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方法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合并过敏性哮喘大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 and allergic asthma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ethods the rats were divided into blank group, model group, positive group and three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administration group, the intestinal flora was duplicated by cefoperazone plus Candida albicans in SD rats. On this basis, asthma was induced by injection of ovalbumin to sensitize and atomize the asthma. Meanwhile, it was treated by adding modified Shengsheng San, Guizhi and Houpu Xingzi decoction and Zengye Chengqi decoction from lung to intestine, and treated with lung and intestine respectively. Respiratory function was analyzed by Buxco system and intestinal flora was analyzed by 16SrDNA.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in each group, the recovery of Lactobacillus in each group was close to blank group and better than that in positive group. All the three treatment groups coul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roteus and Bacteroides, but the effect of lung intestinal colocalization was the best. Alpha divers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iversity of intestinal microflora from high to low were treated group, lung combined group, model group, respiratory frequency and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group were 260.56 (1.28). 141.79 (0.93), 137.25 (1.30) and 203.16 (0.84), respectively. The respiratory frequency of each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model group, while the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was only lower in the lung combined group and the treated group than in the mode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 combined with allergic asthma is superior to that of simple intestinal therapy or lung therapy in the recovery of pulmonary function and intestinal flora in rats with allergic asthma.
【作者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303085) 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ZRYY1620)
【分类号】:R56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文琴,杨君;天君利致过敏性哮喘1例[J];中国新药杂志;2000年09期
2 王颖,袁慧敏;呼盟地区哮喘病控制效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0年01期
3 林超,李绍明;阿斯匹林诱发过敏性哮喘1例报告[J];海峡药学;2004年05期
4 李永春;;他患的是过敏性哮喘吗?[J];中国全科医学;2006年20期
5 黎巨成;林泉根;;过敏性哮喘67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年04期
6 张宏誉;过敏性哮喘[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5年01期
7 郎英姿,常八应;感冒通致过敏性哮喘一例[J];包头医学;1995年04期
8 韩子英,朱桂枝,王玉珍,,杜学武;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中镉铅铍含量的探讨[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6年10期
9 韩子英,杜学武,靳晓燕,朱桂枝,杨英;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中钙镁钡铝锶含量的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6年11期
10 牟晓华,陈骏,吴宗霞,牟晓平;减敏平喘方治疗过敏性哮喘58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光辉;祝戎飞;王忠喜;黄爱霞;李文静;陈欢;张威;;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过敏性哮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黄旭文;;87例过敏性哮喘脱敏治疗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2009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杨海淼;隋晓丹;;过敏性哮喘的预防及调护[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曹加;;食物过敏性支气管哮喘[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一次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李才;忻晓晶;;过敏性哮喘的三维治疗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6 潘频华;曹足;王展;夏清;;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自噬观察以及神经生长因子抗体干预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7 王健;张军;龙宪连;蔡刚;沈茜;;重组可诱导共刺激分子融合蛋白治疗过敏性哮喘病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刘惠青;汤雪璐;闫爱英;杨文兰;;540例过敏性哮喘脱敏治疗的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陈进凡;黄仕君;柳渊洁;;1116例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程相铎;梅海豫;胡光荣;;口服螨液免疫治疗过敏性哮喘[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汪涛;过敏性哮喘对后代有影响吗[N];民族医药报;2008年
2 蒲昭和;过敏性哮喘常见致病因素[N];医药经济报;2010年
3 余宁宁;治疗过敏性哮喘有新手段[N];健康报;2006年
4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教授 迟春花;过敏性哮喘:八成对螨虫过敏[N];大众卫生报;2007年
5 孙和;过敏性哮喘的诊断与治疗[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6 北京同仁医院 赵岩;过敏性哮喘:脱敏治疗可痊愈[N];健康时报;2006年
7 陆志城;抗过敏性哮喘Omalizumab有效[N];医药经济报;2001年
8 陶晨;过敏反应介质阻释剂[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平;血吸虫感染鼠树突状细胞抑制过敏性哮喘的机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2 付雯;基于肠道菌群失调并过敏性哮喘大鼠TLRs/NF-κB信号转导通路及肠道菌群16SrDNA的“肺与大肠相表里”免疫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朱惠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过敏性哮喘中的表达及意义[D];郑州大学;2016年
4 李平;CD39在过敏性哮喘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5 陈霞;干扰素调节因子4在过敏性哮喘发病中的作用[D];武汉大学;2012年
6 赵杨;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17在过敏性哮喘发病中的作用[D];武汉大学;2009年
7 王健;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重组蛋白的研制及其在过敏性哮喘炎症中的治疗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8 章云;支架蛋白GABs调控过敏性哮喘的病理生理学意义[D];浙江大学;2015年
9 马礼兵;ANP信号调控CD4~+T细胞及其在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刘建华;Cd300If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对过敏性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婧婧;无创清醒挪威褐鼠过敏性哮喘模型建立及应用雷公藤多苷治疗的探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樊蒙雨;过继转移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CD8α~-树突状细胞通过IL-10抑制OVA诱导的过敏性哮喘[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3 蒲广斌;旋毛虫成虫及肌幼虫期可溶性虫体蛋白对过敏性哮喘小鼠的干预[D];蚌埠医学院;2015年
4 邱菊;职业性哮喘的临床及气道炎症特征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尚帅;氧化石墨烯加重小鼠过敏性哮喘机制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6 许云;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小鼠树突状细胞介导的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张磊;肺组织定居记忆T细胞在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8 宋红玉;IL-33在粉尘螨Ⅰ类变应原诱发的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6年
9 曾露;尘螨过敏原Derf31诱发过敏性哮喘的机制研究[D];深圳大学;2017年
10 胡东;细菌内毒素免疫调节过敏性哮喘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83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28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