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内毒素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20 13:32
【摘要】:目的: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及其严重形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在脓毒症等危重病人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目前,对AL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LI相关炎症细胞、细胞因子、黏附因子的相互作用、表达调控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发病机制仍未阐明。ALI的治疗主要是支持性治疗,尚未找到特效治疗措施,死亡率高达40%,亟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因而成为医学研究人员亟待突破的重大医学难题之一。最新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具有多向分化、免疫调节和旁分泌特性,不仅能够归巢至损伤组织、在受损组织中抑制免疫反应及炎性反应,还具有向多种组织细胞分化的潜能,在创伤修复、组织功能再生与重建、免疫调节与治疗等研究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多个动物实验研究表明,BM-MSCs可通过抗炎、抗凋亡和免疫调节等作用,减轻内毒素引起的急性肺损伤,改善肺功能,提高生存率,为急性肺损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然而,作为MSCs经典来源的骨髓组织随着年龄增长存在干细胞含量和增殖能力降低、操作过程易造成感染等问题,寻找理想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十分必要。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在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中均可提取,其在免疫调节及低免疫源性方面的优点与其来源无关。与BM-MSCs相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具有获取方便、易提取、细胞量大、增殖率高、更安全等优点,目前尚无UC-MSCs治疗内毒素肺损伤的报道。本研究拟首先比较BM-MSCs和UC-MSCs的细胞形态、细胞表型、分化能力和免疫能力,并采用全基因组表达芯片比较二者的功能基因表达情况,然后通过注射内毒素制备大鼠肺损伤模型,验证人UC-MSCs输注能否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等减轻内毒素致肺损伤,并提高生存率 方法: 1)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和鉴定:原代培养人BM-MSCs和UC-MSCs,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术鉴定这两种细胞的一般特征;使用β-甘油磷酸钠、TGF-p和胰岛素等化学诱导方法诱导两种MSCs向成骨、软骨和脂肪细胞方向诱导分化,利用茜素红S、油红O和甲苯胺蓝染色等方法鉴定其多向分化功能; 2)利用芯片分析MSCs的基因表达:分别提取BM-MSCs和UC-MSCs的RNA,通过人全基因组表达基因芯片对这两种细胞的基因组表达和微小RNA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GO功能聚类分析; 3)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制作:选择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LPS组、Fibroblast+LPS组和MSC+LPS组即治疗组,每组15只,按照10mg/kg体重腹腔内注射LPS,制造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模型,并进行常规病理切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肺湿干比和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ELISA分析。 4) UC-MSCs输注治疗肺损伤:LPS注射致肺损伤1小时后,MSC+LPS组尾静脉注射含5×105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盐水300μl,Fibroblast+LPS组注射含5×105人成纤维细胞(MRC-5细胞系)的生理盐水300μl,其余两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分别于输注治疗后6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每组处死3到5只大鼠,收集血浆、肺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切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蛋白定量、肺湿干比和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ELISA分析,并检测肺组织氧化损伤指标MDA含量,以及HO-1酶的活性和蛋白Western Blotting定量分析。 结果: 1)我们所培养的骨髓和脐带MSC均可旺盛增殖,呈现典型的成纤维状细胞形态,表达CD29、CD44、CD73、CD90、CD105和CD166等典型的MSC细胞表面抗原,不表达CD31、CD34和CD45等造血和内皮细胞标志,在诱导后可向造骨、软骨和脂肪细胞分化,并表达其特异性标志。 2)通过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与UC-MSCs相比,BM-MSCs表达更多的免疫反应相关基因,而UC-MSC更多的表达器官发育和生长等早期发育相关基因。KEGG信号通路分析同样证明BM-MSCs高表达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在UC-MSCs中的高表达的前3个miRNA分别是miR-519e*、miR-518a-5p和miR-520d-5p。而BM-MSCs则高表达miR-373*、miR-492、miR-498和miR-409-5p,这些miRNA的靶基因均主要与肿瘤发生有关。 3)腹腔注射LPS6小时后,肺组织病理表现为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并于24小时达到高峰,同时出现肺泡间隔明显增厚直至48小时仍不能有效缓解。腹腔注射LPS后24小时肺组织湿干比明显升高,48小时逐渐恢复减轻。在中性粒细胞浸润方面,LPS腹腔注射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于24小时和48小时有明显升高,而肺组织MPO活性也同时明显升高。经过LPS处理造模,LPS导致大鼠血浆中的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浓度明显升高并于刺激6小时后达到高峰,于24小时和48小时逐渐下降。 4)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肺组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肺损伤,但严重程度在三个时间点均较单纯LPS损伤组明显减轻。而人肺成纤维细胞治疗不能改善LPS诱发的肺损伤病理改变。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24小时肺湿干比明显改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蛋白浓度是检测肺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通透性的重要指标,LPS引起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蛋白浓度迅速升高,并于24小时达到高峰,MSC+LPS组在各时间点灌洗液蛋白浓度虽均有降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在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肺组织MPO活性方面:MSC+LPS组与LPS组相比两者均明显下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明显降低了LPS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血浆中的促炎因子浓度TNF-α、IL-1β、IL-6在治疗后6小时即明显下降,在此后的24和48小时均低于LPS损伤组。LPS同样引起各时间段抗炎因子IL-10血浆浓度的明显升高,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没有影响IL-10血浆浓度的升高。 5)肺组织MDA水平是氧化损伤程度的标志,LPS腹腔注射后各时间点MDA均明显升高,而MSC+LPS组与LPS组相比MDA各时间点均明显下降。我们还检测了损伤24小时各组HO-1的蛋白表达及活性水平,结果显示对照组HO-1有轻微表达,而LPS注射后肺组织HO-1表达明显增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HO-1表达进一步增强。HO-1活性水平与此相似。 6)在生存率方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48小时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损伤组,分别为87%和60%,治疗组大鼠生存率提高了20%,而人肺成纤维细胞对LPS诱导肺损伤生存率没有改善作用。 结论: 1)骨髓和脐带均可获得MSC,符合国际上对MSC的界定标准,但UC-MSCs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BM-MSCs,且同样具有多向分化能力。BM-MSCs的免疫抑制能力虽然高于UC-MSCs,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2)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明显提高了内毒素肺损伤模型大鼠的生存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明显降低了血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对IL-10无影响,减轻了内毒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减轻肺水肿、减少中性粒细胞肺部浸润等明显改善内毒素肺损伤。促进抗炎与抑炎反应平衡、减轻氧化应激可能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作用的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6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期专题: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32期

