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和中枢驱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8-28 08:44
【摘要】:[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病程长、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长期以来,COPD的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近年来,包括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内的肺康复治疗逐渐成为COPD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往研究中,NPPV作为肺康复手段多应用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而应用于非呼吸衰竭的稳定期患者则少有报道。COPD的发生发展是长期、逐步的过程,若不尽早治疗和控制,病情恶化的速度会由于频繁的急性加重而不断加快。COPD早期就存在的动态肺过度充气(DPH)和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可增加吸气阂值负荷和呼吸功耗,降低膈肌机械性能和效率,导致呼吸力学和中枢驱动的异常改变,加重呼吸困难。因此,对于病情稳定,尚未出现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我们设想,早期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通气干预,有可能抵消PEEPi的不良影响,减轻动态肺过度充气,改善患者的呼吸生理特性,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针对病因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目的]观察不同水平CPAP通气对稳定期COPD患者呼吸力学和中枢驱动的改善情况,探索CPAP通气能否作为COPD早期干预的肺康复手段,为后续开展相关临床试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呼吸内科门诊随访的不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稳定期COPD患者。对于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收集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病史、病程、合并症、用药史等),完成肺功能、六分钟步行试验、呼吸肌肉等测试。实验前,训练受试者配合完成深慢呼吸以及用力吸气动作。正式试验时,受试者先平静呼吸,呼吸平稳后连接无创呼吸机,采用CPAP模式,压力递增量为1cmH2O,压力范围为4~10cmH2O,每一压力水平维持5~10分钟。在平静呼吸和不同压力水平CPAP通气过程中,监测呼吸压力[口腔压(Pmo)、食道压(Pes)和胃内压(Pga)]、流量(Flow)、膈肌肌电(EMGdi)、呼吸困难程度及PetCO2、SpO2浓度等的变化。通过食道、胃囊管法检测Pes、Pga,通过多导食道电极检测EMGdi,采用Borg评分法判断呼吸困难程度变化。采用层流型流量计和差分压力传感器检测Flow, Flow对时间的积分即为容量。通过测定最大深吸气量(IC)判断呼气末肺容量(EELV)的变化。采用Powerlab系统和配套软件进行进行数据采集及SPSS 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mean)±标准差(SD)的形式来表示。中度组、重度组两组之间各项指标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CPAP前及不同CPAP水平之间各项测量指标的比较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之间比较用LSD;双变量相关分析选择Pearson相关系数。P0.05作为统计学显著性的判断界限值。[结果]一、基础资料本研究共纳入22例稳定期COPD受试者,其中3例因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不适而终止实验,故最终只对顺利完成实验的19例患者进行数据分析。所有受试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2.16±8.526(岁);身高:165.11±5.43(cm);体重:59.53±7.66 (kg); BMI:21.81±2.38(kg/m2);吸烟史:30.37±12.28(年),吸烟指数:616.32±420.01(年·支);病程:5.66±3.08(年);既往1年内因急性加重住院次数:1.32±1.20(次);肺功能指标:FVC 2.72±0.56L, FEV1 1.39±0.47L,FEV1%Pred 49.76±13.14 (%), FEV1/FVC 51.36±10.47 (%)。呼吸困难程度评分(mMRC)为1.26±0.87(分);COPD症状评估测试(CAT):9.00±3.23(分);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450.00±129.02(m),运动后Borg评分2.84±1.01(分);圣乔治问卷评分(SGRQ):15.36±4.22(分);BODE:2.28±1.60。按GOLD2006版COPD分级:中度11例,重度7例,极重度1例;按GOLD2011版COPD分组:A组7例,B组1例,C组6例,D组5例。二、正常呼吸状态下各指标的测定1、平均潮气口腔压(Pmo):-0.63±0.50cmH2O;食道压(Pes):-11.63±4.09cmH2O;胃内压(Pga):19.44±5.66cmH2O;跨膈压(Pdi):30.13±7.83cmH2O;潮气量(Vt):0.717±0.24 L;分钟通气量(Ve):11.86±3.85L/min;膈肌肌电均方根(RMS):79.77±14.96μV;中枢-通气偶联指标(Ve/RMS):0.157±0.069 L/min/μV。平均气道阻力(Raw):14.09±6.96cmH2O/L/s,跨膈压压力时间乘积(PTPdi)、食道压压力时间乘积(PTPes)依次为:13.34±5.26cmH2O·s、9.01±2.52 cmH2O·s。2、静态肺顺应性(CL):0.24±0.03 L/cmH2O;静态胸壁顺应性(Ccw):0.25±0.04 L/cmH2O; PEEPi,stat:2.58±1.51 cmH2O。3、最大吸气压(PImax):-68.15±30.30cmH2O;最大食道压(Pes,max):-69.46±26.40cmH2O;最大跨膈压(Pdi,max):108.03±37.48cmH2O;最大膈肌肌电均方根(RMS,max):183.93±27.02μV。深吸气量(IC):2.33+0.46 L。