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病原学分析
本文选题:支气管哮喘 + 急性发作期 ; 参考:《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年01期
【摘要】: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病原菌分布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11年12月医院治疗的13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痰液、血液进行病原学检测,观察病原体分布特点。结果 13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中检出支原体属30株,检出率为22.1%,检出衣原体属33株,检出率为24.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出合胞病毒19株,检出率为14.0%,明显高于其他病毒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卡他莫拉菌36株,检出率为26.5%,与其他细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与病原体感染关系密切,其中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出率最高,非典型微生物感染支原体属与衣原体属的检出率差异不大,细菌感染卡他莫拉菌的检出率最高,临床上可根据病原体分布特点进行合理用药。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acute attack of bronchial asthma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clinic. Methods from July 2007 to December 2011, 136 patients with acute attack of bronchial asthma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s. Sputum was collected from patients, blood was detected by etiology, and pathogen distribution was observed. Results 30 strains of Mycoplasma and 33 strains of Chlamydia were detected in 136 patients with acute attack of bronchial asthma.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19 strains of syncytial virus were detected. The detection rate was 14.0,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detection rate of other viruse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36 strains of Mora carinii were detected, the detection rate was 26.5, compared with other bacteria,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te attack of bronchial asthma and pathogen infection. The detection rate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ed by virus is the highest, while the detection rate of mycoplasma and chlamydia is not different from that of mycoplasma and chlamydia in atypical microorganism. The detection rate of bacterial infection was the highest, which could be used reasonably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
【作者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
【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011037-3)
【分类号】:R56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蒋卫东;;哮喘患儿呼吸道感染病原分析[J];吉林医学;2010年30期
2 刘超;符州;罗征秀;罗健;刘恩梅;;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病原分布特点[J];临床儿科杂志;2011年02期
3 陶茂进;;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型特布他林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09年09期
4 杜占申;;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7期
5 李桂贤;;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诱发因素及预防对策的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03期
6 金标;;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08期
7 钱旭波;蔡晓红;高原;余旭舟;余晨艺;宣妙燕;;哮喘患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年06期
8 王晓荣;;布地奈德、特布他林联合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06期
9 杜惠容;;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病原学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华;;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年07期
2 黄剑;尚莉丽;;5岁及以下儿童支气管哮喘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年01期
3 辛丽红;王静;王贞;程玮;张雯;;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哮喘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年03期
4 汤志洪;;布地奈德吸入剂联合特布他林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4年30期
5 刘娟;陈建政;黄柏青;;信阳地区冬春季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及肺炎支原体病原学研究[J];临床医学;2014年12期
6 武娅;;中西医联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5年01期
7 陈小聪;吴红娟;李锦燕;;温州儿童哮喘发作与空气污染及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年01期
8 朱道娟;彭东红;黄英;代继宏;李渠北;;2013年某院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儿的病原特点分析[J];重庆医学;2015年19期
9 王小稳;;哮喘宁颗粒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22期
10 杨春贵;陈海璇;;痰热清和更昔洛韦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对比[J];中外医疗;201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玲玲;0-14岁儿童哮喘(成都片区)的中医发病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曹珊珊;固本防哮饮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黄剑;0-14岁儿童支气管哮喘(合肥地区)发病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张华娟;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病原学及血IL-10水平变化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燕;赵宝春;张淑丽;章鑫;刘小梅;;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并特布他林对支气管哮喘的效果[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马煜,陈育智,陈再历,曹玲,林良明,刘玉琳;2000年北京城区儿童哮喘患病情况调查分析[J];北京医学;2002年03期
3 陈育智,李元,刘世英,李大维,龚明敏,,张梓荆;北京地区4万儿童哮喘患病情况调查[J];北京医学;1995年01期
4 刘敏;李维新;刘玉田;;痰热清注射液辅助治疗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08年06期
5 吕燕芬;;氧驱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09年07期
6 李西睦;喻广娟;丁志远;吴玉燕;;3种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比较[J];河北医药;2009年21期
7 谢庆玲,丘彩兰,李耀武;支气管哮喘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6年04期
8 王乃礼;重视儿童哮喘的防治[J];临床儿科杂志;2002年02期
9 曹玲,陈育智,马煜,陈再历,赵京,王建生;中国城市哮喘儿童治疗现状及与10年前比较[J];临床儿科杂志;2003年11期
10 洪建国;;重视儿童哮喘的早期预防[J];临床儿科杂志;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建英;黄海樱;;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燕;38例支气管哮喘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年11期
2 金爱国,曾宝珠,凡秀云;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7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0年10期
3 刘爱华,姜勇;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对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J];中国微循环;2000年01期
4 谷春华,王卫平,刘囡洁;截断疗法防治支气管哮喘的思路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年06期
5 张保荣,苏东奎;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支气管哮喘4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年06期
6 辛献运,粘芙蓉;定哮平喘方系列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0年04期
7 刘方洲,侯勇谋;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探讨[J];中医研究;2000年04期
8 江萍;阶梯式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J];首都医药;2000年10期
9 邱仪华,施鸿瑞,姜龙祥,张洪熹,杭晶卿;支气管哮喘的社区调查和预防[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0年04期
10 富海霞;;支气管哮喘的治疗[J];黑龙江医药;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军;姒惠;金桂玲;;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A];2003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韩晶;魏春华;;支气管哮喘治疗进展[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有奎;;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及治疗[A];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丽;;中西药结合配合脱敏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561例[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三次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许萍;;脉冲振荡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三次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耿秀娟;徐波;李双拾;郭春莲;;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骨桥蛋白和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三次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李彬;张贵生;赖雁平;葛庚芝;;37例成人支气管支气管哮喘患者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析(摘要)[A];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任禄惠;倪莹莹;;静注硫酸镁治疗支气管哮喘17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9 毕秀芬;;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和治疗[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黎明全;;支气管哮喘与自身免疫[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邵其珍;唱歌可预防支气管哮喘[N];兰州日报;2005年
2 陈金伟;支气管哮喘与相似疾病的鉴别[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李山;支气管哮喘试试这些药[N];医药经济报;2007年
4 唐语;对支气管哮喘不利的药物[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5 李典云;支气管哮喘选药膳[N];大众卫生报;2004年
6 黄绍荣;硫酸镁治疗支气管哮喘[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7 李军祥;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饮食宜忌[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8 ;支气管哮喘常识[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9 晓鱼;支气管哮喘护理[N];医药经济报;2010年
10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崔红生;支气管哮喘诊治思路与方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宏;支气管哮喘动态监测和症状感知模型的建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2 李春燕;基于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分析的支气管哮喘维、西医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3 韩军;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治疗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苏新明;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气道血管再生与重塑的基础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5 孙培莉;酸性哺乳动物几丁质酶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6 孙庆华;白介素-5、白介素-8在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中的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7 尹小文;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负面情绪及肺功能相关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8 胡斯明;调节性T细胞与Th17细胞在支气管哮喘中失衡表达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9 冯晓凯;我国支气管哮喘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10 彭丽萍;共刺激分子CTLA_4-Ig对支气管哮喘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明;吸烟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郭素娟;雾化吸入灭活草分支杆菌治疗慢性持续性中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刘震天;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2/1密码子23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研究[D];江西医学院;2004年
4 徐劲松;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研究外周血嗜酸细胞支气管哮喘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5 陈辉龙;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35水平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陈靖;海南省黎族支气管哮喘的流行特征与危险因素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7 柴静;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在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8 傅安安;徐艳玲教授从五脏论治支气管哮喘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任庆娜;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10 王月明;热休克蛋白70在支气管哮喘中的研究进展[D];蚌埠医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116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116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