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治疗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噬菌体治疗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代表的非发酵菌成为21世纪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由于日益严重的耐药形势,人类已接近无药可用的境地。近年已有百年历史的噬菌体治疗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希望从中寻求克服细菌耐药的新途径。本研究我们将采用前期筛选的、生物学信息明确、已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在Genbank上注册的噬菌体IME-AB2,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小鼠肺炎,系统评价该株噬菌体用于体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将为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实验基础,研究方法将为噬菌体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按照文献报道环磷酰胺300 mg/kg腹腔注射预处理BALB/c小鼠,根据最小致死量确定鲍曼不动杆菌的致伤剂量2×108CFU/m L,滴鼻法构建小鼠肺炎模型;治疗组给予噬菌体滴鼻治疗,PBS滴鼻作为对照。采用小鼠生存分析、肺部Micro-CT、肺脏组织病理学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同时进行噬菌体治疗的剂量效果分析和时间效果分析;分析比较小鼠肺脏组织中细菌和噬菌体计数的动态变化探讨治疗机制;观察小鼠临床症状评分、脾脏和肝脏病理学改变、滴定小鼠血液中的噬菌体抗体,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根据临床症状评分和肺部Micro-CT观察,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小鼠模型。小鼠致伤后1 h给予感染复数MOI=10的噬菌体剂量治疗,小鼠全部存活,PBS对照组小鼠在感染后60-144小时内全部死亡,半数小鼠在83小时内死亡,两组比较P0.001。小鼠致伤后1 h分别采用感染复数为MOI=10、1和0.1剂量的噬菌体进行治疗,240 h的存活率分别是100%、70%和20%;将治疗剂量固定为MOI=10,分别在致伤后1、4和24h给与治疗生存率分别为100%,60%,20%,显示了噬菌体治疗良好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肺部Micro-CT显示试验组小鼠的肺部浸润不仅范围小而且程度轻。肺脏组织病理学显示对照组小鼠肺部组织出血、水肿及白细胞浸润明显加重,并可见大范围实变。2-144 h观察期内的各个时间点,治疗组肺组织匀浆中细菌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呈进行性下降,随着细菌计数的下降噬菌体数量也呈下降趋势。以症状分值评价实验小鼠的一般状况,治疗组在前期也呈下降趋势,但36小时后逐渐好转直至痊愈,而对照组则持续恶化直至死亡,两组比较P0.001。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后小鼠脾脏明显缩小,噬菌体治疗可使缩小的脾脏复原甚至更大,噬菌体治疗216 h后可以检测到噬菌体中和抗体。【结论】噬菌体IME-AB2对多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肺炎小鼠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噬菌体具有免疫原性,静脉注射和多次给药的使用策略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噬菌体 鲍曼不动杆菌 肺炎 小鼠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63.1
【目录】:
- 缩略词表4-5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一章 前言8-9
- 第二章 实验方法9-13
- 2.1 菌液制备9-10
- 2.1.1 鲍曼不动杆菌裂解性噬菌体IME-AB2的扩大培养9
- 2.1.2 鲍曼不动杆菌裂解性噬菌体IME-AB2的浓缩及纯化9
- 2.1.3 鲍曼不动杆菌裂解性噬菌体IME-AB2滴度测定9-10
- 2.2 鲍曼不动杆菌致小鼠肺炎模型的建立10
- 2.2.1 小鼠免疫抑制的处理10
- 2.2.2 鲍曼不动杆菌小鼠肺部感染最小给菌剂量的确立10
- 2.3 噬菌体治疗的最佳时间与剂量实验10-11
- 2.3.1 噬菌体最佳治疗剂量的确立10-11
- 2.3.2 噬菌体最佳治疗时间的确立11
- 2.4 噬菌体治疗小鼠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效果评价11-12
- 2.4.1 分组及处理方案11
- 2.4.2 小鼠肺部组织中细菌和噬菌体数量变化11-12
- 2.4.3 小鼠脏器组织病理学观察12
- 2.5 噬菌体治疗后血清中抗噬菌体抗体研究12
- 2.6 统计学方法12-13
- 第三章 实验结果13-23
- 3.1 免疫抑制小鼠肺炎模型的建立13
- 3.2 鲍曼不动杆菌致死剂量的确定13
- 3.3 噬菌体治疗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13-14
- 3.4 噬菌体治疗小鼠生存曲线分析和临床效果评价14-16
- 3.5 噬菌体治疗后小鼠肺内细菌和噬菌体的动态变化分析16-17
- 3.6 实验小鼠肺、肝及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17-18
- 3.7 实验小鼠的微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观察18-19
- 3.8 噬菌体治疗后小鼠脾脏重量变化19-20
- 3.9 滴鼻感染噬菌体小鼠血清中抗噬菌体抗体的检测20-21
- 3.10 实验小鼠肺和血清中炎症因子检测21-23
- 第四章 讨论23-25
- 第五章 研究结论25-26
- 参考文献26-28
- 附件28-30
- 个人简历30-31
- 致谢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伦浩;吴敏芝;司徒冰;;2007-2008年广州某院肺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0年05期
2 朱丽莎;王凤玲;杜昆;艾彪;;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环境中的分布情况调查[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3 王婷;;重症监护室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年24期
4 王炯;汤懿珍;;50例肺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年06期
5 刘敏龙;王国恩;王红梅;;西安某三甲医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调查和治疗策略[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17期
6 陈佰义;何礼贤;胡必杰;倪语星;邱海波;石岩;施毅;王辉;王明贵;杨毅;张菁;俞云松;;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J];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08期
7 刘琼慧;吴梅芳;黄春燕;;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病人的护理与预防[J];全科护理;2012年29期
8 吴天清;王家珍;应军;蒋莉;;县级医院综合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防治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27期
