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创建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6-11-04 20:11

  本文关键词:创建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ISSN 1002 - 4956 第 25 卷   3 期  2008 年 3 月 第                     CN11 - 2034 / T Experim 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Vol 25  No. 3  Mar 2008 . .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创建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示范中心的探索
颜少平 , 汪华侨 , 胡黎平 , 周俊宜 , 胡旭初 , 林明栋 , 朱敬欢 , 吴忠道
(中山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 广东 广州  510080 )

摘   : 该文简述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 , 根据实验教学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 紧 要 紧围绕如何培养医科学生创新能力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 实施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验室建设 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 。 关键词 : 示范中心建设 ; 实验教学 ; 改革 中图分类号 : G48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 2 4956 (2008) 03 20092 204
ment teaching p latfor , which adap ts to the modern medical science, is imp lim ented. m Key words: establishment of demonstration center; experim ental teaching; refor m

Exp loration of establishi ng the national class p recli nical medici ne experimental teachi ng demonstration center
YAN Shao 2p ing, WANG Hua 2 qiao, HU L i2p ing, ZHOU Jun 2 yi, HU Xu 2 chu, L I M ing2 dong, ZHU J ing2 huan, WU Zhong2 dao N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iscrib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 reclinical medicine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determ ines the important status of experim ental teaching in the p reclinical medicine education. Revolving around the total target of cultivating the talents w ith innovative ability and high quality, the fundamental medical science experi2

   原中山医科大学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基础医学实 验教学单位之一 , 在国内率先对前期基础课教学实 验室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 , 打破了传统的实验室依 附教研室的管理格局 , 于 1995 年 9 月组建立了教 学中心实验室 , 为基础医学各学科实验教学提供了 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 , 实现了资源共享 , 提高了仪

器设备与实验室的利用率及投资效益 , 对培养医科 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 2001 年 10 月 , 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校后 , 以“ 高起点 、高水平 、高效益 ”的标准建设基础 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 进一步推进了实验教学改革 , 使之成为管理机制健全 、仪器设备现代化 、教师队 伍精良 、教学手段先进 、教改成果卓著的中心实验
收稿日期 : 2007 207 217

作者简介 : 颜少平 ( 1955 —) , 男 , 广东省惠州市人 , 实验师 .

( Experim ental Center for Basic M edical Teaching, Sun Yat2 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80, China)

室 , 成为国家具有辐射作用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 范中心 (属下 5 个实验室 : 即形态学实验室 、机 能学实验室 、分子医学实验室 、病原生物学实验 室 、人体解剖学实验室 ) , 为我校培养适应新世纪 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 、具有国际竞争能 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医务人才创造条件 。本文就 我校建设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经 验 , 概述如下 。

1  以实验教学改革为先导 , 创建基础医学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997 年我校对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药理学 3

门学科的实验课程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 , 将这 3 门 学科的实验课脱离理论课 , 建立一门新的实验课 程, 即 “ 实验生理科学 ” 使之成为全面推行素质 , 教育与创新教育 ,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开拓创新精

     

