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甲苯二异氰酸盐(TDI)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通透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12 19:14
【摘要】: 在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异氰酸盐是甲苯二异氰酸盐(Toluene Diisocyana,TDI),是引起职业性哮喘最常见的原因。暴露TDI环境的工人,约有5%-15%发展为哮喘,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诱发的哮喘经常发展为重症哮喘。TDI哮喘的病理和临床表现基本上与过敏性哮喘相同,但针对TDI哮喘的发病机制研究还比较局限,很多环节尚不清,对其机制尤其是启动机制的了解是对TDI哮喘能够达到很好地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步骤。目前的研究提示TDI诱发哮喘的主要作用环节有两个:其一是支气管上皮细胞作为主要靶细胞,TDI对支气管上皮细胞的作用,可能导致细胞结构的失常和生物活性因子的释放,在TDI哮喘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二是气道粘膜下的抗原提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TDI与体内形成的大分子如TDI-HSA渗透到粘膜下组织被抗原提呈细胞提呈后产生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与支气管上皮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一同活化淋巴细胞(包括Th1和Th2)、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从而引起下游一系列炎症反应。最近Lee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TDI哮喘扮演关键角色,但TDI是否可直接作用于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bronchious epithelial cell,HBE)致VEGF表达增加,进而起动和促发气道炎症,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尚不清楚。TDI-HSA等大分子抗原必须穿透支气管上皮细胞为主组成的粘膜屏障才可作用于抗原提呈细胞,然而工业环境中允许的低浓度TDI是不会直接引起上皮细胞损害,TDI是否通过影响HBE通透性导致哮喘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还有待于进一部阐明。 所以本课题从两个不同方面研究TDI对HBE的作用来初步探讨TDI哮喘发病机制。 课题第一部分:甲苯二异氰酸盐(TDI)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 1)制备TDI抗原结合物:应用改良的Son M方法制备TDI-人血清白蛋白(TDI-HSA)。 2)观察不同浓度的TDI-HSA和HSA对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HBE135-E6E7细胞活力影响:观察TDI-HSA对细胞活力影响时分为:对照组(不加TDI-HSA只以无血清培养基孵育),20μg/mlTDI-HSA组,40μg/mlTDI-HSA组,60μg/mlTDI-HSA组,80μg/mlTDI-HSA组,100μg/mlTDI-HSA组(n=7);观察HSA对细胞活力影响时分为:对照组(不加HSA只以无血清培养基孵育HBE135-E6E7组),20μg/mlHSA组,40μg/mlHSA组,60μg/mlHSA组,80μg/mlHSA组,100μg/mlHSA组(n=8)。按上述分组刺激HBE135-E6E7 48小时后,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 3)观察不同浓度TDI-HSA对HBE135-E6E7 VEGF基因的影响:实验分成9组:对照组(不加HSA及TDI-HSA只以无血清培养基孵育),10μg/mlHSA组,20μg/mlHSA组,30μg/mlHSA组,40μg/mlHSA组,10μg/mlTDI-HSA组,20μg/mlTDI-HSA组,30μg/ml TDI-HSA组,40μg/ml TDI-HSA组(n=4)。按上述分组刺激HBE135-E6E7 12小时后,提取细胞总RNA,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HBE135-E6E7 VEGFmRNA。 4)观察地塞米松对TDI-HSA诱导HBE135-E6E7 VEGF表达的影响: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不加HSA及TDI-HSA只以无血清培养基孵育),40μg/ml HSA组,40μg/ml TDI-HSA组,(40μg/ml TDI-HSA+1umol/L地塞米松)组,按上述分组刺激HBE135-E6E7 12小时后,提取细胞总RNA,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HBE135-E6E7 VEGF mRNA(n=4);刺激HBE135-E6E7 24小时后,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各组上清液VEGF蛋白浓度(n=7)。 