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持续喘息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3 10:1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持续喘息与痰真菌培养阳性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痰真菌培养阳性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医院、华东医院呼吸科就诊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共收集到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组35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的痰病原学检测结果不同,病例组35例中32例(91.4%)痰真菌培养阳性,而对照组43例中11例(25.6%)痰真菌培养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0);相关分析提示痰真菌培养阳性和持续喘息间存在相关性(r=0.658,P=0.000),痰真菌培养阳性是持续喘息的危险因素(OR=31.030,95%CI: 7.905~121.799)。在真菌的菌种构成方面,病例组32例中曲霉菌12例,对照组11例中未检出曲霉菌,曲霉菌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抗真菌治疗在症状缓解方面较未抗真菌治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痰真菌培养结果分组,痰真菌培养阳性组与阴性组在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吸烟史、雾化吸入史、累计口服糖皮质激素及是否有糖皮质激素吸入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应用抗生素种类、抗生素使用时间、累计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剂量和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等方面差异显著(P0.01)。多因素分析提示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长及静脉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是痰真菌培养阳性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持续喘息与真菌在气道内持续存在相关。长期大量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及长期广谱、超广谱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或更换过于频繁是下呼吸道真菌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
【学位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R563.9
【部分图文】:

病例,白色念珠菌,真菌,对照组


图 1 病例组痰培养结果Figure 1: the results of sputum culture in the case group图 2 对照组痰培养结果Figure 2: the results of sputum culture in the control group对照组 43 例中 11 例痰真菌培养阳性,32 例痰真菌培养阴性。11 例痰真菌培阳性者中 1 例为白色念珠菌和非白色念珠菌混合存在;4 例为真菌、细菌混合存在

对照组,白色念珠菌,真菌,细菌


8图 2 对照组痰培养结果Figure 2: the results of sputum culture in the control group对照组 43 例中 11 例痰真菌培养阳性,32 例痰真菌培养阴性。11 例痰真菌培养性者中 1 例为白色念珠菌和非白色念珠菌混合存在;4 例为真菌、细菌混合存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渊红;氧化/抗氧化失衡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年01期

2 王慧;肺泡巨噬细胞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年04期

3 杨之怡,陈瑞,李建国,陈锦武;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临床肺科杂志;2005年04期

4 杜洋,施广霞;趋化因子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年10期

5 吴泰华;杨冬;季颖群;张平;;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年12期

6 黄自桥;覃祚柱;唐帮清;黄晖;韦干;黄大明;;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右江医学;2006年01期

7 陈晓萍;周建英;;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伴呼吸衰竭30例[J];浙江医学;2006年03期

8 魏明霞;戴路明;;抗氧化酶遗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6年04期

9 李钰燕;李斌;李云;;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院;2006年04期

10 许建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治探讨[J];江苏中医药;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屠春林;胡建荣;盛飞;唐志军;余艳芳;刘莺;朱瑞航;;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2 张建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的健康教育[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黎志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19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第五届全国危重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常春;姚婉贞;陈亚红;刘振英;张晓伟;;血清降钙素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5 许霞;韩秀迪;王洪超;肖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肺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成分与气道重塑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6 谢正福;叶安霞;赵华;施焕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气道重建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7 任绍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气胸六例漏诊误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8 王萍;;经纤维支气管镜肺减容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9 张影清;马肖龙;刘加良;吕晓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临床症状与营养指标的关系[A];华东地区第6届中青年呼吸医师论坛暨浙江省第29届呼吸疾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刘敬霞;;李建生教授虚实并调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N];湖北日报;2003年

2 葛宗渔;“为生命呼吸”[N];光明日报;2002年

3 冬青;为生命呼吸[N];中国老年报;2002年

4 陈燕;冬季警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N];大众卫生报;2003年

5 记者 杨霞;钟南山提醒:注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N];光明日报;2003年

6 胡唯元;“慢肺阻”:人类的“第四杀手”[N];科技日报;2003年

7 张京雷;为生命呼吸[N];科技日报;2002年

8 记者 黄才刚;慢性气道炎与细胞因子失衡有关[N];健康报;2000年

9 是明启;硝笨吡啶用途广[N];广东科技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应刚;为生命呼吸[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寒饮蕴肺证大鼠模型病理机制的初步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徐学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及机制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王洪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寒饮蕴肺证大鼠模型的建立[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唐勇军;神经生长因子调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5 徐凌;吸烟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理的探讨及药物防治作用的观察[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6 张程;TNF-α在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rhTNFR:Fc的干预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7 孙圣华;TNF-α对COPD营养不良动物模型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D];中南大学;2006年

8 杨敏;细胞色素C氧化酶Ⅱ亚基甲基化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中南大学;2009年

9 谭群友;肺减容术对肺气肿兔肺组织结构和小气道炎症影响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10 黄颖;桔梗引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祁卉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持续喘息的临床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刘献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3 郑盛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辩证规范化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曹玉海;吸入噻托溴铵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5 马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候规律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许丽梅;培土生金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石少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继发真菌感染83例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9 漆冬梅;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曾宇馨;辛麻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25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825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b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