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诊治及预后探讨

发布时间:2020-05-09 21:29
【摘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 EB)是一种以气道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浸润为特征的非哮喘性支气管炎,其气道高反应性为阴性。EB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但其长期预后如何?目前尚无一致意见。吸入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CS)是治疗EB的首选药物,但其具体疗程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总结EB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探讨影响EB复发的因素;观察不同疗程ICS治疗对EB患者咳嗽症状、气道炎症、预后的影响,探讨ICS治疗EB的较佳疗程及EB患者咳嗽症状与痰Eos比例的关系。 第一部分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临床特征及预后观察 目的: 总结EB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EB患者治疗后的复发情况及演变,探讨EB的长期预后及影响复发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9年12月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就诊,确诊为EB且资料完整的慢性咳嗽患者。初诊时均予登记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咳嗽病程、性质、时相、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特殊物质接触史、过敏史等,并行胸片、诱导痰细胞学分类、肺通气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等检查。所有患者均予吸入布地奈德干粉剂200μg/次,每天两次,或其他同等剂量ICS。将入选EB患者上述临床特征与74例确诊为咳嗽变应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总结EB的临床特征。对治疗后每年均有电话随访的EB患者进行预后观察。咳嗽再发时及时复查诱导痰细胞学分类,肺通气功能及激发试验。统计复发比例、复发次数及演变。对复发组和无复发组中可能影响复发的因素(临床特征、诱导痰、肺功能、治疗)进行比较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EB复发的因素。 结果: 1.共收集资料完整EB患者154例,男性83例,女性71例,年龄18-79岁,平均39±12岁,中位病程8.5个月(2-396个月)。154例患者中有53例失访,余101例每年均有随访,其中男性47例,女性49例,年龄20-68岁,平均40±10岁,中位病程6个月(1-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24-84个月)。 2. 154例EB患者中单一病因82例(53%),EB合并变应性鼻炎(AR)49例(32%),EB合并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8例,EB合并鼻窦炎8例,EB合并非变应性鼻炎(NAR)7例。将入选的154例EB患者与确诊为CVA的74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64.94%的EB患者以干咳为主。EB组白天咳嗽比例高于CVA组(63.64% vs 40.54%,P0.05),而CVA组夜间咳嗽比例高于EB组(22.97% vs 7.14%,P0.05)。两组咳嗽诱因均以油烟、香烟等刺激气味、灰尘、冷空气常见。两组间变应性鼻炎病史比例、诱导痰嗜酸粒细胞比例(Eos%)、FEV1%、FVC%、SPT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EB组的MMEF%高于CVA组(85.09% vs 68.48%,P0.05)。 3.每年均有随访的101例EB患者中,47例在治疗后出现复发,占46.53%。24例患者出现多次复发(复发次数≥2次),累计复发例次数为89次。5例患者发展为哮喘,占4.95%。 4.复发组男性比例高于无复发组(59.57% vs 38.78%,P=0.042)。两组间治疗前诱导痰Eos%、肺通气功能主要指标(FEV1%、FVC%、FEV1/FVC、MMEF%)、SPT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复发组确诊合并AR比例高于无复发组(38.30% vs 16.33%,P=0.024)。复发组规律使用ICS治疗(布地奈德干粉剂400μg/d,或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250μg/d超过4周)比例低于无复发组(46.81% vs 69.39%,P=0.025)。 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AR是EB复发的危险因素,合并AR的EB患者复发的机率是无合并AR者的3倍[B=1.126;P=0.029;Exp(B)=3.08;95%CI(1.12-8.45)]。而规律使用小剂量ICS 4周以上为保护因素,可减少EB的复发[B=-1.234;P=0.009;Exp(B)=0.291;95%CI(0.115-0.737)]。 结论: 1.咳嗽时相及小气道功能指标对EB和CVA的鉴别有提示作用。 2. EB治疗后可出现复发,部分患者有多次复发,少数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3.合并AR是影响EB复发的危险因素。 4.规律使用小剂量ICS4周以上可减少EB复发的机率。 第二部分不同疗程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对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疗效的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疗程ICS对EB患者咳嗽症状、气道炎症及预后的影响,探讨ICS治疗EB的较佳疗程及痰嗜酸粒细胞比例(Eos%)与咳嗽症状的关系。 方法: 收集按我国咳嗽诊治指南慢性咳嗽诊断流程及诊断标准确诊为EB,且筛选期前8周内无呼吸道感染病史、入组前一月未使用过静脉、口服或吸入激素、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阻滞剂的非吸烟患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3组:4周治疗组、8周治疗组、16周治疗组。均予吸入布地奈德干粉剂(普米克都保)200μg/次,每天两次,分别持续4周、8周和16周。通过咳嗽症状积分、咳嗽视觉模拟评分(VSA)、临床疗效分级(将VAS改善率≥80%定义为临床控制)反映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的变化;诱导痰Eos%反映嗜酸粒细胞性气道炎症的变化;跟踪随访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复发比例。综合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痰Eos%的变化及复发比例,评价不同疗程ICS对EB疗效的影响及ICS治疗EB的较佳疗程。比较无合并变应性鼻炎的EB患者中治疗前咳嗽症状总积分(日间咳嗽症状积分+夜间咳嗽症状积分)与诱导痰Eos%的关系;对治疗前VAS积分与痰Eos%间相关性、ICS治疗4周后VAS改善率与诱导痰Eos%下降率的相关性、治疗后VAS改善率与治疗前诱导痰Eos%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1.一般情况:共收集确诊为EB并定期随访的患者58例。其中4周治疗组20例,8周治疗组21例,16周治疗组17例。三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合并AR比例、治疗前诱导痰细胞学分类、通气功能主要指标(FVC%、FEV1%、MMEF%)、SPT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2.不同疗程ICS治疗对EB疗效的观察:①三组(4周组、8周组、16周组)治疗前中位日间咳嗽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706)。经相应疗程ICS治疗后,三组日间咳嗽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8周组和16周组治疗后日间咳嗽症状积分均低于4周组(P=0.009、0.022),但8周组和16周组治疗后日间咳嗽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339)。三组经相应疗程治疗后VAS积分较治疗前降低,8周组和16周组治疗后临床控制率高于4周组(76.19% vs 40%,88.24% vs 40%,P=0.019,0.003),但8周组和16周组无明显差异(76.19% vs 88.24%,P=0.341)。②经相应疗程ICS治疗后,三组诱导痰Eos%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但治疗前、后三组间诱导痰lg Eos%均无统计学差异(1.03 vs 1.16 vs 1.21,0.46 vs 0.35 vs 0.36,P=0.384、0.730)。三组EB患者经过相应疗程ICS治疗后,诱导痰Eos%≥2.5%的比例分别为50%,71.42%,82.35%,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99)。③三组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比例分别为41.18%,26.32%,17.65%,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305)。 3.咳嗽症状与诱导痰Eos%的关系:43例无合并变应性鼻炎的EB患者中,不同治疗前咳嗽症状总积分患者诱导痰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286,0.319,0.160,0.999)。治疗前VAS积分与诱导痰Eos%无线性相关(r=0.103,P=0.459)。治疗4周后VAS改善率与治疗前诱导痰Eos%、治疗后诱导痰Eos%下降比例均无线性相关(r=-0.100、-0.087,P=0.538、0.637)。 结论: 1.规律使用小剂量ICS至少8周更有利于EB的治疗。 2.EB患者咳嗽症状与痰Eos%不平行。
【图文】:

