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神经内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监控及干预措施

发布时间:2018-06-29 03:06

  本文选题:神经内科ICU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参考:《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ICU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882例神经内科ICU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患者VAP的发生率、呼吸机连接方式、病原菌特征、高危影响因素。结果:使用呼吸机176人(有创168人,无创8人),共发生感染42例(有创41例,无创1例),其中有创97.62%,无创2.38%,VAP感染率为23.86%,有创VAP感染率为24.4%,无创VAP感染率为12.5%;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85.71%,代表菌属为鲍曼不动杆菌、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其次为革兰阳性菌(9.53%),代表菌属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4.76%);VAP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基础性疾病、高龄、住院时间过长、侵袭性操作、滥用抗生素。结论:神经内科ICU是VAP的高发科室,主要以有创呼吸机为主,VAP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应积极治疗基础性疾病,严格无菌观念,减少侵袭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缩短住院时间,预防和控制VAP的发生和发展。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in ICU patients in neurology. Methods: 882 cases of Neurology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3 were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to analyze the incidence of VAP, the way of ventilator connec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the high level of pathogenic bacteria. Results: 176 people (168 people, 8 non invasive) were used, 42 cases were infected (41 cases, 1 non invasive cases), including 97.62%, non invasive 2.38%, VAP infection rate 23.86%, invasive VAP infection rate 24.4%, non invasive VAP infection rate 12.5%, Gram-negative bacteria mainly, accounting for 85.71%, representative of bacteria Bauman Acinetobacter, Klebsiella, Pseudomonas aeruginosa, followed by Gram-positive bacteria (9.53%), the bacteria are Staphylococcus aureus, fungi (4.76%); VAP high risk factors are mainly basic diseases, age, long stay, invasive operation, abuse of antibiotics. Conclusion: the ICU is the high incidence of VAP, mainly with invasive ventilator, VAP disease. The original bacteria are mainly Gram-negative bacteria. They should actively treat basic diseases, strict aseptic concept, reduce invasive operation, use antibiotics reasonably, shorten hospitalization time,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VAP.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资助项目(卫办医政函【2012】649号)
【分类号】:R563.1;R7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宇文;翁志强;谢利平;蔡巧丽;刘婷;叶决新;刘亮;;广州某医学院医学生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0年06期

2 林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年04期

3 李继霞;耿喜娥;;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24期

4 崔莉;;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20期

5 董伟贤,胡必杰,何礼贤,王葆青,陈雪华;影响医院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2年01期

6 顾雁,王效民,刘彤;改良方坦手术术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2年05期

7 吕嘉春,朱建琼,王云南,曾婉明,曾波航,吴中亮,施侣元,廖永德;445对肺癌病例对照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3年03期

8 唐晓君,卢仙娥,李革,张素华,马贵成,唐兰;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4年01期

9 李秀文,员伟强;青年卒中的危险因素[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年10期

10 周书明;尹秋生;曹少军;;北京地区1082名离退休干部心脏事件危险因素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宝红;蒋秋焕;;早期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与健康教育[A];2012年河南省老年持续专业护理服务暨规范化管理学术研讨班论文集[C];2012年

2 赵华;;供应室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A];河南省现代消毒供应中心(室)建设与管理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李翠兰;胡大一;;长QT综合征发病率及不同年龄段的致命性危险因素[A];全国心律失常的现代诊疗新进展专题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4 毛丽;;浅谈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预防[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成义;林贵军;刘宗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第二十三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六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王贞;韩钊;范虹;张征;冯靓;叶祖森;;温州地区中青年卒中各年龄段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张颖;张寅坤;韩耀风;方亚;;厦门市厦港社区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8 刘学军;何伯玲;苏林雁;;长沙市区儿童电子游戏成瘾危险因素的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王海明;;手术中压疮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A];2012年安徽省科协年会省护理学会分会场安徽省护理学会护理专业化发展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王笑微;;103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丽;老年人群跌倒危险因素和康复干预效果的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2 于普林;北京市社区老年人跌倒状况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邓明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与实验室特点分析及动静脉血栓形成获得性/遗传性危险因素筛查[D];中南大学;2010年

4 陈倩;老年男性心力衰竭患者性激素水平调查[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映雪;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2 周昀洁;代谢危险因素的聚集与肥胖指标的变化[D];浙江大学;2013年

3 吕洲;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4 沈利娟;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5 李林涛;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现况及其危险因素和疾病负担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6 成茜;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及早期筛检的相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张永红;不同危险因素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亚型关系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8 聂宏伟;老年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危险因素的循证与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兰晓阳;高龄人群痴呆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10 罗宇超;135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805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0805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2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