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肺保护性通气模式对急性肺损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9 13:40
【摘要】: 本实验从ARDS的肺内/肺外不同源性和肺部病变的不均一性及多形性特点入手,就不同肺保护性通气模式对ARDS肺损伤的作用机制进行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选择健康雄性家兔48只,随机分为肺上区组(尖叶)、肺下区腹侧(心叶)组、肺下区背侧(膈叶)组和肺上区(尖叶)对照组、肺下区腹侧(心叶)对照组、肺下区背侧(膈叶)对照组,每组8只。气管切开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曝露右肺局部,静脉注射油酸制作急性肺损伤模型,按照随机的方式先后分别采取小潮气(V_T:8ml/kg)+PEEP(LIP+3cmH_2O)、大潮气量俯卧位通气(V_T:14~17ml/kg,PEEP:0cmH_2O)、小潮气(V_T:8ml/kg)+俯卧位+PEEP(LIP+3cmH_2O)方式进行机械通气,观察治疗前后呼吸力学指标、血液动力学指标、动脉血气和肺局部血流(应用PIM-Ⅱ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扫描仪检测)。结果显示家兔肺损伤后气道力学指标明显恶化,中心静脉压降低,氧合指数下降,应用小潮气+PEEP和俯卧位+小潮气+PEEP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大潮气俯卧位通气治疗血气指标虽有所好转,但是与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家兔肺损伤后实验组(包括肺上区组、肺下区腹侧组和肺下区背侧组)胸膜下 博士论文 不同肺保护性通气模式对急性肺损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肺局部的有效血流灌注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肺下区背侧 组变化最为明显,肺下区腹侧组次之,肺上区胸膜下肺局部的有 效血流灌注变化最小;应用肺保护性通气后,单纯小潮气+PEEP 对肺下区背侧组胸膜下肺局部有效血流灌注的疗效不如俯卧位十 小潮气+PEE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二部分:选择健康雄性杂种犬36只,随机分为6组【注 射对照组(V,:14-17Cljkg,PEEP:OCrnHOX 注射小潮气量组 (VT:STWg,PEEP:10CtnHZO)、注射俯卧位通气组(VT:smwg, PEEP:10CCHZO)、吸入对照组(VT:14—1721/kg,PEEP:OCInHZO)、 吸入小潮气量组(VT:8二Wg,PEEP:10CInHZOL吸入俯卧位通气组 (VT:SIYlljkg,PEEP:10CInH刃月,麻醉后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注 射组应用静脉注射油酸制作肺外源性loS动物模型,吸入组气 管内吸入十六烷磺基丁二酸钠盐Netergent)制作肺内源性ARDS 动物模型。进行肺保护性通气治疗H潮气组:小潮气+PEEP, 俯卧位通气组:俯卧位十小潮气+PEEP),观察治疗前后呼吸力 学指标、血液动力学指标、动脉血气和外周血及肺各叶(右肺尖 叶、右肺心叶、右肺隔叶)BALF中炎性介质的变化。结果显示肺 损伤后杂种犬呼吸力学指标、血液动力学指标和动脉血气指标明 显恶化,应用肺保护性通气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好转,但是吸入 小潮气组氧合指数改善情况不如注射小潮气组,差异有显著性意 义。杂种犬肺损伤后,血清有关炎性指标(T’N’F—a、IL—lp。 IL6、IL1)均明显升高,应用小潮气十PEEP和俯卧位十小潮气 +PEEP治疗后,各组炎性介质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没有继续升高 并有所下降。但是与吸入小潮气+PEEP比较,注射小潮气十PEEP -3. —— 及注射和吸入俯卧位十小潮气+pEEp组抑制炎性介质释放的效果 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杂种犬损伤后,右肺尖 叶、右肺心叶和右肺隔叶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指 标(T呷一 a、IL—16、IL七、ILl 和 ADM)均有不同程度地 升高,但是各叶 BALF中炎性介质指标有显著性差异,注射组肺 尖叶炎性介质指标最低,注射组心叶 BALF中炎性介质指标高于 尖叶,注射组隔叶 BALF中炎性介质指标最高,统计学处理有显 著性差异。吸入组肺尖叶炎性介质指标低于吸入组肺心叶和吸入 组肺隔叶 BALF中的炎性介质指标,但与注射组尖叶比较有统计 学意义;吸人组心叶*队F中炎性介质指标与吸入组隔叶统计学 处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但高于注射组心叶BALF中的炎性介 质指标。