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间质纤维化凝血机制探讨
本文关键词:肺间质纤维化凝血机制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肺间质纤维化 凝血机制 活血化瘀 凝血纤溶异常
【摘要】:肺纤维化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以凝血机制为切入点,探讨凝血-纤溶系统在肺纤维化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异常变化,并从中医角度观察活血化瘀药对肺间质纤维化有效治疗作用,认为针对凝血纤溶异常进行的抗凝治疗可能成为临床治疗间质性肺疾病新的靶标,为临床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提供新思路及理论支持。
【作者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关键词】: 肺间质纤维化 凝血机制 活血化瘀 凝血纤溶异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81273704):化痰类中药多途径调节肺间质纤维化抗氧化机制的研究,负责人:张伟 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ts20110819),特聘专家:张伟 济南市人民政府科技发展计划(JG56234763):抗肺纤维化中药类别筛选的研究,负责人:张伟
【分类号】:R363
【正文快照】: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早期弥漫性肺泡炎和晚期大量成纤维细胞病理性增生以及基质胶原进行性积聚,是对损伤的过度修复,最终发展为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目前IPF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粉尘或金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聂莉;程德云;朱刚艳;刘淑华;樊莉莉;张勇;;龙血竭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_1 mRNA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0年07期
2 考希良;张伟;;从瘀探讨肺间质纤维化中医病因病机[J];中医学报;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谢玉兰;方朝义;;络通纤溶饮对特发性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1年11期
2 张俊;吴超;;云芝多糖对机体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3 张阳;贾新华;张伟;;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中医病机之气运失常理论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4 李玉莲;范红;宋正己;彭伟;陈艳敏;高建梅;;龙血素B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2年13期
5 李玉莲;宋正己;范红;彭伟;高建梅;沈涛;;龙血素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年01期
6 张伟;姚玉强;谷明明;孙璐璐;韩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各期抗M2受体抗体mRNA表达水平及机理分析[J];吉林中医药;2013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长帅;药典方剂生肌散的抗疮疡作用及安全性评价[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玉莲;龙血竭及龙血素B单体对肝星状细胞促血管新生和肝纤维化的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3 余松;70例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舌象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苑慧清;肺痿(肺纤维化)治疗思路探讨[J];北京中医;1996年05期
2 屠鹏飞,郭洪祝,果德安;中药与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及新药的发现[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5期
3 周显;;优良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方法[J];临床医学;2009年08期
4 龙仕柏;内皮素受体阻滞剂波生坦治疗肺动脉高压症的疗效[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3年02期
5 王耀勇,徐启勇,叶燕青,叶旭军,龙翔;IL-10在博莱霉素诱导大鼠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2期
6 向金莲,程睿,张路晗;血竭的活血和止血作用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0年06期
7 刘涛,宋良文;肺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和早期防治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3年04期
8 戴令娟,侯杰,蔡后荣,王伟,孟繁青,倪瑾;肺纤维化动物模型肺组织形态定量分析[J];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9 陈定芳,宋启示;血竭资源开发的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10 陈宇洁,江帆,杨丽,谭明英,雷晓燕,郭焕良,刘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液流变学观察[J];四川医学;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霞;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1999年02期
2 魏陵博;戎冬梅;吉中强;丁书文;;角叉菜胶致大鼠尾部血栓形成的机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年05期
3 胡静;刘旭凌;;经鼻滴入博莱霉素致小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演变[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9年05期
4 胡萍;高占成;;博莱霉素致小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动态演变及其发生机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年08期
5 黄俏佳;凝血因子Ⅺ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0年04期
6 翁维良,王怡,刘剑刚;止痛活血化瘀药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年05期
7 彭瑞云,王德文,高亚兵,曹晓哲,赵梅兰,陈建魁,崔雪梅,陈浩宇,崔玉芳,杨红,李杨,胡文华;电磁脉冲辐射对猕猴凝血机制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2年03期
8 刘琦;吴珊;;组织因子在凝血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6年10期
9 刘安舟,,李蓉;凝血机制试验与血栓弹力图在高凝状态诊断中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1994年04期
10 王建辉;雷小婷;赵国强;张国俊;;FasL基因si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意义[J];山东医药;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晓冬;何颜霞;刘建华;;内毒素致小鼠早期凝血机制变化及肝素的治疗作用[A];2006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凝血机制与抗凝药物的新视点[A];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10学术年会青年论坛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规范化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培训班学术论文集[C];2010年
3 于向阳;;腹腔感染脓毒症时血小板和细胞粘附分子的变化及活血攻下法对其影响[A];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术交流大会暨胆道胰腺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5年
4 毛齐学;王波;;一滴血超显微镜下血液状态与血液粘度的关系[A];2003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杨s
本文编号:547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547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