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对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创新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12-01 13:48

  本文关键词:对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创新问题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年 6 月 第 9 卷第 2 期
JOURNAL OF NANJING U NIVERSITY OF TCM( SOCIAL SCIENCE ) Vol. 9 No. 2 J un. 2008

87

对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创新问题的思考
郭海, 龚婕宁
( 南京中医

药大学基础医 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 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自然科学内容和思维科学内 容出发, 分析 了中医 基础理 论发展 创新还 需要进一 步解决 的 几个问题。认为中医基础理论是以自然科学内容为基础的具有思维特性的理论, 中医基 础理论的发 展和创新 可以 走传统的思维推理和现代科学实证两条路, 中医理论创 新的质的飞跃时机还未完全成 熟。提出进行 中医理论 创新 的工作者应该更新观念, 以求同道批评指正。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发展创新; 思维推理; 科学实证 中图号: R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3222( 2008) 02- 0087- 03

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于两千多年以前, 两千 年来中医基础理论没有本质的改变, 一直依靠 辨证论治和临床丰富的经验积累推动着中医向 前发展。但是相比西方医学和自然科学的飞速 发展, 中医学的发展速度已显得有些缓慢, 有些 方面已经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需要, 这就要求中医快速 发展。总结过 去的经验 教 训, 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还有 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1 中医基础理论的思维特性 中医学是在 易经 思想的基础上, 通过对 自然界、 社会、 心理等诸多方面的观察, 将各种 表象与人体联系到一起而建立的。基于当时的 科学技术和历史条件的限制, 这种以形象思维 为主的思维方式直接主导着中医理论的产生和 应用, 从而产生了以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为特点 的理论体系。中医学无论是在理论、 方法, 还是 在价值、 观念层面上, 均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 留下了文化母体深刻的烙印[ 1] 。 中医脏象 学说是我 国古代医 家在生活 实 践、 治疗实践和当时解剖生理知识三方面的基
收稿日期: 2008- 02- 02; 修稿日期: 2008- 03- 27

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以五脏为中心的理论, 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医解剖生理学和 医疗实践中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应为中医基础 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 古代医家没有也不可 能对各个脏腑进行微观、 细致、 精确的描述和研 究, 而是将重点放在认识和把握人体生理功能 上。祖先就大胆地采用了 取类比象 的方法, 把许多人体功能按照当时盛行的 五行理论 进 行分类, 并分别划分归类到尚有许多功能未认 识的肝脏、 心脏、 脾脏、 肺脏、 肾脏五脏之中。按 照 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 , 把人和自然界联系 起来, 逐步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 五藏理 论 。构建完成后, 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为不同于 现代医学的对人体解剖生理和病理进行分类的 另一种分类方法。 五藏理论 将人体分为五个 部分, 即肝藏象、 心藏象、 脾藏象、 肺藏象、 肾藏 象, 现在 看来是 五个大 系统 肝 系统、 心系 统、 脾系统、 肺系统、 肾系统, 而这五个大系统, 包括了人体所有的解剖组织器官和生理病理及 其相互间的作用。并且, 这五大系统还包括自

作者简介: 郭海( 1971- ) , 男, 河北张家口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级博士研究生。

88 己的子系统。在这个构建过程中, 主要在已有 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上, 采用了思维推理的方法。 由于受到观察条件的客观限制, 在思维推 理时又不是以实际的物质为基础, 而是以达到 目的为基础, 只要能够达到目的, 在不违背当时 哲学观点的 基础上, 可 以采用任何 思维方法。 所以较为随意, 大多采用既能达到目的又比较 简洁的思维方法。因此, 中医基础理论是在自 然科学内容基础上具有思维特性的理论。 总之, 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不仅具有医学 的性质, 而且还具有传统思维的特性。中医基 础理论的主要目的是指导临床治疗疾病, 既具 有医学的内容又具有思维的特性, 要研究和创 新中医基础理论, 应该先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 相互关系。否则, 仅仅用科学实证的手段研究 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 可能会出现用研究自然 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古人通过思维构建的内容的 结果。 一般来说, 思维构建内容的研究和医学内 容的研究应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用研究自 然科学的方法研究思维构建的内容, 会造成研 究对象与使用工具的错误, 最终可能会导致虽 然作了很大努力, 但很难做出具有导致中医基 础理论出现质的飞跃的成果, 如中医经络的实 质研究和五脏实质的研究。许多学者开展了对 肝主疏泄实质的研究, 都希望从肝脏中找到一 种或几种特异性的物质, 但最终没有获得令人 鼓舞的结果, 因为肝主疏泄的功能是古代医家 在构建藏象理论时把这个功能划归到肝藏的, 实际使用时多以 脏腑 代替 藏象 , 所以现在 都说肝脏主疏泄, 可能是对具有思维特性内容 的认识差异所致。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可 以说是肝主疏泄的一个方面, 要研究它的实质, 很可能要从神经和血管内皮着手, 这就是研究 工具和研究对象使用不合适。 所以,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也许应该先分 清楚哪些是自然科学的部分, 哪些是临床观察 后通过思维构建起来的内容, 然后再选择相应 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否则, 可能会事与愿违, 得 不出很有实际价值的研究结果。孙桐教授曾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年 6 月第 2 期

