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COPD患者静息和运动时的呼吸中枢驱动及其在吸入噻托溴铵后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0-11-01 01:51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最新诊治指南推荐吸入支气管舒张剂作为治疗COPD的一线用药。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后,患者症状减轻,但常规肺功能无明显变化,提示其不能可靠敏感地评价药物对COPD患者的疗效,建立一个敏感可靠的指标反映COPD患者病情及评价药物疗效十分必要。COPD主要症状是活动后气促,目前认为气促与呼吸中枢驱动的异常有关,用药后症状减轻,提示呼吸中枢驱动变化和通气/呼吸中枢驱动比值可能是判断病情及评价药物疗效的指标。 第一部分静息和恒定功率的平板运动状态下COPD患者与同龄正常人的异同 目的 比较COPD患者和正常人的呼吸肌功能和膈肌肌电,研究COPD患者呼吸中枢驱动及有效性(即通气/呼吸中枢驱动比值)在运动中的变化。 对象与方法 12例稳定期COPD男性患者(平均年龄62.8±10.3岁,FEV1%预计值28.1±10.2%)和1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平均年龄61.1±7.2岁,FEV1%预计值101.5±11.9%)。两组均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查、MRC评分、练习实验、最大努力吸气动作的呼吸肌力;恒定功率(递增负荷平板运动80%最大运动量时的斜率与速度)平板运动时,记录膈肌肌电(采用多导食道电极)、分钟通气量、氧耗量、二氧化碳排出量,每隔一分钟做一次BorgScale和深吸气(IC)动作。 结果 最大努力吸气时,正常组的Pes(cmH2O)与Pdi(cmH2O)(73.5±13.0,96.4±10.2)均大于COPD组(61.0±8.4,75.8±11.2),有统计学差异。静息状态下,COPD组EMGdi%max(%)高于对照组(26.1±14.9 vs 12.0±3.6, P0.01)。整个运动过程中,两组的EMGdi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然后均达到一个平台。COPD组的膈肌肌电大于正常对照组,运动末最大中枢驱动水平存在差异(75.8±8.4% vs 55.3±13.4% of EMGdi-max,P0.01)。正常组通气/呼吸中枢驱动比值(Ve/EMGdi%max)由开始的1.0±0.7变化为1.0±0.4,无明显差异;而COPD组由运动初(0.9±0.7)逐渐下降至(0.4±0.1),有统计学差异。 第二部分吸入噻托溴铵对COPD中枢驱动的影响 目的 研究COPD吸入噻托溴铵后呼吸中枢驱动及有效性的变化,建立一项判断疗效的新指标,探讨噻托溴铵提高运动耐量减轻症状的机理。 对象与方法 20例稳定期COPD男性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两组平均年龄(岁)(66.5±5.4 vs 63.6±4.6,P0.05)和两组FEV_1占预计值(33.1±11.1% vs 35.0±13.6%,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以噻托溴铵作为干预因素,药物组在原有治疗方案加上吸入噻托溴铵18ug Qd;对照组仅维持原有治疗方案;共分三次随访。第一次随访进行肺功能检查、MRC评分及练习递增负荷踏车运动试验;第二次随访行恒定功率(递增负荷踏车运动试验的最大功率的75%)踏车运动,记录膈肌肌电、跨膈压、分钟通气量、氧耗量、二氧化碳排出量,每隔一分钟记录Borg Scale。第二次随访结束后,药物组加用噻托溴铵18ug Qd,对照组维持原有治疗方案。观察周期(30±2)天后第三次随访,重复第二次随访的实验步骤。 结果 药物组MRC评分明显降低(2.5±0.5 vs 1.9±0.7 ,P0.01),但肺功能指标及呼吸肌力指标前后无变化;EMGdi%max明显下降(26.6±11.3% vs 21.6±10.8% P0.05),呼吸中枢驱动有效性(VE/EMGdi%max)比值提高(0.4±0.1 vs 0.5±0.2,P0.05)。药物组运动时间明显延长(320.0±98.9 vs 469.2±159.2,P0.01);运动延长的那段时间膈肌肌电并没有增高,只是以干预前运动末值的近似值持续平台表现,直至运动结束。运动过程中膈肌肌电的变化比跨膈压的改变明显;干预前通气/呼吸中枢驱动比值(VE/EMGdi%max)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维持在较低水平(0.3±0.1),而干预后整个过程VE/EMGdi%max明显提高,维持在(0.4±0.1)(P0.01)。 结论 1.多导食道电极记录的膈肌肌电可以有效反映COPD患者静息状态及运动过程中的呼吸中枢驱动。 2. COPD患者的呼吸中枢驱动在静息及运动状态下均显著高于正常人。膈肌肌电随着运动时间逐渐增大,然后达到一个平台,提示了COPD患者在运动中膈肌有一定的驱动抑制。 3.由于存在动态肺过度充气及膈肌功能损伤,COPD患者的呼吸中枢驱动有效性显著低于正常人。 4.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噻托溴铵可以降低COPD患者的呼吸中枢驱动,改善了通气/呼吸中枢驱动比值,即呼吸中枢驱动有效性提高。呼吸中枢驱动有效性提高可能是COPD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噻托溴铵后症状改善的重要机制。 5.呼吸中枢驱动有效性可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
【学位单位】:广州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R563.9
【部分图文】:

