.81±14.09,32.04±14.09 VS 44.56±12.42 (P值均0.01);C组较8周前无显著变化(P值0.05)。ΔSGRQ总分在A组和B组分别为12.40±6.52和12.52±9.89,均较C组(0.40±6.28)有显著性增加(P值均0.01),但A组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SGRQ各项评分(症状、活动和影响评分)与总分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 7.呼吸训练对患者BODE指数的影响 训练后A组和B组BODE指数较训练前显著降低,分别为3.86±1.78 VS 4.86±2.35,3.21±1.73 VS 4.21±1.83 (P值均0.01);C组较8周前无显著变化(P值0.05)。ΔBODE指数在A组和B组分别为1.00±1.11和1.00±1.12,较C组(0.10±0.55)有显著性降低(P值均0.05),但A组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 8.呼吸困难改善的多因素分析 以ΔMRC为应变量,呼吸训练后各指标的改善值ΔIC、ΔMIP、ΔMEP、ΔFEV_1%pre、ΔFEV_1/FVC、ΔFVC、ΔPIF、ΔMVV、Δ6-MWD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组ΔMIP、ΔPIF对MRC改善有显著预测意义(P值均0.05);B组ΔFEV_1%pre对MRC改善有显著预测意义(P值0.05)。 9.运动耐力改善的多因素分析 以Δ6-MWD为应变量,呼吸训练后各指标的改善值ΔIC、ΔMIP、ΔMEP、ΔFEV_1%pre、ΔFEV_1/FVC、ΔFVC、ΔPIF、ΔMVV、ΔMRC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组无指标与Δ6-MWD相关(P值均0.05);B组ΔMEP、ΔFEV_1/FVC对6-MWD改善有显著预测意义(P值均0.01)。 10.呼吸肌功能改善的多因素分析 分别以ΔMIP、ΔMEP为应变量,呼吸训练后各指标改善值ΔIC、ΔFEV_1%pre、ΔFEV_1/FVC、ΔFVC、ΔMRC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示:A组ΔIC对MIP改善有显著预测意义(P值均0.05);B组无指标与MIP改善相关(P值均0.05)。A、B两组均无指标与MEP改善相关(P值均0.05)。 11.生活质量改善的多因素分析 以ΔSGRQ总分为应变量,呼吸训练后各指标改善值ΔIC、ΔMIP、ΔMEP、ΔFEV_1%pre、ΔFEV_1/FVC、ΔFVC、ΔMVV、ΔPIF、Δ6-MWD、ΔMRC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组ΔMRC对SGRQ总分改善有显著预测意义(P值0.05);B组无指标与其相关(P值均0.05)。ΔSGRQ症状评分结果同SGRQ总分一致。ΔSGRQ活动评分:A组ΔMRC、ΔPIF对SGRQ活动评分改善有显著预测意义(P值均0.01);B组无指标与其相关(P值均0.05)。ΔSGRQ影响评分:A组ΔIC、ΔPIF对SGRQ影响评分改善有显著预测意义(P值0.05);B组无指标与其相关(P值均0.05)。 第二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训练新方法的机制探讨 对象与方法: 选择部分完成8周呼吸训练的患者进入第二部分研究。试验过程:患者经鼻腔放置胃囊管、食道囊管和电极,先记录患者在平静呼吸状态下的压力、流量和肌电数据和呼吸困难评分;然后动态监测患者在呼吸训练状态各指标的变化情况。 研究结果: 1.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完成第二部分研究的患者共16例,A组为快吸慢呼组8例(男性)患者,平均年龄(60.87±5.86)岁;B组为腹式呼吸组8例(男性)患者,平均年龄(66.62±8.39)岁。年龄、肺功能、呼吸方式、呼气末肺容积、呼吸肌做功、动态内源性呼气末正压、中枢驱动、呼吸困难以及血氧饱和度,A、B两组间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 2.呼吸训练对患者呼吸方式和呼气末肺容积的影响 (1)A组:A组患者在做快吸慢呼动作的过程中Vt、Te、Ttot、Vt/Ti较平静呼吸状态显著增加(P值均0.01),RR、Vt/Te、Ti/Ttot较平静呼吸状态显著减低(P值均0.01),VE、Ti较平静呼吸状态则无显著变化(P值均0.05)。快吸慢呼过程中IC较平静呼吸状态显著增加(P值0.05)。(2)B组:B组患者在做腹式呼吸动作的过程中Vt、Ti、Te、Ttot较平静呼吸状态显著增加(P值均0.05),VE、RR、Vt/Te、Ti/Ttot较平静呼吸状态显著减低(P值均0.05),Vt/Ti较平静呼吸状态则无显著变化(P值均0.05)。腹式呼吸训练过程中IC较平静呼吸状态显著增加(P值0.05)。