颜少平 , 等 : 创建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

93

神与多方面能力以及让学生掌握初步科研工作能力 为目的 、教学手段先进的高等医学院校正式的必修 课程 。实验教学改革涉及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的改 革 (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开拓创新精神与多 方面能力 ) 、教学管理的改革 (教学管理模式的探 索 ) 、教学内容的改革 (打破学科界限 , 综合性实 验及探索性实验并举 ) 、教学方法的改革 (从传统 的模仿到自主探索未知领域 ) 、教学手段的改革 (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网络系统主动摄取与处理信息 、进行自学及 模拟性实验 ) 、教学成绩评价手段的改革 (通过多 种方式 、多个层次的考核与评价 ) 等 。改革的核 心是在教学各环节中推行 “ 创新教育 ” 。我们的教 学改革彻底打破 “ 三中心 ”模式 , 充分发挥教师 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 促进学生 主动地参与 , 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 , 创造出一个直 观的 、主动的 、活泼的 、发展学生个性的 、进行因 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最终达到把实验生理科学建成 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各方面能力的一门重要的实 验课程 。以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实验室建设 , 1999 年得到了卫生部实验室建设资金 100 万元 , 学校配 套资金 45 万元 , 建成了实验生理科学实验室计算 机网络信息化实验教学系统 , 在全国率先建成先进 的 、多功能的网络信息化的机能教学实验室 , 走在 全国前列 。并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国家教 学成果二等奖 。 合校后 , 学校将各学科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列入 总体发展规划 , 重点建设了 3 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 即珠海校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东校区教学实验中 心和北校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室的建设 , 始终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 等重要的地位 ,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质量 的重要保证作用 , 对实验教学改革给予大的资金支 持 。列入 “985 ”项目 Ⅰ 期实验室建设规划 , 并投 入实验室建设资金 。 教学中心实验室根据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 要 , 于 2002 年对相关实验室进行调整 , 以生物化 学 、免疫学和医学遗传学为基础建立一门新的实验 课程 , 即 “ 分子医学 ” 并以此建立分子医学实验 , 室 。以微生物学 、寄生虫学为基础建立病原生物学 实验室 。在学校 “985 ” 项目 Ⅰ 期实验室建设专项 基金的支持下 , 我们重点建设了分子医学实验室 、 形态学实验室 、机能学实验室 、以及病原生物学实 验室 , 使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条件与环境 得到很大改善 。我们将为创建一个现代化的基础医

学实验教学中心 , 培养高素质 、创新型医学人才而 努力 。

2  建立整体功能完善 、管理现代化的基础

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我校医科教育有着 140 年的历史 , 其前身为成 立于 1866 年的博济医学堂 。博济医学堂是我国最 早设立的西医学府 , 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并从事 革命活动 。经几代人的努力 , 形成了 “ 三基 、三 严 、三早 ”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发扬优良的校 风 , 建设现代化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 为我国 医学事业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 , 是我们的神圣的 职责 。
2. 1   建立形态学显微互动教学实验室

形态学显微互动教学实验室的建立有利于在教 学中树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 有利 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 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 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师可根据形态学实验课的教学 内容 , 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讲授实验课程 , 突出 每堂课的重点 、难点 。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及讨 论 , 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 。通过数码显微互动教学 系统这套先进教学设备 , 教师在计算机屏幕上可实 时观察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情况 , 及时发现实验中存 在的问题 , 并指导学生改正 , 使学生 (尤其是困 难学生 ) 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 、帮助 , 解决学生 在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 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 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促使教师必须彻底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 以适应现代技术发展 的趋势 。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形态学实验教学 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与手段 , 使教与学发生了 “ ”的飞跃 , 形态学实验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 质 景象 , 使得师生间的交流更直观 、更有效 , 达到了 显著的教与学的互动目的 , 也取得了良好效益 。 形态学组织切片室的建成和先进的切片设备的 购置 , 为形态学实验教学制备出高质量的组织切 片 ,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形态 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是积极探讨建立涵盖传统生 物学 、细胞生物学 、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实验 教学内容的实验形态学课程 。该实验室已建立了生 物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病理学标本图片数据库 , 并实现了实验室网络化 , 为远程教学奠定了基础 。 目前 , 已开设了多项实验项目 , 如 HE 染色 、组织 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荧光 、原位杂交和组织 培养等供学生自由选修 。

94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2. 2   建立分子医学实验室

分子医学实验室是设备齐全实用 、布局科学合 理 、管理规范 、国内一流条件的分子医学实验教学 平台 , 为分子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硬件条件 , 完全可以满足实验教学及学生科研活动的需要 。分 子医学实验室实验教学技术水平己挤身全国先进行 列 , 对分子医学教改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必将起到极 大的促进作用 。
2003 年 , 该实验室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一门全