5)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S)表示,不同组间用One Way ANOVA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法。 结果: 1) 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DI-HSA和HSA对HBE135-E6E7活力结果: 在TDI-HSA浓度分别为20μg/ml、40μg/ml、60μg/ml、80μg/ml组对HBE135-E6E7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100μg/ml则可显著降低细胞活力(P0.001):HSA组:20μg/ml和40μg/ml组对HBE135-E6E7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当浓度增至60μg/ml、80μg/ml、100μg/ml则增加细胞活力(P均0.05)。 2) 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TDI-HSA对HBE135-E6E7 VEGF基因的影响结果: HBE135-E6E7组成性表达VEGF189、VEGFl65亚型基因,以VEGF165表达量较多。HBE135-E6E7 VEGF189基因和VEGF165基因在10μg/mlTDI-HSA组与10μg/ml HSA组以及对照组相比表达增加,但无显著差异(P均0.05),在20μg/ml、30μg/ml、40μg/ml的TDI-HSA组与相应浓度的HSA组以及对照组相比,两亚型基因均表达显著增加(P均0.05),且随着TDI-HSA浓度的增加表达亦随之增加(P均0.05);两亚型基因在不同浓度HSA组之间表达无显著差异(P均0.05),各浓度HSA组与对照组比较亦无显著差异(P均0.05)。 3) RT-PCR、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地塞米松对TDI-HSA诱导HBE135-E6E7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 HBE135-E6E7 VEGF189基因和VEGFl65基因在TDI-HSA组与对照组以及HSA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均0.001),(TDI-HSA+地塞米松)组与TDI-HSA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上清VEGF蛋白浓度在TDI-HSA纽与对照组以及HSA组比较增加3倍以上(P均0.001),(TDI-HSA+地塞米松)组与TDI-HSA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与HSA组上清VEGF浓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TDI-HSA在不影响细胞活力情况下以40μg/ml浓度时对HBE VEGF基因表达影响最大,并具有浓度依赖性。TDI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均可显著上调HBEVEGF的表达,且不能被地塞米松所抑制。 课题第二部分:甲苯二异氰酸盐(TDI)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间通透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方法: 分组:对照组(不加HSA及TDI-HSA只以无血清培养基孵育),40μg/mlHSA组,40μg/ml TDI-HSA组,(40μg/ml TDI-HSA+0.02μg/mlVEGF)中和抗体组;按上述分组刺激HBE135-E6E7细胞24小时后,用FITC-右旋糖酐检测细胞间通透性(n=6),用透视电镜观察细胞间间隙(n=3)。 结果: 1) FITC-右旋糖酐检测TDI-HSA对HBE135-E6E7细胞间通透性的影响及VEGF通路在其中的介导作用: 细胞间通透性在TDI-HSA组与对照组以及HSA组比较增加2倍以上(P均0.001),在(TDI-HSA+VEGF中和抗体)组与TDI-HSA组比较有所下降(P0.001),(TDI-HSA+VEGF中和抗体)组与对照组以及HSA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均0.001),对照组与HSA组细胞间通透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透视电镜观察TDI-HSA对HBE135-E6E7细胞间间隙及VEGF及VEGF通路在其中的介导作用: TDI-HSA组可见细胞间局部连接疏松,紧密连接变少,见明显空隙,(TDI-HSA+VEGF中和抗体)组仍可见细胞间局部连接疏松,见明显空隙,对照组和HSA组的细胞间连接紧密,未见明显孔隙。 结论: TDI明显增加HBE间的通透性,加入VEGF中和抗体可部分逆转TDI引起的HBE间通透性增加,TDI可能通过破坏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导致通透性的增加,而VEGF中和抗体不能逆转其紧密连接的改变。
【图文】:

浓度图,五皮,对甲苯胺,铺路石


nnassay定性与定量检测TDI·HSA中TDI浓度图右为空白调零孔,其余为不同浓度的对甲苯胺标准品,第A孔。ntofisocyanateboundtoHSAdeterminedbymedi五皮细胞株HBEI35一E6E7的形态观察镜下观察,可见HBE135一E6E7细胞呈不规瓶,当细胞汇聚成单层细胞时,,呈铺路石。

细胞反应,细胞活力,A值


测不同浓度TDI一HSA和HSA对HBE135一E6E7胞作用产生棕色结晶物质(见图3)。细胞活力气值)/(不加药对照组A值一不加细胞组A值)度分别为Zop岁ml、40pg/ml、60pg/mlE7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当其增加至100pg/1);在HsA组:20pg/ml组和40pg/inl组HB影响,其后随着浓度增加至60pg/ml、80pg/力(P均<0.05)。(见表1、表2、图4、图5)0pg/ml、30pglinl、40pg/Inl的HSA和TD察不同浓度TDI一SA对HBE135一E6E7VEGF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5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泽庚;张杰根;彭波;张念志;韩明向;;肺气虚证患者血清IL-8、TNF的水平及临床意义[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赵海军,丁亚春,刘娅,史杰萍,刘华锋,张婕,成焕吉,崔燕南,侯松萍;肿瘤坏死因子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的相关性[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3期

3 刘政,姚婉贞,陈燕,丁艳苓;白细胞介素-9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4 侯冬青;杨辉红;李朝霞;李双娥;;气道反应性/可逆性测定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6年01期

5 江涛;熊慧群;陈虹;唐小癸;;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哮喘64例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谢华,何韶衡,迟秀丽,陈萍;哮喘患者血浆类胰蛋白酶、IL-8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水平与类糜蛋白酶活性测定及相关性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6期

7 徐劲松,蔡绍曦,邹飞,佟万成,赵海金;应用抑制消减杂交克隆支气管哮喘病人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赵海金,蔡绍曦,邹飞,佟万成,万为人;应用Super SMART cDNA合成技术扩增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总RNA[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9期

9 黄少丹;阳隽;张世叶;田利奇;潘巧红;;茶碱对慢性哮喘和肺功能改善的作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0 谢宝辉;邓新宇;焦维克;;普米克都保治疗38例轻度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家骝;姚为群;张静珊;;蝉地二陈汤加吸入疗法治疗轻中度哮喘42例观察[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二)[C];2004年

2 林江涛;何权瀛;姚婉贞;聂秀红;张杰;许文兵;;北京市城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控制现状及对疾病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一次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苏楠;林江涛;杨萌;陈欣;何洁;何权瀛;曹兆龙;陈宝元;肖毅;阎锡新;;妥洛特罗贴剂治疗轻中度持续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一次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张晓岩;林江涛;李香凝;杨萌;俞红霞;李桂琴;黄小杰;王萍;张岚;周童亮;舒峻;;PAI-1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一次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张晓岩;林江涛;刘翠丽;苏楠;陈欣;舒峻;张岚;周童亮;李桂琴;黄小杰;王萍;;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基因多态性对支气管哮喘发病及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影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一次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姜丕政;周炜炜;胡雅国;崔丽笙;;泻肺定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A];第三届浙江省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六卷 中西医分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辛晓峰;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2 张弘;变应性鼻炎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异同及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3 蒋雄斌;CD8~+T细胞在呼吸道合胞病毒诱导的哮喘中的作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4 刘可越;紫菀散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及新药研制[D];天津大学;2006年

5 孟宪明;支气管哮喘病人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的自噬现象[D];吉林大学;2007年

6 蔡绍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嗜酸粒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7 谢世光;气道激发试验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影响及联合吸入氟替卡松和沙美特罗的疗效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婵;罗格列酮对哮喘患者T淋巴细胞源性IL-10的影响及调节NF-κB的可能机制[D];中南大学;2007年

2 康春燕;地塞米松对哮喘豚鼠气道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3 徐劲松;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研究外周血嗜酸细胞支气管哮喘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4 张宏美;哮喘患者T细胞周期分布的调控机制及PS干预的意义[D];暨南大学;2004年

5 宋云熙;西洛司特对COPD患者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产生的抑制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6 郭志福;慢性哮喘小鼠气道血管生成的变化及其在气道重建中的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7 黄俊谦;白介素-10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8 张彩萍;地龙注射液对哮喘大鼠肺功能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9 雷伟;血小板源性CD40/CD40配体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意义[D];苏州大学;2005年

10 夏武;中国南方汉族哮喘人群转化生长因子-β_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研究[D];江西医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625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625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a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