(3)两组比较:呼吸方式指标:呼吸训练过程中A组的ΔTi显著低于B组(P值0.01),A组的ΔVt/Ti和ΔTi/Ttot显著高于B(P值均0.01),ΔVt、ΔVE、ΔRR、ΔTe、ΔTtot、ΔVt/Te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ΔIC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P值0.05)。 3.呼吸训练过程中患者呼吸肌肉活动的变化 (1)A组:A组患者在做快吸慢呼动作的过程中Peso、Pgas、Pdi较平静呼吸状态显著增加(P值均0.05),而TTdi较平静呼吸状态则无显著变化(P值均0.05)。 (2)B组:B组患者在做腹式呼吸动作的过程中Peso、Pdi较平静呼吸状态显著增加(P值均0.05),而Pgas、TTdi较平静呼吸状态则无显著变化(P值均0.05)。(3)两组比较:呼吸训练过程中A组的ΔPeso和ΔPdi显著高于B组(P值均0.01);而ΔPgas、ΔTTdi两组间则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 4.呼吸训练过程中患者呼吸做功和动态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的变化 (1)A组:A组患者在做快吸慢呼动作的过程中PEEPi、PTPeso、PTPdi较平静呼吸状态都无显著变化(P值均0.05)。(2)B组:B组患者在做腹式呼吸动作的过程中PTPeso较平静呼吸状态显著增加(P值0.05),而PEEPi、PTPdi较平静呼吸状态都无显著变化(P值均0.05)。(3)两组比较:ΔPEEPi、ΔPTPeso、ΔPTPdi两组间都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 5.呼吸训练过程中患者中枢驱动的变化 A组和B组患者在呼吸训练过程中RMS、EMGdi%max较平静呼吸状态都显著增加(P值均0.01)。ΔRMS、ΔEMGdi%max两组间变化都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 6.呼吸训练对患者呼吸困难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A组和B组患者在呼吸训练过程中SpO_2较平静呼吸状态显著增加(P值均0.05),而BORG评分较平静呼吸状态则无显著变化(P值均0.05)。两组间比较:ΔBORG、ΔSpO_2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 7.康复训练效果与呼吸训练过程中呼吸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分别以COPD患者康复训练后的呼吸困难、运动耐力、呼吸肌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值为应变量,以呼吸训练中各呼吸力学指标Vt、VE、RR、Ti、Te、IC、Peso、Pdi、PEEPi、PTPeso、PTPdi、RMS、EMGdi%max以及其改善值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以ΔMRC为应变量, A组只有EMGdi%max对MRC改善有显著预测意义(P值0.05);B组IC对MRC改善有显著预测意义(P值0.05)。 以Δ6-MWD为应变量,A组ΔEMGdi%max、ΔVT、ΔPEEPi对6-MWD改善有显著预测意义(P值均0.05);B组有Te、ΔTe对6-MWD改善有显著预测意义(P值均0.01)。 以ΔMIP为应变量,A组只有PTPeso对MIP改善有显著预测意义(P值0.05);B组中无指标对MIP改善有显著预测意义(P值均0.05)。 以ΔMEP为应变量,A组有PTPdi和ΔPTPdi对MEP改善有显著预测意义(P值均0.05);B组有ΔTi、ΔRR、Te对MEP改善有显著预测意义(P值均0.05)。 以ΔSGRQ总分为应变量,A组PEEPi对SGRQ总分改善有显著预测意义(P值0.05)。B组中无指标对SGRQ总分改善有显著预测意义(P值均0.05)。SGRQ各项评分多元逐步回归结果与总分一致。 研究结论: 1.呼吸训练可以提高中-极重度COPD患者运动耐力、呼吸肌功能、生活质量,减轻呼吸困难程度。呼吸训练过程中可增加潮气量、降低呼吸频率,减低呼气末肺容积,改善血氧饱和度。新的快吸慢呼呼吸训练与腹式呼吸的效果类似。 2.新的快吸慢呼呼吸训练过程中呼气时间延长,从而不增加平均的呼吸做功,呼吸困难的改善与呼吸训练过程中膈肌活动增加有关。而腹式呼吸训练可增加患者呼吸肌做功,可能容易导致呼吸肌肉疲劳。 3.快吸慢呼呼吸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呼吸训练新方法,容易掌握,其更符合COPD患者呼吸生理学特点。此方法可以作为家庭长期呼吸训练的方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563.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洁;左志通;;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年20期