2 吴玉卓;陈红;;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成肝细胞的研究进展[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08年02期

3 王晶波;李竹英;王雪慧;;中医药防治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11期

4 杨光忠;陈文明;;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31期

5 王燕茹;张育;;间充质干细胞与类风湿关节炎[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6期

6 冯德鹏;李雪莉;范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7 程庆;白志明;;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年09期

8 陈建;刘新民;张志刚;章巍;宿利;;肾上腺髓质素参与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发病[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年09期

9 傅强;;他达拉非可对干细胞产生持久而稳定的保护作用[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1年08期

10 李超然;王智刚;朱运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与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军;韩忠朝;孟磊;王伟强;秦永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肺损伤[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军;高忠和;方陈;杨玲;韩忠朝;;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SC)治疗急性肺损伤(ALI)[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三次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王巧稚;韩艺;赵宏贤;余鸿;刘广益;;当归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和毒性检测的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王玉红;陈光辉;;地黄低聚糖对人脂肪组织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杜凤移;王皓;杨树龙;赵绘存;杨英;杨军;;纳米纤维支架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影响[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勇;张西正;郭春;魏严;李瑞欣;徐晓莹;张永红;;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中心肌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8年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朱恒;江小霞;刘元林;张毅;毛宁;;间充质干细胞选择性调节破骨细胞发育和功能[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8 张颢;陶艳玲;邱林;张伯龙;马军;陈志哲;刘拥军;韩忠朝;;一种具有免疫负调节功能的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9 杨少光;池颖;戎丽娟;邢文;卢士红;赵钦军;马凤霞;韩忠朝;;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比较[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10 李杰平;孔佩艳;李佳丽;朱丽丹;孔祥敬;曾东风;刘红;王庆余;彭贤贵;陈幸华;张曦;;纯化的自体CD34+细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克隆恩病一例并文献复习[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姜宁 常亮 王晓静;急性肺损伤防治难题攻克[N];医药导报(中药报);2003年

2 王秋月 王琳;空军总医院采用间充质干细胞救治小脑萎缩[N];科技日报;2009年

3 ;Calfactant在儿科急性肺损伤中的疗效[N];医药经济报;2005年

4 记者 李素锋;我市首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手术取得成功[N];临汾日报;2009年

5 ;血液制品输注可引起致死性急性肺损伤[N];大众卫生报;2005年

6 熊学莉邋通讯员 曾理;急性肺损伤早诊早治降低病死率[N];健康报;2008年

7 郭姜宁 常亮 王晓静;高海拔地区急性肺损伤防治难题攻克[N];科技日报;2003年

8 记者 王丹 通讯员 艾素;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治疗获突破[N];健康报;2010年

9 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 王立祥邋孙鲲 整理;控制ARDS要五早[N];健康报;2008年

10 白毅;我国防化研究获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620nm非相干红光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光生物调节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于美娇;系统归巢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牙周组织修复再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东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及体外诱导分化为表皮样细胞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4 李宝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及复合PLGA体内异位成软骨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朱雅姝;Flk-1~+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6 吴桂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7 熊卉;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体外转染兔颞下颌关节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向纤维软骨转化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苗宗宁;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材料在骨创伤修复中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梁伟;人骨髓Flk-1~+间充质干细胞抗DNA损伤物质影响作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10 吴海青;间充质干细胞对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肺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守琴;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造血的体外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2 陈芳;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化疗所致卵巢颗粒细胞损伤的体外实验[D];暨南大学;2010年

3 张茜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以及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诱导其重编程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体外重建角膜后板层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唐子滨;纳米级胶原基骨材料复合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兔后外侧脊柱融合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6 齐凯;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优化初探[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马兰兰;不同胎龄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8 李成华;口腔黏膜间充质干细胞存在及在口腔扁平苔藓中变化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9 田毅;人脐带Wharton's jelly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与脑肿瘤干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张福丽;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附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进展)[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28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528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0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