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常见诱发因素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15 05:06

  本文选题:支气管哮喘 + 急性发作 ; 参考:《中国医疗前沿》2011年20期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诱因,为哮喘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住院及门诊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诱发因素,同时用敏筛法对其中7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最常见的诱因是呼吸道感染,占46.4%,其中老年组患者人数明显高于青、中年组(均P0.01)。吸入过敏原居第二位,占26.4%,青、中年组与老年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他因素依次为冷空气刺激、食物过敏原、情绪变化、药物和剧烈运动。过敏原检测结果显示,70例患者中有40例至少对一种过敏原过敏,阳性率57.1%,其中霉菌类检出率最高,占27.1%。其他检出率较高的过敏原依次为蒿、户尘螨、屋尘及猫狗皮毛。结论呼吸道感染和吸入过敏原是哮喘急性发作最常见的诱发因素。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接触过敏原对减少哮急性喘发作,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ducement of acute attack of bronchial asthma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sthma. Methods the predisposing factors of acute attack in 250 inpatients and out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allergen was detected by sensitive screening method in 70 of them. Results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as the most common inducement of acute attack of asthma (46.4%). The number of patients in the elderl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young group and the middle-aged group (all P 0.01). Inhaled allergens were the second group, accounting for 26.4%.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young and middle age group and the old group (P 0.01) and P 0.05% (P < 0.05). Other factors were cold air irritation, food allergens, mood changes, drugs and strenuous exercise. The results of allergen test showed that 40 out of 70 patients were allergic to at least one allergen, the positive rate was 57.1,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mold was the highest (27.1%). The other allergens with higher detection rate were Artemisia annua, dust mites, house dust and cat and dog fur. Conclusion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d inhaled allergen are the most common risk factors for acute asthma attack. It is important to prev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d avoid contact with allergen to reduce acute asthma attack and improve prognosis.
【作者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
【分类号】:R56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潘家华;;室内过敏原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0年08期

2 吴艳;范晓东;惠复新;汪家坤;卞涛;;江苏省无锡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年15期

3 边永君;李国勤;;中西结合治哮喘,内外同治畅呼吸——漫谈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下)[J];家庭中医药;2010年06期

4 刘胜春;张妍;黄瑾;;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年05期

5 李光;吕蒙;尹美凤;;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32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年01期

6 顾国忠;刘长波;杨利;白艳玲;孙兰萍;;大庆地区支气管哮喘过敏原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年05期

7 温泳涛;赵一菊;张素芬;;支气管哮喘病因探析[J];吉林医学;2010年18期

8 杜军;;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61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年22期

9 祖玮;;硫酸镁治疗支气管哮喘42例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年14期

10 汤葳;邓伟吾;;支气管哮喘的特异性免疫治疗[J];世界临床药物;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宝清;赖克方;李靖;罗炜;钟南山;;广州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常见吸入过敏原调查分析[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2 郑劲平;李靖;孙宝清;黎穗英;;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皮肤挑刺吸入过敏原试验[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马小玲;郭秋娟;李晶晶;杨洁;;生物共振技术在外源性及合并感染的支气管哮喘过敏原检测治疗中的体会[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刘军;姒惠;金桂玲;;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A];2003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孙立英;郭胤仕;王箐兰;王群;王怡玮;许以平;;标准化变应原疫苗对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作用[A];中华医学会2009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薛飞;李泽卿;江满杰;程友;王秋萍;辛晓峰;;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性分析[A];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邹德奇;张学顺;;甲醛诱发支气管哮喘八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一次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马丹;孔灵菲;;对支气管哮喘中重度急性发作期患者雾化吸入沙丁胺醇的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一次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卢云涛;杨林瀛;李志宏;;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66例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刘光辉;祝戎飞;王忠喜;黄爱霞;李文静;陈欢;张威;;武汉城区部分居民支气管哮喘患病调查与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娜;支气管哮喘的诱发因素[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2 唐语;对支气管哮喘不利的药物[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3 ;支气管哮喘常识[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4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池丽庄;哮喘治疗上的一避二忌三要[N];广东科技报;2005年

5 高国起;明确过敏原 对因治哮喘[N];健康报;2005年

6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迟春花;过敏原舌下含可治哮喘[N];健康报;2008年

7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迟春花;运动性哮喘要回避过敏原[N];保健时报;2008年

8 文景;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9 潘锋 徐乃文;支气管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是慢性咳嗽两大病因[N];科学时报;2010年

10 高宝岭;哮喘发作有季节性吗[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宏;支气管哮喘动态监测和症状感知模型的建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2 吴小慧;支气管哮喘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开艳;Th17细胞亚群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发病机制及TLR2对Th17细胞分化的调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雯;IL-4、β_2-AR基因多态性及ECP、IgE与维吾尔族支气管哮喘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5 张弘;变应性鼻炎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异同及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6 佟万成;热休克蛋白70、90α、90β mRNA在支气管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7 宫兆华;哮喘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及补肾益气药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胡海洋;平滑肌祖细胞参与哮喘气道重塑的探索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9 徐东;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诱导痰液中Eotaxin、IL-8与气道炎症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王桂芳;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抑制转录因子ROG对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敏;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标记物的监测在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D];昆明医学院;2010年

2 张雪莹;支气管哮喘危险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3 袁媛;支气管哮喘患者控制现状和疾病认知程度调查[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4 何宝龙;济南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药物治疗现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崔艳芝;支气管哮喘与小气道炎症[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6 窦秀莉;青岛市城区支气管哮喘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D];泰山医学院;2009年

7 武虹艳;TGF-β_1、T-bet、GATA-3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陈洁;胃食管反流病与支气管哮喘[D];兰州大学;2009年

9 陈福涛;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亲环素A检测及其临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10 李阿娜;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C反应蛋白的水平[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910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18910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e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