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SD大鼠过敏性哮喘模型鉴定美洲大蠊肌球蛋白轻链的变应原性
发布时间:2017-08-08 17:30
本文关键词:通过SD大鼠过敏性哮喘模型鉴定美洲大蠊肌球蛋白轻链的变应原性
更多相关文章: 美洲大蠊 过敏性哮喘 SD大鼠 肌球蛋白轻链
【摘要】:目的建立美洲大蠊粗浸液的过敏性哮喘SD大鼠模型。在过敏性哮喘SD大鼠模型上鉴定美洲大蠊肌球蛋白轻链的变应原性。方法:雌性SD大鼠共40只,随机分为4组:PBS阴性对照组(A组)、卵清蛋白(Ovalumin, OVA)阳性对照致敏组(B组)、美洲大蠊肌球蛋白轻链致敏组(C组)、美洲大蠊粗浸液致敏组(D组),每组10只SD大鼠。B组分别于第0、7、14、21天经皮下注射OVA与氢氧化铝混合悬液致敏。C组采用重组美洲大蠊肌球蛋白轻链蛋白与氢氧化铝混合悬液经皮下注射致敏。D组采用美洲大蠊粗浸液与氢氧化铝混合悬液经皮下注射致敏。A组采用0.01M、PH=7.4的PBS代替注射致敏原。每次注射完毕监测10min行为变化,观察其行为学改变。第22天分别采用相应组的注射液改用雾化吸入进行激发致敏,每天雾化吸入1次,每次30min,连续7天,末次激发致敏24小时后进行麻醉,心脏取血,ELISA检测血清总IgE(T-IgE)、IL-4水平含量。灌注固定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肺组织变化,冰上取材(肺组织),Western-bloting检测IL-5、IFN-γ水平变化,,支气管灌洗(bronchoalveolarlavage fluid,BALF)作为细胞计数检测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Eosnophils,EOS)的表达量。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数据结果以(x±s)表示,多组资料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当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GraphPad Prism5进行各种统计图的制作。Western-bloting数据采用Quantity One软件进行分析,免疫组化采用Image-Pro Plus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SD大鼠过敏性哮喘模型建立:B、D组分别与A组相比较,1、行为学评分检测SD大鼠的活动能力显著降低(P0.01)。2、支气管灌洗细胞数量增加(P0.01)。3、血清中T-IgE浓度、IL-4浓度均显著升高(P0.01)。4、HE染色的肺组织B、D组气道壁粘膜、粘膜下、肺间质和小血管周围可见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肺间质及肺泡腔内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粘膜明显充血水肿,气道粘膜层及粘膜下层明显增厚,杯状细胞增生,上皮细胞坏死和脱落,气道内有粘液栓及脱落的粘膜上皮,支气管粘膜皱襞增多卷曲,管腔狭窄。美洲大蠊肌球蛋白轻链的变应原性鉴定:C组与A组相比较,1、行为学评分大于5分,SD大鼠活动能力显著降低(P0.01)。2、支气管灌洗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1)。3、肺组织HE染色可见大量杯状细胞增生,气道内有粘液栓及脱落的粘膜上皮,支气管粘膜皱襞增多卷曲,管腔狭窄,肺间质及肺泡腔内可见嗜酸性粒细胞。4、血清中T-IgE浓度、IL-4浓度均显著升高(P0.01)。5、肺组织Bcl-2表达均为显著升高(P0.01)。5、Western-bloting检测肺组织匀浆液中IL-5、IFN-γ水平,其中匀浆液中IL-5水平显著增高((P0.05),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1、成功建立美洲大蠊粗浸液致SD大鼠过敏性哮喘模型。2、美洲大蠊肌球蛋白轻链可能是一种潜在新型变应原。3、SD大鼠过敏性哮喘免疫机制可能是Th1/Th2型细胞的失衡。
【关键词】:美洲大蠊 过敏性哮喘 SD大鼠 肌球蛋白轻链
【学位授予单位】:贵阳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62.25;R-332
【目录】:
- 摘要5-7
- 前言7-10
- 第一章 美洲大蠊粗浸液致 SD 大鼠过敏性哮喘模型建立10-21
- 实验材料与方法10-15
- 结果15-19
- 讨论19-21
- 第二章 美洲大蠊肌球蛋白轻链变应原性的鉴定21-32
- 实验材料21
- 实验方法21-24
- 实验结果24-30
- 讨论30-32
- 结论32
- 参考文献32-37
- Abstract37-39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39-40
- 致谢40-41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41-43
- 附:综述43-55
- 参考文献49-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金;张锡平;赵庆武;;蟑螂过敏原引发哮喘的防治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1年01期
2 张鑫悦;卢良;刘利兵;曲萍;李英辉;黄小峰;;蟑螂致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的建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刘春涛;哮喘基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1年02期
4 陈实;王灵;陈冰;林小珍;陈晓玲;况红艳;;五岁以下哮喘儿童变应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10年21期
5 冯艳青;彭勋;赵培利;;建立支气管哮喘大鼠模型的新方法及评价[J];河北医药;2011年24期
6 许卓谦;刘志刚;于琨瑛;喻海琼;丘劲;;蟑螂变应原诱导小鼠肺部变应性炎症动物模型的研究[J];免疫学杂志;2006年05期
7 张亚娟;王亚楠;丁亚骏;何璐云;刘鑫;康巧珍;;卵清蛋白诱导小鼠建立支气管哮喘模型[J];河南医学研究;2012年03期
8 李斯斯;余咏梅;阮标;刘奔;赵筱扬;邱吉蔚;;云南地区189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吸入性变应原谱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年05期
本文编号:641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64119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