三、使用不同水平CPAP通气对各呼吸生理指标的影响1、对呼吸方式的影响与平静呼吸时比较,使用CPAP4cmH2O时,RR显著增加(21.15±6.68次/分vs 17.43+4.83次/分,P0.05),且随CPAP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但4~10cmH2O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Ttot、Ti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不同水平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使用不同水平CPAP后,Vt、Ve、Vt/Ti均较平静呼吸时显著增加(P均0.05),Vt、Ve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Vt/Ti呈逐渐上升趋势,但4~10cmH2O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对呼吸压力的影响使用CPAP后,Pmo由负值(-0.63±0.50cmH2O)变为正值(2.88±2.35cmH2O),且正值与相应的CPAP压力水平呈正比;Pes由-11.63±4.09cmH2O逐步上升至CPAP10cmH2O时的-5.91±4.68cmH2O,但4~10cmH2O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ga保持相对稳定,在不同CPAP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di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平静呼吸时比较,使用CPAP4cmH2O时,Pes/Pdi出现下降(-32.74±16.10% vs -38.85±9.30%,P0.05),且随CPAP水平递增呈下降趋势,在8cmH2O水平变得更为明显。为减少个体差异,我们分别用Pdi,max和PImax对Pdi和Pes进行校正,但校正后的结果基本同前。3、对气道阻力和吸气做功指标的影响使用CPAP后,气道阻力(Raw)、PTPes和PTPdi先呈逐渐下降趋势,在7cmH2O之后呈上升趋势,但5~10cmH2O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肺容量、PEEPi,dyn和PEEPi,stat的影响使用CPAP通气后,IC先呈上升趋势(由2.33±0.46L变为2.50±0.58L),随后在7cmH2O水平出现下降;而△EELV、△EELV/ICx(%)则由负值变为正值,总体变化趋势与IC相反。PEEPi,dyn和PEEPi,stat.总体上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在10cmH2O出现上升。5、对中枢驱动和通气-机械-中枢偶联指标的影响使用CPAP后,RMS随着压力水平上升而逐渐上升(由79.77±14.96μv至91.03±29.14μv),但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平静呼吸时比较,使用不同水平CPAP后,Ve/RMS显著增加(P均0.05),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在8cmH2O后逐渐下降。考虑到个体肌电强度的差异,用不同受试者检测到的最大膈肌电活动即RMS,max对RMS和Ve/RMS进行校正,但校正后的结果基本同前。使用CPAP后,Ve/Pes先上升,在7cmH20后出现下降。6、对呼吸困难程度和SpO2、PetC02的影响所有受试者静息性呼吸困难Borg评分为0.84+0.60,使用·CPAP后,Borg评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在CPAP4~6cmH20时评分增高,考虑可能主要跟患者初始接受CPAP通气产生不适有关;而在7cmH20以上,评分明显增加,主要跟受试者呼气性呼吸困难的程度加重有关。SpO2在实验过程中无明显变化;PetC02随着压力增强而有所下降,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中、重度COPD患者各项指标的比较正常呼吸状态下,两组患者之间在FVC、FEV1、FEV1% pre、FEV1/FVC(%)、 Ti.PImax.Pes,max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CPAP通气过程中,两组同一水平的各指标[Raw.PTPes.PTPdi.IC. △EELV、AEELV/IC(%)、RMS、RMS%max、Ve/RMS和Ve/RMS%max]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度组患者不同水平之间的上述指标比较,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重度组患者不同水平之间的IC、△EELV. △EELV/I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四、各项评价指标间的相关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MS与Ve、Borg、Ve/Pdi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Ve/RMS、PTPes、PTPdi、PEEPi,dyn呈负相关关系;IC与△EELV%、 Borg、PTPes、PTPdi呈负相关关系;Ve与Raw.PTPdi.PEEPi,dyn呈负相关关系,提示降低气道阻力、吸气功耗以及PEEPi可增加通气量;Borg与Ve/Pdi、Ve/Pes呈负相关关系,与PEEPi,dyn呈负相关关系;PTPdi与PEEPi,dyn呈正相关关系;Raw与Ve/Pdi、Ve/Pes呈负相关关系。[结论]1、合理应用CPAP通气(4-7cmH2O)可以降低COPD患者PEEPi和气道阻力,减少吸气做功,增加深吸气量(IC),减轻肺过度充气。CPAP通气不能降低呼吸中枢驱动,但可以提高通气-中枢偶联(Ve/RMS).2、气流受限程度对CPAP通气过程中呼吸生理指标的变化无显著影响。3、本研究作为针对稳定期不合并呼吸衰竭COPD患者肺康复的探索性机制研究,为CPAP肺康复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关于CPAP肺康复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来验证。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6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松梅;CPA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8例护理体会[J];广西医学;2004年02期