导管,实物,电极,电极片


3.1 膈肌肌电的记录及食道压、胃压测定3.1.1 多导食道电极导管用一根带有10个电极片和2个乳胶气囊的多导食道电极导管(见图1a)[5]记录膈肌肌电。导管的外径约2.8mm,9个在导管远端的电极为记录电极,每个电极片长10mm,电极间隔为1mm,其中,1号电极与5号电极组合,2号电极与6号电极组合,3号电极与7号电极组合,4号电极与8号电极组合

通道,澳大利亚,膈肌,公司


(时间常数为100ms,动态换算)作为膈肌电活动强度(RMSdi);在计算时,为避免心电活动对膈肌肌电的影响,选择心电QRS波之间的膈肌信号进行计算分析(见图2)。每一呼吸周期都是从5个导联中动态选取最大肌电均方根以作进一步分析。图 2 膈肌肌电 RMS 的计算注:通道1为记录到的EMG原始信号通道 2 为 20Hz 滤波以后的 EMG通道 3 为软件根据滤波后的 EMG 自动计算的 RMS 波形RMS 值是选择心电图两 QRS 波之间的电信号取最大值3.2 呼吸流量(Flow)的测定采用层流型流量计(MLT300L,ADInstruments公司,澳大利亚)和差分压力传感器(ML141,ADInstruments公司,澳大利亚)检测呼吸流量。呼吸容量的测定通过流量对时间的积分求得。3.3 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测定用管道收集呼出气体于混合箱内,采用气体分析模块(ML206,ADInstruments 公司,澳大利亚)测定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通道 1通道 2通道 3EMG20Hz 滤波RMS第08期 秦茵茵:COPD患者静息和运动时的呼吸中枢驱动及其在吸入噻托溴铵后的变化 E063-9-15

全文数据库,博士学位论文


干预前运动初 干预前运动末干预后运动初 干预后运动末图10 药物组运动中膈肌肌电干预前后的变化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2011年 第08期 医药卫生科技辑 E063-9-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莉;周兰;汪超;姚诗清;孙涛;;康艾注射液与抗生素联合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12期

2 李长安;;中药配合常规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肺肾气虚证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7期

3 张念志;王国臣;;清肺祛痰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郁肺证)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11期

4 王德琴;徐彬;李泽庚;彭波;童佳兵;杨程;;芪白平肺胶囊治疗痰瘀阻肺型COPD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4期

5 张杰;张颖;马晋;;低钠血症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呼衰程度的关系[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周凌燕;黄美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治疗进展[J];安徽医学;2011年06期

7 徐道洲;刘琨;唐晖;;双水平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失败原因分析[J];安徽医学;2011年12期

8 汪铮;丁震;李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夜间低氧血症诊治进展[J];安徽医学;2012年01期

9 张浩;胡杰贵;陈春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营养干预治疗疗效分析[J];安徽医药;2011年10期

10 方向群;黄嵘;汪健蕾;汪正光;郑绍鹏;;APACHEⅡ评分对AECOPD伴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J];安徽医药;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的优化与评价及补肺健脾方对膈肌功能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赵丹;调补肺肾法治疗慢阻肺稳定期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孙武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质金属蛋白酶、apelin的表达及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4 郭爱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的功能状态及其相关因素[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5 张艳;内皮特异性分子-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变化和可能的作用[D];中南大学;2011年

6 单淑香;不同作用机制药物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低氧及噻托溴铵抗炎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7 王丹妮;扶正排毒片对无症状HIV感染者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刘晓丹;健身气功防治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机理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高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寒饮蕴肺证大鼠模型病理机制的初步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杨敏;细胞色素C氧化酶Ⅱ亚基甲基化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远校;泻肺逐痰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钱文君;COPD病人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的检测及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华;COPD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及其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4 王燕芳;补肺益肾方联合穴位贴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评价及成本效果分析[D];河南中医学院;2010年

5 张海龙;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及对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D];河南中医学院;2010年

6 武伟华;6分钟步行试验(6MWT)、BMI及MMRC对评价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意义[D];泰山医学院;2010年

7 何永涛;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8 蔡治国;T细胞亚群及其相关因子在COPD肺、肾气虚证候模型大鼠中的差异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陈召华;六字诀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复合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曹睿;香烟诱导肺损伤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NⅡ活性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648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8648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4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