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的rs35767和rs97293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IGF-I的rs35767和rs97293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南大学》 2012年
IGF-I的rs35767和rs97293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
陈丽颖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丧失及认知功能退化,特征性病理改变为细胞外p-淀粉样蛋白在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中的沉积和细胞内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并伴随大量神经细胞和突触丢失,从而引起严重的认知功能和执行能力损害。AD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迄今仍未完全阐明,遗传机制和非遗传机制共同影响。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I)与AD关系密切,它通过降低大脑内p-淀粉样蛋白毒性、减少神经元内tau蛋白磷酸化等作用于AD的主要发病机制,进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国外最新研究表明,IGF-I基因多态性与AD易感性相关,而国内尚未见有关文献报道。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IGF-I rs35767和rs972936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易感相关性,进一步探讨IGF-I与AD发病机制的相互作用关系,为AD的基因诊断及治疗提供充足的分子遗传学依据。 方法:本课题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实验方法,检测并分析中国湖南汉族人群中170例AD患者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47例健康对照者的IGF-I rs35767和rs972936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单体型及相互关系。结果: 1. IGF-I rs35767位点的CC、CT和TT三种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分布频率分别为:AD组35.3%,52.4%,12.4%,对照组41.5%,40.1%,18.4%,表明两组间的基因型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等位基因C、T在两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AD组61.5%,38.5%,对照组61.6%,38.4%,表明两组间的等位基因分布亦无显著差异(P0.05) 2. IGF-I rs972936位点的GG、AG和AA三种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分布频率为:AD组48.8%,38.2%,12.9%,对照组20.4%,40.8%,38.8%,表明两组间基因型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X2=39.102, P=0.0000.05), AD组GG基因型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等位基因G、A在两组间的分布频率为:AD组67.9%,32.1%,对照组40.8%,59.2%,两组间等位基因的分布亦存在显著差异(x2=46.491, P=0.0000.05), AD组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携带GG基因型或G等位基因的个体AD发病风险较高。 3. IGF-I rs35767和rs972936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及单体型分析:SHEsis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性检测,D'=0.642。Haplo View软件进行单体型分析表明:C-G单体型、T-G单体型在AD组及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ORC-G=2.080, ORT-G=2.259, P0.05),提示携带这两种单体型之一的个体可能具有较高的AD发病风险;C-A单体型、T-A单体型在AD组及对照组的差异亦具有显著性(ORC-A=0.342, ORT-A=0.583, P0.05),提示携带这两种单体型之一的个体AD发病风险较低。 结论: 1. IGF-I rs35767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的AD发病无明显相关。 2. IGF-I rs972936位点的GG基因型、G等位基因可能与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的AD发病相关。 3.IGF-I rs35767和rs972936多态性位点构成的C-G、T-G单体型可能与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的AD发病呈正相关,C-A、T-A单体型可能与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的AD发病呈负相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49.1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雷春涛;樊映川;张学东;;IGF-1系统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7年15期
2 王鹏军;张昱;宋荣蓉;申东方;;IGF-1对Aβ_(1-40)诱导PC12细胞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6期
3 洪震;;我国近年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年04期
4 姜礼红;孟佳;刘歆;滕宗艳;李颖;李静;张一娜;;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β淀粉蛋白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年2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健芬;覃翠;杨波;;肾虚血瘀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探讨[J];光明中医;2010年01期
2 王晓林;巴哈尔·哈德尔;;明清时期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用药规律[J];光明中医;2010年05期
3 孟庆艳;陈奕君;朱雪蛟;;塔里木盆地8种有毒植物总生物碱的抗AChE活性[J];光谱实验室;2013年05期
4 王晓林;巴哈尔;;老年女性痴呆的病机及证候特点探讨[J];河南中医;2009年09期
5 南鹤;王秀霞;李爽;李福玮;;老年痴呆的护理进展[J];吉林医学;2013年28期
6 谭国英;国桂云;于向东;;社区护理干预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探讨[J];河北医学;2014年06期
7 杨辉;Colette Browning;Shane Thomas;;老年痴呆——基于社区干预策略的政策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8年15期
8 赵长峰;张俊黎;王淑娥;于红霞;杨晓东;钞虹;邹凌燕;赵玉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能量、营养素摄入量及营养状况调查[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9期
9 梁健芬;覃翠;杨波;;阿尔茨海默病分期与中医辨治[J];山东中医杂志;2010年01期
10 张松江;王建人;邬力祥;;阿尔茨海默病中的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J];生命的化学;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晓瑜;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损伤的相关机制及加兰他敏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汪志刚;烟碱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对Aβ蛋白诱导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赵婷婷;不同分子量坛紫菜多糖的制备及其抗衰老活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4 陆锦玲;β-分泌酶活性及其二聚化的动态光学成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于旭华;β-细辛醚对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及PI3K/Akt/Bcl-2信号通路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海;细胞因子VEGF、IGF-1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宋柱文;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新方法的建立及荷叶碱衍生物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评价[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敏;电针对ICV-STZ拟AD模型大鼠脑内Aβ-42及IDE的调节作用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2011年
4 王鹏;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TaqIB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D];中南大学;2011年
5 黄鑫;快速老化痴呆小鼠智力、听功能、以及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MeCP2的增龄性变化[D];桂林医学院;2011年
6 张晓琳;电针对老年性痴呆大鼠记忆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7 冉靓;两种植物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初步生物学活性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8 刘晓岚;中医“脾主智”的理论探讨及强脾益智法对AD大鼠行为学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7年
9 王艳;ACE、AGTR在AD模型大鼠海马中的变化及培哚普利、缬沙坦对其作用[D];中南大学;2008年