应用小潮气+PEEP和俯卧位+小潮气+PEEP治疗后以 俯卧位+小潮气十pEEp抑制炎性介质释放的疗效最为显著,尤其 是对隔叶 BALF中炎性介质的抑制,另外注射组小潮气十pEEp抑 制炎性介质释放的疗效也较为显著,其中对抑制心叶 BALF中炎 性介质的释放效果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 性意义,而且与吸入组小潮气+pEEp比较差异也具有显著性意义。 本实验证明了 loS肺内/肺外不同源性 ARDS动物模型的 差异性,而且AnDS的肺部病变存在不均一性和多形性的特点, 对有关ARDS进行性低氧血症的发生机制提出了肺动静脉可能存 在类似于右一左分流的肺内分流现象,以及因肺内分流而导致严 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解释。发现小潮气十PEEP通气对肺内源 性 ARDS疗效不佳,而俯卧位+小潮气 -I- PEEP通气对肺内/肺外 不同源性ARDS均有较好的疗效。 .4. 博士论文 不同肺保护性通气模式对急性肺损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结合国外的研究,我们认为ARDS作为一种病因众多、进展 迅速、死亡率高的临床危重症,其发病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R563
【图文】:
肺不同区域胸膜下血流变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材料和方法材料:1、实验动物:健康雄性家兔48只(体重2.5~3.skg,平均.81士0.46kg,由解放军总医院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肺上区(尖叶)、肺下区腹侧(心叶)组、肺下区背侧(隔叶)组和肺区(尖叶)对照组、肺下区腹侧(心叶)对照组、肺下区背侧(隔叶)对照组,每组8只。2、实验地点:解放军总医院基础研究所病理生理实验室。
曝露右肺局部(肺上区组暴露右肺尖叶,肺下区腹侧组暴露右肺心叶,肺下区背侧组暴露右肺隔叶;见图4)。应用PIM一H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扫描仪测量不同肺区肺表面吸气末和呼气末局部血流变化(扫描头据肺表面垂直距离:巧cm,扫描速度:标准,扫描清晰度:中度,闭值:6.2,放大倍数:2倍,扫描面积:6x6像素点,肺上区组测定右肺尖叶,肺下区腹侧组测定右肺心叶,肺下区背侧组测定右肺隔叶;采取在吸气末按压吸气暂停键和呼气末按压呼气暂停键的方式;见图5,图6)。记录各项指标饭工应用油酸制作急性肺损伤模型(肺上区组、肺下区腹侧组、肺下区背侧组静脉注射油酸制作急性肺损伤模型
图6:PIM一11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扫描探头计处理:实验数据均运用51沪口’A7.0计算机统计分析系ion,美国)进行处理,实验结果以平均数士标准形式表示,数据处理运用F检验及劝记enit检验值<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文编号:2762498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R563
【图文】:
肺不同区域胸膜下血流变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材料和方法材料:1、实验动物:健康雄性家兔48只(体重2.5~3.skg,平均.81士0.46kg,由解放军总医院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肺上区(尖叶)、肺下区腹侧(心叶)组、肺下区背侧(隔叶)组和肺区(尖叶)对照组、肺下区腹侧(心叶)对照组、肺下区背侧(隔叶)对照组,每组8只。2、实验地点:解放军总医院基础研究所病理生理实验室。
曝露右肺局部(肺上区组暴露右肺尖叶,肺下区腹侧组暴露右肺心叶,肺下区背侧组暴露右肺隔叶;见图4)。应用PIM一H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扫描仪测量不同肺区肺表面吸气末和呼气末局部血流变化(扫描头据肺表面垂直距离:巧cm,扫描速度:标准,扫描清晰度:中度,闭值:6.2,放大倍数:2倍,扫描面积:6x6像素点,肺上区组测定右肺尖叶,肺下区腹侧组测定右肺心叶,肺下区背侧组测定右肺隔叶;采取在吸气末按压吸气暂停键和呼气末按压呼气暂停键的方式;见图5,图6)。记录各项指标饭工应用油酸制作急性肺损伤模型(肺上区组、肺下区腹侧组、肺下区背侧组静脉注射油酸制作急性肺损伤模型
图6:PIM一11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扫描探头计处理:实验数据均运用51沪口’A7.0计算机统计分析系ion,美国)进行处理,实验结果以平均数士标准形式表示,数据处理运用F检验及劝记enit检验值<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彦;急性肺损伤大鼠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及地塞米松保护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762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76249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