和软件互相协同 , 有机地组合成为整体功能强大的 网络体系 。已建成的实验生理科学实验室仍需完善 其功能 , 网络信息化实验仪器设备需要更新 、充 实 , 从而使实验生理科学实验室实验教学技术水平 在国内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进 行网络资源共享 、网上进行实验交流等 , 基本上建 成了能进行实验操作 、数据分析 、多媒体教学以及 教学管理和考试评估一体化的现代化教学网络 。机 能学实验 “ 三合一 ”的实验生理科学这一教学模 式已为大多数医学院校所认同 , 越来越多院校正在 开展同类教学改革工作 。 2. 4   加强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建设 加强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 , 使其适应本学 科发展与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病原生物学课程将 保留部份基础实验内容 , 如病原的形态学 , 并使之 与临床应用相结合 , 构成病原体形态与病原学检测 实验系列 ; 该课程还将把免疫学 、生物化学及分子 生物学的临床诊断新技术引用到实验教学中 , 开设 病原体免疫学检测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系 列 。增设一些综合性的病原生物学实验 , 并在综合 性实验中设置病例讨论 , 使学生能早期接触临床 , 使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 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 ,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创 新能力 。此外 , 还设置探索性实验 , 鼓励学生自选 课题进行研究 。 此实验教学体系 ,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 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 。并将全面开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 提高教学 质量 。根据本门实验课程形态和技术操作较多的特 点 , 在教学中病原生物的形态和实验技术操作可通 过多媒体手段 , 使得重点突出 , 形象逼真 、生动 , 学生易于掌握 , 同时也为开设新的综合性实验创造 了条件。 本实验室将验证性 、以形态学为主的寄生虫学 实验改变为以启发思维和培养能力为主的实验寄生 虫学 , 将单纯的形态学教学转变成一门形态与机 能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 。建立了寄 生虫及有关宿主陈列室 , 收集陈列了各种人体寄生 虫 , 供学生学习使用 , 有利于复习掌握已学的知识 及开阔学生的视野 。实验教学中有关形态 、生活 史 、流行病学和技术操作等重点问题可通过多媒体 技术显示 , 使得重点突出 , 形象逼真 、生动 , 学生 易于掌握 , 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高了教学 水平和效果 。

新的实验课课程 —— “ — 分子医学技能 ” 并正式出 , 版了教材 《 分子医学技能 》 。该门课程独立开设 , 将原有的免疫 、生化 、遗传 3 门实验课内容进行优 化与整合 , 增加综合性实验 , 设置创新性 、探索性 实验 , 并开放实验室 , 让学生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 项目 , 使本科学生能尽早地接触和基本掌握生物医 学的前沿技术 , 了解现代医学的基本实验方法 , 拓 展视野 , 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研究能力及创 新能力 。分子医学正沿着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高 技术开发的模式不断深入发展 , 并逐渐渗透入生物 学 、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等领域 , 并形成多分支学 科和交叉学科 , 而各学科与分子医学的有机结合 , 又带动产生一大批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研究成果 。 我们开放实验室 , 为学生在业余时间进入实验 室这提供了实验条件 ,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及创造能力 , 使学生能尽早熟悉诊断疾病的各种实 验室方法以及重要疾病的分子诊断方法 , 达到全面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这有利于培养掌握现代 医学尖端技术的高级医学人才 , 而且课程优化重组 也有利于仪器设备的优化共享 , 提高仪器设备的利 用率 。使基础结合临床 、让学生早期接触科研 , 符 合目前高等医学教育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 育的大方向 。 2. 3   建立实验生理科学实验室网络信息化系统 生理科学实验室网络信息化系统的硬件系统由 HP服务器 、集线器 、网络线路 、计算机 、激光打 印机 、生物信号采集卡及 100 个网络终端接口组 成 , 服务 器 等 软 件 系 统 为 W indow s NT 系 列 , 与 W indow s系统下运行的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相兼容 , 又支持网络教室 、论文集网站 、实验课论坛和多种 网络软件 。终端机具有独立生物信号采集和统计分 析功能 , 在服务器或网络出现故障时 , 终端机仍然 可以正常地对实验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 , 确保实验 课的进行 。还可进行生物信号高速采样 、分析和播 放医学多媒体影像课件 , 通过纯软件技术实现网络 信息技术中的远程监控教学 。配置优化组合的硬件

     

