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相马尔尼菲青霉黑素的生成和TYR基因的关系及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酵母相马尔尼菲青霉黑素的生成和TYR基因的关系及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尔尼菲青霉菌 L-DOPA TYR 次级代谢产物 UPLC-MS/MS
【摘要】:目的(1)探索LDOPA对酵母相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的作用,从观察培养基的颜色、菌落形态和颜色、光学显微镜下形态和荧光定量PCR仪检测目的基因酪氨酸酶基因(TYR)表达的角度初步探讨不同培养基在有或无L-DOPA对酵母相马尔尼菲青霉的作用。(2)建立同时测定黄曲霉素、胶霉素、交沙霉素3种有效成分的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及检测酵母相马尔尼菲青霉(PM)能否产生如黄曲霉素、胶霉素、交沙霉素等次级代谢产物。方法(1)将2株马尔尼菲青霉菌株分别在含和不含1.0 mM L-DOPA的沙氏培养基、脑心浸汁培养基(BHI)以及含10%的胎牛血清的高糖固体培养基(DMEM)进行酵母相避光培养3天,观察菌落、培养基颜色及镜下观察形态学的变化以及荧光定量PCR测定酪氨酸酶基因(TYR)的表达。(2)采用Agilent ZORBAX RRHD Eclipse Plus C18 (2.1×50mm,1.8μm)色谱柱;选择含甲醇(A)-0.1%甲酸的水(B)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0.3mI/ min。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模式下采用MRM检测。将PM标准株FRR和临床人分离株GXMUDXR分别在含10%的胎牛血清的高糖液体培养基进行酵母相培养7天,经前处理后检测黄曲霉素、胶霉素、交沙霉素这三种有效成分。结果(1)2株受试菌株在沙氏固体培养基中37。C避光培养3天,含L-DOPA和不含L-DOPA的PM菌株菌落颜色均无明显改变;(2)2株受试菌株在脑心浸膏培养基(BHI)上37。C避光培养3天,不含L-DOPA培养基上的菌落较含L-DOPA培养基的菌落颜色浅;(3)2株受试菌株在含10%胎牛血清高糖固体培养基上37。C避光培养3天,不含L-DOPA培养基上的菌落颜色浅,而含L-DOPA培养基上的菌落颜色变黑,且含L-DOPA不含PM菌株的培养基颜色也变黑;(4)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2株受试菌株在沙氏培养基、含和不含L-DOPA的BHI培养基、含和不含L-DOPA的10%胎牛血清的DMEM上37。C培养3天后,各个培养基上的PM酵母细胞的形态、大小基本一致,均未见到被染成黑色;(5)荧光定量PCR检测酪氨酸酶基因的表达:a.BHI培养基组:含和不含L-DOPA的竹鼠分离株PM及临床人分离株PM中TYR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同组沙氏培养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组中含L-DOPA的BHI组中TYR的表达量高于不含L-DOPA的BH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含10%胎牛血清的DMEM组:结果显示含和不含L-DOPA的标准株PM及临床株PM中TYR基因的表达量与同组沙氏培养基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组含和不含L-DOPA的10%胎牛血清的DMEM组相互比较,两者TY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标准品比较,酵母相马尔尼菲青霉菌未检测出与黄曲霉素、胶霉素类似的目标峰,但各个样品甚至是空白对照,均出现与交沙霉素类似的目标峰,但强度远远小于标准品。结论(1)PM菌株在含有L-DOPA的BHI培养基中可以利用L-DOPA产生黑色素。(2)在BHI培养基中添加外源L-DOPA能提高PM菌株酪氨酸酶基因的表达。(3)本实验未能检出马尔尼菲青霉菌中黄曲霉素、胶霉素、交沙霉素这三种次级代谢产物成分。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菌 L-DOPA TYR 次级代谢产物 UPLC-MS/MS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79
【目录】:
- 个人简历3-5
- 主要英文缩略词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前言11-14
- 第一部分 酵母相马尔尼菲青霉黑素的生成和TYR基因的关系14-39
- 材料和方法15-24
- 结果24-32
- 讨论32-38
- 小结38
- 展望38-39
- 第二部分 酵母相马尔尼菲青霉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39-52
- 材料和方法40-43
- 结果43-47
- 讨论47-50
- 小结50-51
- 展望51-52
- 参考文献52-61
- 综述61-74
- 参考文献69-74
- 致谢74-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易,李菊裳;马尔尼菲青霉的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年04期
2 李云,陈燕,李雪梅;马尔尼菲青霉引起严重感染3例分析[J];西南军医;2004年02期
3 侯幼红;;马尔尼菲青霉的研究现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年01期
4 董青生;马韬;;不典型马尔尼菲青霉的形态学对比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年06期
5 阙冬梅;覃巍;张军民;;马尔尼菲青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年03期
6 韦秋慧;;分析马尔尼菲青霉的研究现状[J];中国卫生产业;2013年26期
7 张馨予;梁伶;;马尔尼菲青霉动物试验的研究现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年08期
8 邓卓霖;马韵;李山;;马尔尼菲青霉的电镜研究[J];广西医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9 韦静;李新章;;广州首次发现马尔尼菲青霉[J];广州医药;1992年03期
10 云丽琼,,李胜云,梁漱溟,邓卓霖;原发性马尔尼菲青霉病骨改变的X线表现(附八例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存巍;梁伶;王文娟;罗宏;刘栋华;;中国马尔尼菲青霉微卫星多态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曹存巍;梁伶;Matthew C.Fisher;王文娟;罗虹;刘栋华;;中国马尔尼菲青霉微卫星多态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3 侯幼红;;马尔尼菲青霉的形态转换和其致病性特征[A];第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王鹏;冉玉平;尹斌;庄凯文;;马尔尼菲青霉外分泌性酸性蛋白酶的分离纯化与鉴定[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5 钟白玉;徐艳;黄云辉;黄秀英;周小芳;冯林;郝飞;;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的实验室诊断(附16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何国华;梁宇恒;鲁莎;胡永轩;李希清;席丽艳;;广东地域环境中马尔尼菲青霉与竹鼠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7 鲁莎;席丽艳;胡永轩;杨亚波;;巨噬细胞体外吞噬、杀伤马尔尼菲青霉分生孢子的实验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曹存巍;李若瑜;万U
本文编号:586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58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