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应激与抑郁大鼠海马区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相关研究
本文关键词:慢性应激与抑郁大鼠海马区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苏州大学》 2009年
慢性应激与抑郁大鼠海马区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相关研究
董瑞婕
【摘要】: 目的:本研究建立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抑郁模型,探讨应激与HPA轴功能紊乱和海马神经元损害在抑郁症发病中的相关机制。观察慢性应激后大鼠行为学改变和肾上腺皮质、海马的病理学变化;检测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GR的数目和表达的改变及米非司酮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GR表达的影响;为阐明应激致抑郁症的病因机制及抗抑郁药物研究的新作用靶点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苏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的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束缚应激组(MS)、糖皮质激素组(CO),分别用长期束缚制动方法和腹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建立大鼠应激抑郁模型,建模第2 w末MS组和CO组随机各选半数大鼠分别为束缚+米非司酮组(MS+RU)和激素+米非司酮组(CO+RU),两组均给予米非司酮54 mg/kg.d连续注射7 d,造模21d后,常规固定制作肾上腺、海马HE片;免疫组化GR片,进行相应细胞记数并显微拍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GRmRNA表达的变化,所得数据均输入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从第2 w起体重、24 h摄食量、1 %蔗糖水消耗百分比、旷场试验行为学评分均明显低于NC组(P0.01),提示两组应激模型在21d成功建立。(2)MS组和CO组肾上腺皮质明显增厚,束状带细胞增生肥大,提示HPA轴功能紊乱。(3)MS组和CO组海马各区神经细胞不同程度的丢失,CA3区最明显,CA1、CA2区次之,DG丢失最少。(4)MS组和CO组海马各区GR阳性细胞数量明显低于NC组(P0.01)。(5) MS组和CO组海马组织GRmRNA表达较NC组明显降低(P0.01)。(6) MS+RU组和CO+RU组大鼠体重、1 %蔗糖水消耗百分比、行为学评分分别与MS组和CO组比较,均有明显升高(P0.01)。(7) MS+RU组和CO+RU组海马各区GR阳性细胞数量分别与MS组和CO组比较有明显升高(P0.01)。(8) MS+RU组和CO+RU组海马组织GRmRNA表达分别与MS组和CO组比较有明显升高(P0.01)。 结论:采用慢性心理应激束缚制动方法和生物应激注射氢化可的松方法成功建立应激抑郁大鼠模型;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海马各区神经元不同程度受损,CA3区最明显;海马组织的GR数目和GRmRNA表达下调与心理应激介导的抑郁症的发病显著相关;米非司酮可提高GR数目和GRmRNA表达,可能在应激诱发抑郁症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49.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东立;;警惕:抑郁症就在你身边[J];大众心理学;2004年11期
2 ;感叹号!抑郁症![J];科技与企业;2010年03期
3 麦良辉;;抑郁症概述[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0年08期
4 ;抑郁症的19条报警信号[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11年08期
5 易淑华;;微笑型抑郁症——中年人的无形心理杀手[J];大众心理学;2006年11期
6 唐江琼;秦旭平;;抑郁症与心脏病[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1年04期
7 叶子明;;减肥可改善抑郁患者的症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9年12期
8 陈美英;;抑郁症97例综合医院门诊误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1年02期
9 家岩;;听详过“心的感冒”吗?[J];科技与企业;2010年02期
10 蒲蜀湘;;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共性与区别[J];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3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师建国;;抑郁症的识别与心理治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跃华;张兰凤;;抑郁症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目标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莹;周成业;刘朋;王云凤;;缺血性卒中患者抑郁症状与发病部位的Logistic回归分析[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孙达;许唯;占宏伟;刘洪彪;;抑郁症患者rCBF变化与局部脑功能关系的探讨[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9册)[C];2009年
5 樊浩华;;抑郁症患者的人身安全监控[A];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6年
6 吴珂;;脑卒中病人与抑郁症[A];2007河南省精神卫生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7 林有道;倪秀英;;慢性精神分裂症203例抑郁症状的临床调查[A];中国民政精神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张卫华;;抑郁症相关的慢性失眠的鉴别:附个案2例[A];第2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培琰;;神经可塑性——抑郁症病理生理的新探索[A];全国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10 蔡宗强;严春寅;侯建全;;伴有抑郁症状的前列腺增生的外科治疗[A];21世纪男科学——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罗照春;[N];健康报;2010年
2 记者 郑石隐 实习生 张送萍;[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3 张献怀;[N];大众科技报;2011年
4 朱文娟;[N];威海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强晓玲;[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朱本浩;[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7 禾丰;[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8 胡伟力;[N];大众卫生报;2008年
9 ;[N];卫生与生活报;2005年
10 湖南省儿童医院 黄颖红;[N];大众卫生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华;抑郁症动物模型与脑血管因素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常翼;抑郁症视觉前注意加工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3 从恩朝;儿童期性侵犯与女性抑郁症的风险关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君佐;急性以及慢性束缚应激对雌性小鼠生殖以及后代行为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江华;大学生抑郁人际高风险—应激模型实证研究—多时段追踪和抑郁症患者大脑灰质密度的VBM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6 刘宇;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状患者中西医结合社区干预效果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吴辉;辽宁省医护人员中职业紧张反应、职业紧张源及抑郁症状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9 刘晓华;抑郁症遗传模式及其与CREB1、BDNF基因的关联和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吴文峰;儿童抑郁症状应激—认知易感模型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敏;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抑郁症及其和预后的关系[D];延边大学;2010年
2 王新;阈下抑郁者对情绪词汇的注意偏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安艳;云南省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及其家庭、学校因素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4 熊莉;童年中期受欺负、抑郁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春莉;合理情绪疗法对提高患者自我概念的随机对照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沈珏;抑郁对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值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陆崇;乳腺癌抑郁症调查及疏肝解郁法干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秦桂福;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理状态调查与分析[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9 丁芳;不同年龄段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10 李瑾;抑郁症患者的移情结构与家庭动力特征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慢性应激与抑郁大鼠海马区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9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19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