2 陈垣;彭毅强;朱锦琪;邱湘玲;陈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年03期

3 杜江;王城;王崇树;;痰热清注射液对胃肠道肿瘤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术后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5年12期

4 王敏;;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50例[J];中医研究;2005年12期

5 周玉玲;沙美特罗替卡松干粉吸入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孙丽华;谭焰;乔岩;方苏榕;陶臻;谢红;;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年05期

7 王建中,吴书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患者拒绝无创通气原因分析及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年10期

8 王丽慧,曹作炎;阿奇霉素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病30例[J];医药导报;2003年12期

9 林书典,戴爱国,席守民;核因子-κB在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5年03期

10 万文蓉;;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6例[J];中国针灸;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崔焱;梁直英;董竞成;;活血化瘀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观察[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一)[C];2004年

2 石克华;王丽新;严晨;刘丹;赵志翔;;清肺化湿活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33例临床观察[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秋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血瘀痰阻证的中药治疗及与相关气道重塑生物因子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孙铁英;老年人肺炎临床与病理特点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3 龚太乾;ATRA促进肺气肿和肺减容术后肺泡修复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4 朱慧志;补肺通络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气道细胞外基质重塑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冯淬灵;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减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6 韦衮政;新制六安煎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王玉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医证候学调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曹国强;细胞凋亡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9 谭群友;肺减容术对肺气肿兔肺组织结构和小气道炎症影响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10 邢景才;热休克蛋白在煤工尘肺、COPD及肺癌患者表达及其可能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明霞;EC-SOD肝素结合区基因多态性与COPD的关系[D];昆明医学院;2005年

2 梁基京;拔罐配合中药对COPD急性加重期治疗作用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周玉法;肺塞通合剂治疗COPD稳定期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吴莉;重叠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5年

5 吴建军;安肺益肾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郭广宏;应用生物芯片技术对不同人群血清细胞因子临床意义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7 张明泳;青岛市周边农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8 胡旭贞;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候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陈云荣;缺氧诱导因子α亚基与其羟化酶的相互调控机制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D];南华大学;2006年

10 李东亮;肺减容术对肺气肿兔膈肌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凤芹,刘学梅,任秀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呼吸训练方法的对比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3年03期

2 徐晓梅;杨萍;刘燕;;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稳定期肺功能和生存质量影响[J];现代临床医学;2008年03期

3 戴秀华;家庭氧疗配合呼吸训练对缓解期COPD的疗效[J];临床肺科杂志;2005年04期

4 林梅;;社区干预对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康复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7年17期

5 徐远红;王俊华;杨凤翔;何小珍;;中西结合呼吸康复训练对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0年02期

6 杨敬平,彭瑞芳,李焕章;COPD机械通气中PEEP及PEEPi的作用[J];临床医学;1998年01期

7 陈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白介素-8的测定及其意义[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8 李龙平;黄芪注射液治疗COPD心肺功能不全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1年S1期

9 孙宁奋;肝素雾化吸入治疗COPD的疗效观察[J];现代护理;2001年06期

10 王刚,王蕾,李廷谦;COPD免疫调节治疗临床试验文献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燕;李久荣;康健;王秋月;;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COPD大鼠气道慢性炎症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刘敏;;老年COPD患者使用干粉吸入器的相关因素分析研究[A];第14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黎宝红;董嘉怡;;中重度COPD患者中医灸法、西医联合治疗3例报道[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林燕萍;俞绮虹;;哮喘与COPD重叠综合症[A];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Toll-like receptors—novel potential targets for COPD treatment[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6 贺向红;曹洁;陈宝元;;肺结核对COPD影响因素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赵明华;海迪娅·艾尔肯;孜比尔;韩克斯;马岩霞;徐春莲;;COPD患者短期住院干预治疗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冯宇;李庆云;刘嘉琳;万欢英;;营养不良对COPD气道炎症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杜井波;;两种不同强度的上下肢训练对老年COPD的疗效比较[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10 李海军;肖伟;;Th17细胞与T调节细胞在COPD中的平衡关系及意义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张鸿;[N];健康报;2009年

2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张蔷 林勇;[N];家庭医生报;2009年

3 武汉大学中山医院 教授 李定国;[N];医药经济报;2009年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王辰 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黄克武;[N];健康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应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6 陈育民;[N];家庭医生报;2007年

7 朱国旺;[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继成 劳毛;[N];医药经济报;2001年

9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N];医药经济报;2003年

10 江波;[N];中国医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一;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成分在COPD病理改变中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崔江禹;适宜我国社区和基层应用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初步判别方法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0年

3 王静;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关系探讨[D];吉林大学;2011年

4 连重光;补气健脾法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理论与临床疗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杨悦;内皮祖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变化和作用[D];中南大学;2010年

6 来薛;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呼吸道黏膜免疫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邵光;西洛司特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系统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8 马静;COPD流行病学调查与EBC检测在气道炎症监测中的应用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胡亦新;SIRT1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参与老年COPD大鼠心脏损伤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10 刘晓丹;健身气功防治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机理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迪娅·艾尔肯;104例男性COPD患者辩证分型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2 谢年华;COPD患者生存质量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刘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对老年COPD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免疫干预观察[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胡晓婷;新疆和田地区农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调查[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5 张鑫;昆明市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D];昆明医学院;2011年

6 王娟;中文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筛查问卷在吸烟者中的初步检验与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7 李冠华;COPD传导性气道的改变及其对机械通气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8 张会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征[D];山东大学;2010年

9 王成;云南汉族老年人群β_2-AR基因多态性与COPD合并EH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10 房宾;64层螺旋CT评价COPD气道壁厚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训练新方法的临床疗效和机制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7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177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5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