9 刘伟萍;崔小梅;;老年住院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24期
10 杨建琼;;三级县级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状况[J];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3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培洪;凌保东;;多重PCR技术在检测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基因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化疗药理暨抗感染药理高峰论坛资料汇编[C];2010年
2 王芳;易滨;涂显春;雷红;孙敏霞;刘军;赵晓晓;;鲍曼不动杆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3 薛宝升;;鲍曼不动杆菌感染[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刘嘉琳;于沁;瞿洪平;;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防控及抗生素优化方案的前瞻性研究[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董宝坤;;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干预措施评价[A];全国医院感染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孙立新;刘兰平;耿蓉娜;温婵;;儿童住院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监测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7 郇京宁;;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A];急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专题系列研讨会之感染创面综合治疗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8 董涛;童卫杭;李聪然;钱皎;王睿;;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A];创新药物及新品种研究、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董涛;童卫杭;李聪然;钱皎;王睿;;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董涛;王睿;童卫杭;柴栋;裴斐;梁蓓蓓;方翼;范燕;李聪然;;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株主动外排机制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陶庆春;警惕鲍曼不动杆菌[N];健康报;2006年
2 通讯员朱水英 记者李水根;鲍曼不动杆菌研究获多项创新成果[N];健康报;2010年
3 祝建芳邋朱水英 特约记者 俞欣;鲍曼不动杆菌存在新耐药基因[N];健康报;2008年
4 福建省立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 王大旋 本报记者 曾令浩 整理;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联合用药为王道[N];医药经济报;2011年
5 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 刘丽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 陈宏斌;院内细菌耐药有分布图[N];健康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曦;鲍曼不动杆菌plsC与abrP介导替加环素耐药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陈菁;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特征分析及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3 彭敬红;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陈威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和耐药相关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5 许攀峰;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与“耐药岛”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符一骐;中国部分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刘丁;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8 汪杨;自噬在真核细胞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清除中的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田雪;多利培南及其联合用药对不同碳青霉烯酶基因鲍曼不动杆菌体外和体内抗菌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10 闫中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多态性及耐药基因组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禹;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其理化性质与生物信息学分析[D];大连大学;2015年
2 梁立杰;机械通气住院患者多重耐药(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特征及耐药影响因素[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张旭;替加环素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所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闫振宇;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呼吸机相关肺炎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郑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耐药相关机制的研究[D];成都医学院;2015年
6 裴欢欢;2010-2012年某三甲医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7 杨艳;厦门地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晏奎;磷霉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干预作用的体外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魏振波;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A1S_0115A的克隆、表达及免疫保护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10 卢灵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09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709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