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无泵体外人工肺辅助技术对犬ARDS通气支持观察

发布时间:2020-07-18 17:10
【摘要】: 第一部分pECLA无泵体外肺辅助技术对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无泵体外肺辅助技术对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寻找安全的分流范围。 方法:使用油酸静脉注入法建立犬ARDS模型,连接pECLA装置,将12只杂种犬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心排量的25%,20%,15%,10%的分流量顺序进行分流,B组采用心排量的10%,15%,20%,25%的分流量顺序进行分流,各分流量持续1小时,分别记录pECLA模型在建成后稳定一小时和各分流量末时的体循环血压,心率,肺循环血压。观察动物的耐受情况。 结果:ARDS分流A组与B组体循环血压,心率,肺循环血压均有轻度变化,但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pECLA使用25%的分流量不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严重影响。 第二部分 无泵体外人工肺辅助技术对犬ARDS通气支持观察 目的:观察无泵体外肺辅助技术对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通气支持效果 方法:使采用25%心输出量的pECLA分流模型,以实际测量的PaO_2/FiO_2值为基础,调整吸入氧气的浓度,使动脉氧分压维持在45.42±4.10 mmHg左右,对应的血氧饱和度为80.47±3.70%左右。开始进行膜肺辅助系统的通气,通气使的氧气浓度为100%,通气与血流比例为3:1,持续通气1小时。记录通气前后动脉血氧分压,血压饱和度及二氧化碳分压,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pECLA模型通气前动脉血氧分压46.42±3.36mmHg,SaO_2为80.47±3.70%,通气后动脉血氧分压63.65±3.51mmHg,SaO_2为94.65±1.48%,pECLA支持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二氧化碳分压由35.38±1.74mmHg降为19.32±1.45mmHg(P<0.01)。 结论:pECLA技术可以对犬ARDS模型进行满意的气体交换,是ARDS治疗方法中,有效体外呼吸支持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563.8
【图文】:

人工肺,膜肺,辅助技术,二氧化碳分压


人工肺辅助技术膜肺通气前后二氧化碳分压变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翠玲;王丽明;;俯卧位无创通气救治ARDS患者1例的监测与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年10期

2 翁伟建;司建荣;贾保全;赵玉元;雷道鑫;;32例严重胸腹部复合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年09期

3 毛晓兰;刘蓉;黄春;;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年01期

4 吴歌;;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6例[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年02期

5 孙玉萍;孙强;李华;;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5例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13期

6 白秀华;曾萍;;肺炎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11例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年05期

7 李松;赵战云;郝立海;;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25期

8 朱戌明;李素文;;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6例救治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7年12期

9 黄健;周健;杨文群;陈玺;;气道压力释放通气用于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10 赵光虎;姜明花;;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浆脑肽钠及内皮素水平的变化[J];中国医疗前沿;2009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俊祥;;重度烧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第六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2 张复春;尹炽标;唐小平;许敏;刘晋新;陈燕清;王健;陈谐捷;陈伟烈;陈万山;贾卫东;雷春亮;;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60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SARS研究论文集[C];2003年

3 杨倩;姚光华;毛宗雯;;创伤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李孝建;刘锡麟;霍丽贞;梁达荣;;烧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2例治疗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5 邱海波;杨毅;许红阳;郑瑞强;郭凤梅;燕艳丽;;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复张策略及其测定[A];2003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冉鹏;;肺挫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A];贵州省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任成山;郭中杰;高全杰;陆海华;杨颂华;毛宝龄;;危重病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附173例分析[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8 唐光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中医治疗策略[A];华北五省市区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防治SAR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葛正行;陈天琪;;活血、补阳、固脱药对ARDS大鼠TNF-α治疗的实验研究[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06年呼吸系统疾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武若君;李秦;石炳义;李为民;许红兵;魏福岭;;肝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救治[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仁丰;一氧化氮可治重症非典[N];健康报;2003年

2 ;老年急性胰腺炎有何特点[N];大众卫生报;2000年

3 ;中医药介入SARS 71例临床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4 胥晓琦;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综述[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海 霞;广东省中医院治疗非典型肺炎临床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6 记者 钱海红;对付急性呼吸窘迫良策找到[N];健康报;2001年

7 记者杨波;呼吸窘迫吸一氧化氮[N];健康时报;2003年

8 张献怀;大剂量化疗加自体干细胞移植[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李亚兰;莫把小儿肺炎当非典[N];医药经济报;2003年

10 记者白剑峰;我国中药筛选研究获重要进展[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香兰;加味升降散对IB病毒学及ARDS免疫学影响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林家扬;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医证候研究及青天葵对其干预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施小燕;茶多酚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兔肺MAPK、c-Fos和HO-1表达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4 喻文亮;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流行病学和肺保护性通气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王志刚;新型α-MSH类似物对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6 隆云;目标指导个体化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7 郭琳瑛;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大鼠肺内源性急性肺损伤疗效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8 张海英;sRAGE对脂多糖介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9 侯静静;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周长喜;海水淹溺肺损伤肺水通道蛋白1、5的表达及意义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玉麟;无泵体外人工肺辅助技术对犬ARDS通气支持观察[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2 龚裕强;茶多酚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的保护作用[D];浙江大学;2005年

3 黎静;地塞米松对实验性ARDS时细胞因子变化影响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5年

4 金志鹏;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法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5 骆晓倩;肺血管通透性指数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的临床价值[D];浙江大学;2009年

6 段善娥;部分液体通气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7 金红梅;低分子肝素对大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8 虎盘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9 崔青松;纳洛酮对大鼠油酸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影响的实验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10 金春梅;1,6-二磷酸果糖对油酸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611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7611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a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