10 刘娟;电针治疗老年性痴呆大鼠认知障碍的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2年05期
2 周玢,洪震,黄茂盛,曾军,丁玎,金美华;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6期
3 姜礼红;张一娜;宋芳芳;郭达云;;凝聚态Aβ_(1-40)海马内注射致AD大鼠在体神经毒性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2期
4 马晓翠,沙印林,林克椿,聂松青;可溶的和纤维化的Aβ_(1-40)对膜脂的通透性的影响[J];生物物理学报;2002年03期
5 洪震,周玢,黄茂盛,曾军,丁玎,金美华;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因素——运动和户外活动[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01期
6 屈秋民,乔晋,杨剑波,韩建峰,罗国刚,张辉,武成斌,王小娟,霍东红,杨华,李正仪,邓美英,韩雪梅,赵松珍,于普林,张振馨;西安地区中老年人的痴呆患病率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7 周玢,洪震,黄茂盛,曾军,金美华;女性雌激素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8 周玢,洪震,黄茂盛,曾军,金美华;上海市城乡人群痴呆患病率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年05期
9 洪震,周玢,黄茂盛,曾军,丁玎,金美华;上海城乡老年期痴呆患者死亡率和生存预示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年06期
10 唐牟尼,刘协和,邹晓毅,罗祖明,韩海英,张烈珍,唐铭民,王艺峰,季刚,周豪,马振兴,袁强,陈建民,赖晓晖;成都地区老年期痴呆患病率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云;张志珺;;阿尔茨海默病伴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年03期
2 高丽;;“胰岛素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更正启事[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年04期
3 邢安凤;霍春月;;中性内肽酶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基因联系[J];北京医学;2011年04期
4 姜民慧;;小鼠阿尔茨海默脑病的模型[J];国外医学情报;1995年17期
5 ;周围神经及神经节疾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8年08期
6 卢家红;;阿尔茨海默病与维生素B12[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9年06期
7 李潇;β-secretase与阿尔茨海默病药物[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0年02期
8 许祖年;Alzheimer病39例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相洪琴;;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基因疗法[J];国外医学情报;2000年02期
10 杨静芳,陈彪,柏华,董秀敏,武剑,陈保生,贾建平;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阿尔茨海默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霞平;涂自良;杜士明;王启斌;张澈;张蓬华;;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进展[A];湖北省药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满永;夏永静;王抒;;载脂蛋白A-Ⅳ基因360位点与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关系[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五届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王乃东;赵永波;;阿尔茨海默病的免疫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施海姗;侯乐;宁玉萍;郑东;钟笑梅;;不同认知障碍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睡眠特点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金元;曹红;葛仁山;;Nestorone和黄体酮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A];2009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庞丽;姚建莉;李海红;曹震;徐志峰;尤克增;陈耀文;吴仁华;;9.4T离体型核磁共振频谱对阿尔茨海默病海马谷氨酸变化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潘小玲;王刚;崔佩菁;王瑛;马建芳;任汝静;邓钰蕾;徐玮;汤荟冬;陈生弟;;GAB2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丛琳;;调控ADAM9基因表达的启动子区多态性对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作用[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9 郭喆;张锦明;姚树林;贾建军;尹大一;田嘉禾;;阿尔茨海默病~(11)C-PIBPET显像临床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吴明德;齐莉容;;102例阿尔茨海默病人的血脂水平分析[A];第四届全国血脂分析与临床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脂蛋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胜 编译;[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王延江;[N];健康报;2011年
3 李勇;[N];中国医药报;2011年
4 记者 钱铮;[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N];医药经济报;2005年
6 余志平;[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李文;[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王迪;[N];医药经济报;2007年
9 编译 伊遥;[N];中国医药报;2011年
10 闻新;[N];医药经济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长安;铝致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的效应及补肾填精方的防治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2 黄艳红;植物雌激素对绝经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3 顾建钦;老年期痴呆的中西医结合施治及康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宋阳;核磁共振追踪外源性的标记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细胞治疗中的应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5 尹刚;PI3K/AKT信号通路在AD发病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杜红坚;阿尔茨海默病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神经电生理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7 佡剑非;Aβ-AD动物模型建立及NGF治疗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8 张葳;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保护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周志昆;中药复方养寿丹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海马区神经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李旻;NGF对表达突变型APP的PC12细胞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倢;六味地黄丸对快速老化小鼠学习记忆和细胞因子影响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何国军;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颅脑核磁共振定量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3 赵琳;维生素E和川芎嗪防治化学药物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4 庄莹;人参皂苷Rg2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大脑保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肖飞;广东海风藤提取物HS_2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的药效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李进;功能磁共振成像对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及中药防治的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唐翠松;轻度认知障碍局部脑代谢的~1H-MRS分析[D];苏州大学;2008年
8 胡薇;小鼠慢性酒精中毒脑神经细胞APP和Aβ蛋白的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9 谭现伟;Aβ_(1-42)寡聚体制备方法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张晓裕;阿尔茨海默病造模条件的优化及去痴灵对该模型的作用[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IGF-I的rs35767和rs97293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8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4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