剂量-反应曲线,诱导痰,组胺,患者


例发展为哮喘的患者诱导痰波动情况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56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祺;;穴位注射喘可治治疗支气管哮喘31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年05期

2 田迎春;;百令胶囊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中国药师;2011年05期

3 谭建军;黄泗霖;郭文明;;哮喘、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征1例并文献复习[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1期

4 罗志勇;;甲基强的松龙两种不同用法在成人哮喘重度持续发作中的疗效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17期

5 于黎;;射干麻黄汤加味治疗支气管哮喘45例[J];光明中医;2011年07期

6 李丽峰;刘燕;郭振;;单独应用孟鲁司特钠治疗轻度儿童哮喘的疗效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李秀龙;;哮喘患儿宜适当游泳[J];家庭医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8 胡继民;袁海玲;;影响氨茶碱疗效的因素及使用注意事项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25期

9 徐碧英;漆平;李宇;王青彦;;临床路径在哮喘患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7期

10 赵丽芸;单丽囡;何建茹;;射干麻黄汤对哮喘祛痰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长春;赵海金;吕燕华;梁振宇;李瑞;刘来昱;蔡绍曦;;诱导痰中热休克蛋白70水平可反映哮喘严重程度[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王景霞;张建军;欧丽娜;庄伟;邓晓迎;刘洋;;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药理研究进展[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赵国磊;陆学超;;哮喘中医“证”的相关性及证治规律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22分会场——“中医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叶晓芬;蔡映云;吕迁洲;;哮喘治疗中不合理应用气雾剂的病例分析[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刘长山;万莉雅;王峥;史桂丽;徐永胜;阮小玲;杜怀明;;天津城区12531名0-14岁儿童哮喘的流行病学调查[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 章红娟;;落实哮喘长期控制方案的护理管理[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刘长山;扬静;朱珠;韩忠;;哮喘儿童特异性IgE的体外检测及意义[A];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第二次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张常喜;刘江;;西北更宜用膏方治疗哮喘及喘息性支气管[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夏以琳;施红;;活血化瘀法与哮喘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王来璋;任筱,

本文编号:26567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6567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d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