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双相障碍混合状态患者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6 12:10

  本文关键词:双相障碍混合状态患者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5年

双相障碍混合状态患者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

郭鹏燕  

【摘要】:目的双相障碍(BD)是高误诊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残率的常见慢性精神疾病。相较于双相障碍其他发作形式,混合状态的患者临床特征更为复杂多变。近年来双相混合状态的诊治问题越来越引起精神科临床的重视。本文就双相障碍混合状态患者及无混合相的双相躁狂发作、双相抑郁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对照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双相混合状态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从2013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期间,收集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第6专家门诊及第11病房连续就诊的患者,其中首诊为双相混合状态(F31.6)的患者为观察组,双相抑郁(F31.3、31.4、31.5)和双相躁狂(F31.0、31.2、31.3)的患者为对照组。使用自制的调查表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本次发作的临床资料和特征。由本院心理测验室医师应用计算机测试系统对研究对象进行Beck抑郁量表(BDI-21)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评定。所有资料进行统一编码、整理后,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混合组与抑郁组比较1.1性格特征比较混合组与无混合发作的双相抑郁组相比,急躁、固执、易怒、冲动条目阳性率高于后者(P0.05)。1.2一般临床特征比较混合组与无混合发作的双相抑郁组相比,伴阳性家族史、伴精神病性症状条目阳性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比较首次发作形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 精神症状比较混合组与无混合发作的双相抑郁组相比,心境不稳定发作、睡前浮想联翩、烦躁、易激惹、愤怒、思维加速/聚集、毁物、敌对、强迫、行为鲁莽、妄想、幻听、精神运动性激越、过度挥霍条目阳性率高于后者(P0.05),自责、自卑、低落、忧愁、易疲劳条目阳性率低于后者(P0.05)。1.4 躯体症状比较混合组与无混合发作的双相抑郁组相比,头痛、睡眠需要减少、肌肉跳动、心慌条目阳性率高于后者(P0.05),多梦、睡眠过多条目阳性率低于后者(P0.05)。1.5 量表评分比较BDI总分及各项分数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混合组与双相躁狂组比较2.1 性格特征比较混合组与无混合发作的双相躁狂组相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一般临床特征比较混合组与无混合发作的双相躁狂组相比,伴自杀意念或企图(67.2%)、与季节相关(60.7%)条目阳性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比较首次发作形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 精神症状比较混合组与无混合发作的双相躁狂组相比,心境不稳定发作、焦虑、睡前浮想联翩、烦躁、易疲劳、愤怒、兴趣缺乏、忧愁、乐趣丧失、社交减少、活动减少、思维加速/聚集、自罪、低落、自卑、自责、无望、毁物、无助、无价值感、紧张、内疚、强迫、自伤伤人、恐惧、后悔条目阳性率高于后者(P0.05),社交增加、情感高涨、活动增加、精力充沛、过度挥霍条目阳性率低于后者(P0.05)。2.4躯体症状比较混合组与无混合发作的双相躁狂组相比,入睡困难、头痛、周身不适、睡眠过多、四肢灌铅样沉重感、醒后疲乏、食欲减退、多梦、睡眠不沉、胸闷条目阳性率高于后者(P0.05),早醒、睡眠需要减少条目阳性率低于后者(P0.05)。2.5量表评分比较混合组与无混合发作的双相躁狂组相比,BDI总分及各项得分均高于后者(P0.05),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后者(P0.05)。结论1.混合状态是双相障碍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2.与无混合发作的双相抑郁组相比,混合组患者病前性格中急躁、固执、易怒和冲动4个特征更为突出。3.双相混合状态、双相抑郁和双相躁狂首发形式均以抑郁发作为主。尽管混合组首发形式中以抑郁为最常见形式(62.3%),仍有三分之一患者首发表现为混合发作(32.8%),提示双相混合状态首发形式表现复杂。4.双相障碍混合状态临床表现复杂、严重,但是有一定的临床特点。与单纯双相抑郁和双相躁狂相比,混合状态心境不稳定、睡前浮想联翩、烦躁、愤怒、思维加速/聚集、强迫多见,提示临床上可将上述六项症状作为特征性筛查指标来识别双相混合状态。另外,混合状态比双相抑郁组躁狂样表现多见,比双相躁狂组抑郁症状多见,借此可以鉴别。5.混合组BDI总分及各项得分均高于双相躁狂组,提示混合状态多伴随严重的抑郁情绪。混合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数明显高于双相躁狂组,提示混合状态患者更易出现主观的躯体不适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神经症样表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昊;;双相障碍的临床流行病学[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年05期

2 沈其杰,刘铁榜;加强对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年04期

3 位照国;刘铁榜;胡赤怡;段卫东;高欢;杨孔军;张繁新;陆亚文;舒明跃;杨洪;;深圳市精神卫生服务利用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鹏燕;刘炳伦;刘铁榜;郝伟;杨德森;;双相谱系障碍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年04期

2 严保平;孙建华;赵素银;苏顺英;王健;;喹硫平单药及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发作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8期

3 白淑英;双相情感障碍及治疗新进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夏本义;;183名普通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及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年14期

5 任志斌;马永春;金卫东;王鹤秋;王乃信;;首发、复发和双相抑郁患者精神症状的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年04期

