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炎性肌病合并间质性肺病患者血清表面活性蛋白A和D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surfactant protein A (surfactantprotein-A, SP-A) and D (surfactant protein, SP-D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 IIM) complicated with interstitial pulmonary diseas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 and IIM with ILD. Methods 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was used to detect the level of SP in serum samples of IIM group, IIM-ILD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P-A and SP-D and age, muscle strength, ESR,CRP and muscle enzyme in IIM-ILD group. Results the serum SP-A and SP-D levels in 1IIM-ILD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IIM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rum SP-A and SP-D levels between IIM group and healthy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was a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SP-A,SP-D and age, muscle strength, ESR,CRP and muscle enzyme in patients with 2IIM-ILD. Conclusion Serum SP-A and SP-D are correlated with IIM combined with ILD, which is valuable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IIM with ILD.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63.2;R59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在卿,许贵刚,文汇,姜岩;炎性肌病辨治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2004年05期
2 王昆润;;血清新蝶呤浓度反映特发性炎性肌病的活动程度[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8年01期
3 凌丽;江新梅;汪淼;客蕊;;神经肌炎——一种新型的炎性肌病?[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年10期
4 赵东宝,莫济川,韩星海;双胞胎兄弟同患炎性肌病[J];上海医学;2003年07期
5 杨钧;彭建英;罗薇;张英泽;阎小萍;;炎性肌病[J];中国临床医生;2007年10期
6 ;肌肉疾病及损伤[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8年07期
7 焉传祝;;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免疫病理及诊断[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年04期
8 高恺言;邹耀红;袁风红;俞可佳;胥魏;;炎性肌病伴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比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9 李予巧;卢家红;朱雯华;;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伴炎性肌病1例(附文献复习)[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9年03期
10 邵渊;赵辉;高志强;姚志文;;炎性肌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爱红;李芳;武树朋;许立飞;;误诊炎性肌病19例病例分析[A];2011年华东六省一市风湿病学学术年会暨2011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吴洋;;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A];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研究进展学习班讲义[C];2011年
3 何杰;袁军辉;;MRI在神经肌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邹耀红;风湿病能否根治[N];中国矿业报;2004年
2 周丽红;风湿性疾病的症状[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舒晓明;中国汉族炎性肌病的临床相关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2 赵华;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Lewis大鼠模型肺间质病变及其机制的基础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3 刘芳;特发性多发性肌炎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4 祖宁;Ⅰ型干扰素系统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和炎性肌病大鼠模型中的表达[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5 骆文静;纤溶系统及共刺激分子在炎性肌病发病机制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6 李悦;炎症性肌病患者的随访及预后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冬雪;炎性股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临床研究及T淋巴细胞致病机制的初步探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8 石强;调节性T细胞治疗多发性肌炎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倩;59例炎性肌病临床病理对比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2 钱倩;特发性炎性肌病分型诊断标准的比较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3 刘丽娜;MHC-Ⅰ、Foxp3在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肌肉组织中表达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4 吕倩;特发性炎性肌病合并间质性肺病患者血清表面活性蛋白A和D的水平及临床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5 韩文娟;特发性炎性肌病中Th17细胞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6 郭华;DYSFERLINOPATHY分子免疫病理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7 袁凯;抗核基质蛋白抗体在特发性炎性肌病中的分布及临床意义[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范慧;皮肌炎30例临床病理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9 杨飞;多肌炎的电生理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10 刘付臣;皮肌炎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及肌组织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病理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671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267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