认为: 中医理论体系自身没有出现质的改变和 突破, 其根本原因, 首先是由于中医理论中 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术语的模糊不清 [ 2] 。其中 可能也包括了这方面的含义。 2 中医理论发展和创新的两大途径 第一, 按照中医传统的发展方向, 继续走以 自然科学内容为基础的思维推理演绎的道路, 也就是常说的 中医研究 。中医理论的思维特 点是不追究中间过程, 这种方法没有肢解对象, 没有干扰和破坏对象本身固有的各种联系, 被 观察认识的是对象固有的特性和变化, 这种方 法对于生命过程中的研究, 具有其它方法无法 比拟的优越性 [ 3] , 可以 充分体现中 医 整体观 念 的特点。中医学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是由于其理论体系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 并能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并在实践 中不断地得到发展与提高。既然这种理论有临 床指导价值, 我们就不必急于推翻它或曰重构。 一种理论如果不能指导实践, 它会自然而然随 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或淘汰, 否则 就会继续沿用下去, 而不要人为地去改造它[ 2] 。 现在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需要有多学科 的知识和深厚的中医功底, 可以说有相当的难 度, 其他学科的人对中医知之甚少, 中医工作者 又大多对其他学科了解不深, 不能有效地将其 他学科的新知与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有机结合。 由于现代中医学者的其他学科知识限制, 所以 通过这条途径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创新没有 很大进展, 也就很难受到广泛认可, 结果多是在 原有的中医理 论基础上进行局部的修改和完 善, 没有引起中医基础理论质的飞跃。我们也 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 如在传统卫气营血 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提出的 精肺心脑 理论, 认 为生命始于精, 生成肺心脑, 调和于肝, 化生于 脾胃。肺主气属卫, 心主血属营, 脑主神属肾。 外感多从卫分始, 杂病多从气分始, 一般皆按卫 气营血肾脑的规律逐步传变发展。这种理论可 使温病中传统的卫气营血理论应用于临床各科 疾病, 对于正确认识疾病的传变和临床诊治以 及治未病, 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是按照中医传

郭海, 等: 对中医基础理论发展 创新问题的思考

第 2期

89 基础理论发展创新质的飞跃时机还没有完全成 熟, 这也就是说, 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要遵循一 个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3 中医基础理论创新需要更新观念 致力于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创新的人应该更 新思想观念。现在年轻一代的中医师大多中医 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同时学习, 对中医传统理 论的精髓领悟不够深刻, 没有坚实的中医基础, 传统文化的修养较浅, 临床上多中西医结合治 疗疾病,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多从现代医 学角度进行, 甚至有些人要将中医西化。而老 一代的中医专家思想观念有些保守, 有的认为 中医引进任何现代技术都会导致西化, 因此反 对现代科技的进入, 这两种观念都有一定的偏 见。我们认为应该破除已有的中医理论神秘化 的观念和崇古的思想, 不要把中医和西医对立 起来, 尽可能运用现代科技成果, 只要对看好病 有利就要大胆地去做, 不要怕西化而不主动吸 收现代科技成果, 也反对某些 人刻意 地西化。 要将吸收中医传统精华和主动应用现代科技有 机结合, 才能够完成中医理论发展创新的艰巨 任务。 总之, 只要我们更新观念, 研究方法使用正 确, 减少争议, 扎实具体研究工作, 既有掌握中 医学基础理论、 观点和方法的研究人员的积极 投入, 又有现代科学理论、 方法与技术的引进,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定能将中医基础理论 的研究推向新阶段, 产生许多新成果, 届时中医 基础理论自然会出现一个质的飞跃, 造福于全 人类的健康。
参考文献: [ 1] 鲁恒心. 制约中医基础理论及 其科研发展 的关键 因 素探讨[ J] . 江苏中医药, 2002, 23( 2) : 11. [ 2] 唐雪梅. 发 皇古 义, 继 承创 新 然科学版) , 2001, 17( 3) : 140. [ 3] 周学胜. 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 律加强中医 基础理 论 研究[ J] . 南京中 医药大 学学 报( 自然 科学 版) , 2001, 17 ( 5) : 265. 孙桐 教授 谈中 医 基础理论的继承 与发 展[ J] . 南 京中 医药 大学 学报 ( 自

统思维对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和创新 的初步探 讨。但由于中医人 士逐渐受到现 代教育的 影 响, 在科学研究中注重追求实际物质, 这条途径 已经逐渐被人们忽视, 但我们认为这很有可能 是目前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比较可行的一个 途径。 第二, 可以走科学实证研究的途径, 对于每 一点都找到相应的物质基础及功能物质, 也就 是通常说的 研究中医 。这条途径目前受到了 广泛的关注, 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总的来说 还没有十分成熟。如有的学者认为至今仍没有 找到研究的理想手段和方法指导, 建立有中医 特色的研究思路、 方法。通过这个途径对中医 基础理论进行质的发展创新至少在目前可能还 有些困难。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和药物技术的限 制, 目前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 互作用、 药物配伍加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人体 的全部的生命活动以及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机理 等具体的方面有太多的不清楚, 大大限制了对 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解释, 在没有对中医药 和病人、 疾病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全面深刻的微 观解释前, 不可能进行中医基础理论质的发展 和创新。这还需要等待生物、 药物等相关学科 的进一步发展, 才能够谈中医基础理论的根本 发展和创新。现在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用现 在既有的技术手段解释中医药和病人、 疾病之 间相互关系, 以为将来进行中医理论创新质的 飞跃作必要的准备, 但这个准备阶段由于受到 客观条件的限制, 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要处理好两个途径的关系, 现代的研 究思路、 方法, 要紧密结合中医特色, 得出的指 标、 结论是能够用来说明中医学理论, 要合理利 用现代科学的理论、 方法与技术, 使传统的研究 方法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有机结合, 探索中医特 色的动物模 型、 实验 方 法、 实验 指标, 建立 有中医特色的 现代研究 体 系[ 3] 。两条途径应该相互促进, 逐步完成中医 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工作。总之, 目前中医



  本文关键词:对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创新问题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0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00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7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