6 王俊;;喹硫平和阿立哌唑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21期

7 黄彩;朱丹华;;精神康复会所模式实践[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年22期

8 赵晓瑾;陈海燕;李红政;;表演型人格障碍与心境障碍的共病研究进展[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年09期

9 金卫东;马永春;陈虹;童振华;陈震;唐贤祥;;我国精神科医生关于双相抑郁认识的调查[J];山东精神医学;2006年03期

10 杨春强;;双相情感障碍的最新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JIE;精神疾病相关基因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及应用模式动物研究Chd7基因功能[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何新芳;电针结合耳穴埋针对双相抑郁心境稳定作用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杨海晨;心境障碍患者轻躁狂症状的临床与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4 陈晓莉;西安市社区居民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苏义;单、双相抑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多导睡眠图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0年

2 李荟;喹硫平和阿立哌唑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试验[D];山东大学;2009年

3 王丝丝;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额叶和海马的磁共振波谱成像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4 王佩蓉;心境障碍问卷筛查双相障碍的初步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5 隋净净;磷酸二酯酶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双相障碍的关联分析[D];郑州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喜泼;武浩然;马起民;;保定市心境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7年06期

2 李喜泼;栗克清;张海燕;马起民;边宏伟;武浩然;李会;李杰;苏秀茹;张东坡;回秀清;;保定市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3 石其昌,章健民,徐方忠,费立鹏,许毅,傅永利,顾卫,周夏江,王淑敏,张滢,俞敏;浙江省15岁及以上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4 程志让,高欢,张翔,唐卓如,陆亚文,杨卫群,蔡钽,胡赤怡,李红,李映萍,张宇平,黄秀珍;深圳市精神疾病流行学及精神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1999年01期

5 胡赤怡;胡纪泽;段卫东;杨和增;丁树明;冯征;高欢;;复合性国际诊断访谈表的效度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昊;;双相障碍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6期

2 刘玉平;郑洪波;肖爱祥;李侠才;刘恩益;;双相障碍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24期

3 周云飞;刘铁榜;;双相障碍临床特征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年01期

4 王晓萍;王宗琴;;儿童及青少年双相障碍的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年01期

5 黄楠;陆峥;;双相障碍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10年03期

6 倪红;邓钧;;43例双相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年21期

7 王晓萍;王宗琴;白雪光;;为什么青少年双相障碍容易误诊?[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8 洪武;方贻儒;;双相障碍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11期

9 胡莺燕;方贻儒;;双相障碍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11期

10 ;脑部扫描可诊断双相障碍[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天梅;舒良;于欣;马崔;王高华;白培深;刘协和;纪丽萍;师建国;陈宪生;梅其一;栗克清;张鸿燕;马弘;;中国十省市双相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现况调查[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白燕;;双相障碍新进展[A];玉溪市第四届精神科学术年会暨心身疾病综合治疗研讨会讲义汇编[C];2010年

3 钮富荣;钱敏才;;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的治疗[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吴廷娟;关念红;;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相关因素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汪作为;李则挚;王凌霄;吴志国;苑成梅;洪武;禹顺英;方贻儒;;双相障碍Ⅰ型患者治疗前后微小RNA206基因表达水平变化[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汪作为;李则挚;林治光;吴志国;苑成梅;洪武;李春波;方贻儒;;双相障碍Ⅰ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变化[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李则挚;汪作为;禹顺英;张晨;易正辉;方贻儒;;双相障碍外周血白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蒋泽宇;李水洪;刘文滔;肖頔;符卫仙;郑施诗;叶碧喻;苗国栋;徐贵云;;家庭健康教育对恢复期双相障碍患者的疗效维持和自尊水平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9 陀柠瑜;刘铁榜;;双相障碍患者社会认知及其与社会功能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刘波;;双相障碍诊断与规范化治疗[A];全国精神疾病新进展高级论坛资料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津;[N];天津日报;2005年

2 江西省心理康复中心 主任医师 胡斌;[N];家庭医生报;2006年

3 记者 靖九江;[N];中国医药报;2008年

4 赵德恒 郑冬瑞 杨焕 杨志敏;[N];中国医药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肖茜;青少年双相障碍的脑结构和功能磁共振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2 叶尘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双相障碍及药物治疗急性躁狂疗效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卢大力;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的脑功能磁共振和DNA甲基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鹏燕;双相障碍混合状态患者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刘亚平;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生物节律和睡眠模式特征的对照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王佩蓉;心境障碍问卷筛查双相障碍的初步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4 郝小玉;稳定期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病期的关系[D];广州医学院;2011年

5 蓝晓嫦;不同发作形式的双相障碍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较及其与情感症状间关系的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1年

6 金海淼;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D];南昌大学;2012年

7 隋净净;磷酸二酯酶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双相障碍的关联分析[D];郑州大学;2014年

8 王新玲;皮肤交感反应和R-R间期变化率评估双相障碍的临床治愈[D];浙江大学;2013年

9 龚云;二例双相障碍共病强迫症病例报告[D];浙江大学;2009年

10 杨烁慧;弥散张量成像在儿童双相障碍中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双相障碍混合状态患者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66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6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