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研究
本文关键词: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是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在我国也是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未经治疗的PTE患者病死率高达25%~30%,而及时诊断和接受治疗后其病死率可降为2%~10%[1]。PTE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肺动脉压升高、右心功能不全、低血压、休克等)常反映病情危重情况,影响预后。本研究旨在通过动态观察我院急性PTE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分析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如性别、年龄、危险因素、治疗方式等),评估预后,指导治疗。方法:1.研究对象:收录2009年1月~2014年9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符合“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中的诊断标准且病程小于3个月急性PTE患者,排除既往明确诊断肺动脉高压(包括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等)、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免疫风湿性疾病、肝硬化及其他各种原因引起肺动脉高压或影响右心功能疾病的患者。2.建立患者个人档案,总结病例特点为所有患者填写病例观察表以建立个人档案,包括临床情况调查、PTE相关影像学检查、治疗情况及出院时情况四部分,其中临床情况调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基础疾病及相关因素、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等。相关影像学检查包括心脏超声、下肢静脉超声、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CT肺血管造影(CTPA)检查、肺动脉造影检查。治疗情况包括治疗方案的选择、疾病转归等。出院时情况包括出院时所用抗凝药物、出院日期等。3.调查随访对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住院诊治的急性PTE患者于接受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进行定期随访并复查心脏超声、CTPA、下肢静脉超声等,填写病例随访表。结果:1.患者的基本特征2009年1月~2014年9月期间我院共收治209例急性pte患者,纳入本研究的有187例,其中男性94例,女性93例,年龄24~89岁,平均年龄(60.98±14.24)岁。患者住院科室分布包括呼吸科、骨科、普外科、妇产科等多个科室。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凝治疗患者5例。pte患者主要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心前区闷痛、胸膜炎性胸痛等。64.2%的pte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经住院治疗,179例pte患者好转出院,8例死亡。2.pte继发肺动脉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患者的临床特点对上述pte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63.1%(118例)的患者初始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arterysystolicpressure,pasp)升高。根据通过心脏超声测得的pasp值将上述患者分为ph组(pasp50mmhg)118例和无ph组6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显示,ph组pte患者的平均年龄、女性构成比、有近期手术或创伤史及吸烟者数量均高于无ph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组患者晕厥的发生率高于无ph组,胸膜炎性胸痛的发生率低于无ph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组血小板计数少于无ph组,v1-3t波倒置的发生率较无ph组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女性为pte继发ph的危险因素。3.老年pte患者的临床特点将上述pte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88例和老年组(≥60岁)99例,中青年组平均年龄(48.1±7.8)岁,老年组平均年龄(72.4±7.2)岁,两组间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pte患者中合并高血压、冠心病、静脉曲张等血栓及血管性疾病者及较中青年组多,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pte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较中青年组多,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老年组有12例(12.1%)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出血、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症等),中青年组有16例(18.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积极治疗后,中青年组84例(95.5%)好转,老年组为92例(92.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围手术期pte患者的临床特点上述病例中有近期手术或创伤史的pte患者共31例,其中发生在术后的有27例,发病时间在术后2~10天。包括骨折术后13例,腹部手术后5例,盆腔手术后5例,正常分娩后2例,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后1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1例。5例术后发生pte的患者曾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主要症状有呼吸困难27例,胸痛7例,咯血4例,心悸4例。所有患者查d-二聚体均大于500μg/l。31例pte患者中接受治疗的有28例,其中溶栓治疗5例,单纯抗凝治疗23例,全部好转出院。另外3例患者死亡。5.合并dvt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下肢静脉超声结果将上述患者分为dvt组120例和无dvt组67例,两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显示,dvt组pte患者有近期手术或创伤史、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率高于无dvt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呼吸困难、下肢肿胀的发生率高于无dvt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血小板计数少于无ph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肺动脉高压的例数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pte患者经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右心功能恢复情况将2012年9月~2014年9月期间坚持规律治疗并定期复诊,同意行心脏超声检查的44例急性pte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溶栓组18例与单纯抗凝组26例,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比较两组pte患者治疗前后右心结构、功能及肺动脉压力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间的右心功能指标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右心功能均有所改善,治疗1个月后、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的右心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pte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pasp下降明显,经规范化抗凝治疗3个月后有2例患者pasp50mmhg,进展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thromboembolicpulmonaryhypertension,cteph)。结论:1.PTE可发生于各个科室的住院患者中,且临床表现多样,对于该病应予以重视,早期诊断,积极治疗。2.高龄、女性的PTE患者容易发生PH,且PTE继发PH的患者晕厥、V1-3T波倒置的发生率较无PH的PTE患者高,但胸膜炎性胸痛的发生率、血小板计数较无PH组少。3.老年PTE患者基础疾病较多,较中青年患者更易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及继发肺动脉高压,经积极诊治后大多数预后良好,与中青年患者相比无显著差别。4.急性PTE是导致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的严重并发症,对于存在其他PTE危险因素拟行手术的患者,应依据指南并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在术前或术后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积极治疗。5.有近期手术或创伤史、下肢静脉曲张病史的PTE患者更易合并DVT,且合并DVT的患者呼吸困难、下肢肿胀的发生率高于无DVT组,血小板计数少于无DVT组。6.急性PTE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右心功能均有所改善,尤其PASP的下降在治疗1个月后最明显。经过规范抗凝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右心功能可恢复正常,但仍有可能出现肺动脉压力的持续升高进展为CTEPH。