颜少平 , 等 : 创建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

95

2. 5   创建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 , 促进人体解剖学

实验室建设 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 , 是学生 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 , 学生对解剖学知识掌握得如 何 , 对其后续的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学 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人体解剖学实验课程采用 “ 系解 — 局解相结合的解剖学教学新模式 ” 这一 , 教学模式符合当前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综合 、精简 、 联系临床的整体趋势 , 减少了如肌肉 、血管 、神经 等知识内容的大量重复 , 并在整体上保持系解 — 局 解— 中枢系解的循环教学方式 , 有机地结合和承接 了传统的局解 、系解分离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增加 了学生解剖操作的时间 , 使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增 多, “ 让学生从解剖实践中学习解剖知识 ” 从而 ,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解剖的积极性 , 提高了学生动 手操作能力与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这种新的教学 模式的建立带动了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建设 , 促进了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的改 革 。教研室还安排临床外科医师参加解剖学实验教 学 , 从而促进基础与临床双向渗透 , 促进解剖学与 临床医学密切联系 , 使实验教学生动活泼 , 激发了 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 。教研室还采用诸如讨论式 教学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安排学生参加 暑期学 生科 研 活 动 ( Summer Student ) 等 多 种 方 式 ,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解剖学 , 以培养学生 主动获取知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

不断提高素质和水平 。 通过创建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 过程 , 使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进入了良性循 环 , 从而建立整体功能完善 、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医 学实验教学平台 , 实现资源和信息的高度共享 , 提 高管理水平 , 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及各项任务 , 使 之发挥示范作用与辐射作用 , 提高投资效益 。教学 中心实施 24 小时开放 ,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 能力与创新能力 , 为创建开放性实验室打下良好的 基础 。学生在课余及假日可进入实验室进行探索性 实验 , 以探索未知领域 , 使学生早日参加科研活 动 , 以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实践能 力与综合素质 。

4  结束语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与实验室建设 , 构建了一个管理先进的多功能实验 教学平台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 心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 以 “ 高起点 、 高水平 、高效益 ”的标准去建设实验室 , 进一步 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 优化教学内容 , 改革课程体 系 , 提高教学质量 。创建一个管理机制健全 、仪器 设备现代化 、教师队伍精良 、教学手段先进 、教改 成果卓著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 使之成为全国 一流的 、现代化的 、综合性的 、多功能的 、开放性 的 、网络信息化的校级实验中心 , 成为具有辐射作 用的国家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成为培养适 应新世纪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 、具有国 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医务人才的基地 。 参考文献 ( References) :
[ 1 ] 陈克敏 , 林明栋 , 王竹立 , 等 . 创建一门跨学科 、多层次生理

3  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
实验室建设离不开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 建立 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 , 才能使整体功 能完善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真正发挥其效益 , 才能在管理上按现代化的技术要求进行管理 。我们 要从思想认识上 、组织结构上给予高度重视 , 合理 地配备人员 , 有计划地培训 、提高实验人员的技术 水平 , 让他们掌握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技术 , 适应科 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在现实验技术人员定岗定编到 位后 , 必须加强这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 提高他 们的综合素质以及业务水平 , 以适应基础医学教育 发展的需要 。 学校在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制 、运行体制 、实 验队伍建设和设备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 制度 , 以服务为目标 , 以培训为基础 , 争取做到 5 个“ 一流 ”即 : 一流管理理念 、一流 人才 队伍 、 一流服务意识 、一流条件保障和一流教学质量 。在 创建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过程中 ,

科学实验课的探索 [ J ].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 2000, 17 ( 4 ) :
[ 2 ] 陈克敏 , 林明栋 , 王竹立 , 等 . 机能学科实验教学创新教育的 [ 3 ] 林明栋 , 王竹立 , 邱灿华 , 等 . 创建网络信息化医学机能教学 [ 4 ] 颜少平 , 黄小荣 , 朱敬欢 , 等 . 医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网络信 14 217.

[ 5 ] 周俊宜 , 陶莎 , 熊仕秋 , 等 . 以逆向教学法创建 “ 分子医学技 [ 6 ] 汪华侨 , 潘实情 , 吴忠道 , 等 .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 [ 7 ] 周俊宜 , 骆晓枫 , 颜少平 , 等 . 以研究性实验为中心的开放性

探索与实践 [ J ].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 2003, 23 ( 3) : 21 225. 实验室的研究与实践 [ J ]. 中国新教育 , 2003 ( 6) : 19 221. 育版 , 2004 ( 4) : 415 2417. 教育 , 2006 ( 11) : 3 24. 能 ”新课程体系 [ J ].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 2006 ( 5) : 9 210. 建设与实践 [ J ].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 2006, 26 ( 2) : 70 273.

息化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 J ].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 基础医学教

实验教学模式和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 J ]. 中国高等医学



  本文关键词:创建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4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64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7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