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区维、汉两民族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检测及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疆地区维、汉两民族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检测及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蛋白C 蛋白S 抗凝血酶Ⅲ 肺血栓栓塞症 维吾尔族
【摘要】:目的:维吾尔族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遗传性易栓症方面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测定维、汉两民族PTE患者蛋白C(PC)、蛋白S(PS)及凝血酶原Ⅲ(ATⅢ)水平,了解两民族病例-对照组PTE患者的抗凝蛋白缺陷分布情况及异质性,为早期识别静脉血栓易栓症患者及其个体化诊断和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手段,用SYSMEX CS-20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检测维、汉两民族PTE组(维族178例,汉族236例)及健康对照组(维族217例,汉族346例)的血浆PC、PS及AT III活性。结果:(1)维、汉两民族病例-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维吾尔族PTE人群的体重指数(28.39±4.31比23.97±2.78),甘油三酯水平(2.43±1.72比1.81±1.86) mmol/L,总胆固醇水平(4.86±1.52比4.23±1.06)mmol/L高于正常对照组,以及有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患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维吾尔族PTE组PC活性水平(77.76±29.56)%低于健康对照组(94.67±23.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PTE组和对照组的PC活性水平(73.02±29.01)%比(96.42±2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维吾尔族PTE患者的PS活性水平(53.83±30.08)%及ATⅢ(77.22±20.72)%比较正常对照组PS活性水平(68.61±33.75)%和AT Ⅲ(85.06±10.21)%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PTE患者的PS活性水平(58.00±27.80)%及AT Ⅲ(81.68±15.91)%比较正常对照组PS活性水平均(73.65±44.47)%和AT Ⅲ(82.13±14.58)%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维、汉两民族之间PS活性、PC活性、AT Ⅲ三个指标的差异在PTE组和正常组里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PC活性后,高血压(OR=1.813,P=0.031)、饮酒(OR=4.120,P=0.010)、高脂血症(OR=12.52,P=0.034)和PC活性降低(OR=0.250,P=0.023)是维吾尔族发生PTE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1.913,P=0.026)、糖尿病(OR=4.120,P=0.041)、高脂血症(OR=12.12,P=0.014)和PC活性降低(OR=0.210,P=0.017)是汉族VTE患者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C活性水平降低可能是维、汉两民族PTE患者的遗传性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高脂血症可能是维、汉两民族发生PTE的共同获得性危险因素。早期控制和治疗获得性危险因素;对高危PTE患者进行抗凝蛋白缺陷检测,对识别静脉血栓易栓症及进行个体化诊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蛋白C 蛋白S 抗凝血酶Ⅲ 肺血栓栓塞症 维吾尔族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63.5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前言12-14
- 研究内容与方法14-20
- 1. 研究对象14-15
- 1.1 病例选择14
- 1.2 对照选择14-15
- 1.3 剔除标准15
- 1.4 样本量的估计15
- 1.5 标本采集15
- 2. 内容与方法15-18
- 2.1 伦理审查15
- 2.2 一般临床资料的收集15-16
- 2.3 PC、PS、AT Ⅲ水平的测定16-18
- 3. 质量控制18-19
- 3.1 整体研究设计阶段18
- 3.2 样本资料收集阶段18
- 3.3 实验操作阶段18-19
- 4. 统计方法19-20
- 结果20-25
- 讨论25-29
- 小结29-30
- 致谢30-31
- 参考文献31-35
- 综述35-41
- 参考文献39-4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41-42
- 导师评阅表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芦璐,房淑欣,高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临床研究[J];医师进修杂志;2005年19期
2 高阳;芦璐;;抗凝蛋白缺陷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5年11期
3 魏旭倩;王学锋;王鸿利;;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症与静脉血栓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4 芦琳;王秀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05年06期
5 陈昀,纪春岩,朱媛媛,郭农建;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与纤溶功能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4年06期
6 芦璐;宗俊学;房淑欣;;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蛋白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芦璐;侯明;房淑欣;欧东仁;韩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临床研究[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芦璐;侯明;房淑欣;欧东仁;韩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临床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郑昌成;吴竞生;;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蛋白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白春梅;中国静脉血栓患者活化蛋白C抵抗(APC-R)和抗凝蛋白缺陷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磊;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原发性与继发性危险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2 邸平;中国易栓人群抗凝蛋白缺陷与血栓形成易感性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3 古丽尼格尔·吾布力;新疆地区维、汉两民族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检测及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4 方碧晴;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症致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分子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785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578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