2 蒋捍东,王强;CPAP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04年25期

3 付柳英;汪晶;苏晶;;老年与非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Auto-CPAP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年09期

4 沈国娣;朱炜;徐玲芬;邱国琴;李晓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CPAP治疗接受度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年08期

5 祝清清;朱钟鸣;;CPAP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2年10期

6 欧桂琴;;CPAP呼吸机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33期

7 丁秀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用CPAP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年11期

8 邱文波;陈晔;;小儿CPAP呼吸机配合药物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6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3年02期

9 张红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应用CPAP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26期

10 徐国燕;鼻塞法CPAP的使用和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198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洁;郭美南;陈宝元;董丽霞;王彦;于枚;;115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CPAP的临床疗效[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著汇编[C];2001年

2 翁曼蓉;李善群;聂莉;钮善福;蔡映云;白春学;;CPAP呼吸机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著汇编[C];2001年

3 刘春华;;N-CPAP在新生儿的应用及护理[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李五一;余蓉;霍红;谢于鹏;张秀华;;CPAP客观治疗依从性回顾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5 于剑扉;;如何提高CPAP治疗的长期依从性[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林冰纯;朱小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02例治疗手段及策略的探讨[A];全国围产医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韩芳;王丽;韩旭;左和鸣;李静;张岚;董霄松;何忠明;吕云辉;何权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中脑组织氧合的变化及CPAP治疗的影响[A];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赵晓峗;赵芳;李月川;;CPAP对冠脉搭桥术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治疗研究[A];2009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雷志坚;梁碧芳;刘航;;CPA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伴高血压的护理[A];全国睡眠呼吸障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刘航;陈梅f^;雷志坚;梁碧芳;;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多导睡眠图特征的影响[A];全国睡眠呼吸障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四川 贺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与CPAP呼吸机(下)[N];电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仲;妊娠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筛查系统的改良及CPAP疗效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2 赵玲俐;CPAP的自身二聚作用对中心体连接的调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红宇;短期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对阻塞牲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2 郭东英;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CPAP治疗1月后睡眠结构、治疗压力及血糖的变化[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赵凡;脑卒中及高危人群合并OSAHS的睡眠状况、神经心理特征分析及CPAP干预后的相关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胡鑫渝;持续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的降压疗效[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娜;集束化管理在上鼻塞式无创呼吸机的早产儿的应用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李琦;抗氧化治疗与CPAP治疗OSAS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经验总结和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7 赵蒙蒙;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与肾动脉去交感神经射频消融对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疗效比较[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8 李允;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和中枢驱动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9 王大鹏;CPAP治疗OSAHS合并扩张性心肌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及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10 刘林林;关于CPAP治疗中—重度OSAHS合并脑血管病的终点事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30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530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1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