【关键词】:肺血栓栓塞症 临床特点 血流动力学改变 肺动脉高压 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承德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63.5
【目录】:
- 中文摘要5-9
- 英文摘要9-14
- 英文缩写14-15
- 前言15
- 对象与方法15-16
- 结果16-20
- 附图20-22
- 附表22-34
- 讨论34-37
- 结论37-39
- 参考文献39-42
- 综述42-49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50
- 个人简历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国础,陈静瑜;急性重症肺血栓栓塞症一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年12期
2 刘双,李勇,刘傲亚,张京岚,李志忠,陈方,艾辉,白树功;急性重症肺血栓栓塞症抢救成功二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年12期
3 ;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摘登(上)[J];中国医刊;2001年07期
4 蔡柏蔷;肺血栓栓塞症的高危因素和预防[J];新医学;2002年07期
5 张心中;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J];新医学;2002年07期
6 张金凤,靳双周,崔红玲;肺血栓栓塞症19例[J];河南医药信息;2002年17期
7 王雯,哈木拉提,黄亦芬;肺血栓栓塞症38例临床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2年01期
8 蔡映云,任涛;谈谈我国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J];临床内科杂志;2003年01期
9 曾祥毅,王小平,李丽荣;肺血栓栓塞症误诊为肺炎二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年07期
10 李飞;老年患者术后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临床分析[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劲松;李琳;陈旭锋;蒋雷;顾晓蕾;娄爽;;急性肺血栓栓塞症251例临床分析[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九届组稿会暨第二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全国急危重症与救援医学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2 米玉红;刘双;孙黎;;不同年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危险因素特点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傅应云;陈升汶;邱晨;张向霞;韩雪梅;;30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治疗和预后分析[A];2006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应可净;章迎春;;老年人与中青年肺血栓栓塞症临床特点的比较[A];2006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2006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王东;张波;彭渤;于红;王肇源;刘一;刘颖;樊再雯;纪树国;高和;;肺血栓栓塞症快速诊治“绿色通道”的建立与应用58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6 章迎春;应可净;;老年人与中青年肺血栓栓塞症临床特点的比较[A];2006年浙江省呼吸系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张锦;杨霞;尹梅;董志鹏;;恶性肿瘤合并肺血栓栓塞症67例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陈莹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74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王良兴;;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进展[A];2012年第三十四届浙江省呼吸系病学术年会暨华东地区第13届中青年呼吸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晋金兰;庄汉屏;;肺血栓栓塞症19例诊断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老年动脉硬化与周围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王雪敏;为治疗肺血栓栓塞症“破冰”[N];医药经济报;2011年
2 郝辉;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要点[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3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要点[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教授 王辰;肺循环疾病研究热点不断[N];健康报;2007年
5 ;肺血栓栓塞症急救处理[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泽明;吸入NO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家兔心肌保护作用机理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2 夏蕾;一氧化氮在实验性肺血栓栓塞症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张建初;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时粘附分子的作用及中药红花注射液治疗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米杰;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继发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及基础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5 倪松石;肺血栓栓塞症早期血液标志物变化及溶栓后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朱玲;超声心动图在肺栓塞的诊断、疗效评价、预后中的价值及预后模型的建立[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雪娇;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肺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李洁;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5年
3 王曦;肺血栓栓塞症的回顾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李文超;66例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诊断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5 李海燕;实验性肺血栓栓塞症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及意义[D];郑州大学;2005年
6 章迎春;老年人与中青年肺血栓栓塞症临床特点的比较[D];浙江大学;2006年
7 孙秀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对肺血栓栓塞症形成影响的探讨[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8 闫景国;肺血栓栓塞症48例诊断与治疗分析[D];延边大学;2007年
9 徐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探讨[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董志鹏;恶性肿瘤合并肺血栓栓塞症67例临床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1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91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