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mGluRs在产前应激对子代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2 14:49
  研究目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并以明显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这其中又以抑郁障碍发病率最高,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但大多数在人类幼年或青春期发生,折磨着全球数百万人,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自杀率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大量的动物学实验及人类的流行病学研究均表明,产前应激与子代后天出现的异常行为或某些疾病状态密切相关,在精神与智力方面的影响尤为显著,但具体的机制还不甚清楚。以往的研究表明,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在许多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参与了神经细胞的损伤,谷氨酸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可能在抑郁障碍中起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了产前束缚应激大鼠的子代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产前束缚应激对子代大鼠各脑区神经元细胞的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产前应激对子代大鼠抑郁样行为影响的分子机制,为妊娠妇女的围产期保健、促进儿童早期脑发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大鼠束缚产前应激模型:18只孕鼠随机分为晚期应激组(n=6)、中期应激组(n=6)、对照组(n=6)。晚期应激组孕鼠第14-20天给予束缚应激,每天3次,每次4...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mGluRs在产前应激对子代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研究


海马结构示意图

结构图,纹状体,结构图,新纹状体


纹状体(Striatum,sTR)是基底神经节的重要组成部分[38],包括豆状核和尾状核,是脑部最大的传入神经核团,由苍白球、尾状核、壳核共同组成[39]。尾状核和壳核通过大量条纹状细胞桥连接,故得名纹状体(见图3)。根据发生早晚STR可分为新、旧纹状体,新纹状体指豆状核的壳(壳核)和尾状核,旧纹状体指苍白球。新纹状体起源于端脑,在发生学上比较年轻。新纹状体含有大量的小细胞和较少的大细胞。小细胞接受来自大脑皮层以及丘脑的神经,因此,新纹状体直接受大脑皮层的影响,还间接地受到小脑(通过丘脑传来的)以及其它锥体外系影响。大细胞发出的传出纤维到达苍白球和黑质140】。目前已知,新纹状体与维持机体的固定姿势、调节运动有关。临床资料显示,尾状核头部的萎缩、变性,可出现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壳核的病变则与临床所见的手足徐动症等不自主运动有关。旧纹状体起源于间脑

示意图,前额叶皮层,示意图


垂底核图3纹状体结构图Fig3Theschematicdiagramofthestriatumformation前应激与前额叶皮层叶皮层的结构皮层(Prefomtalcortex,PFC)是位于大脑前部的皮质结构,是一,在人类尤其发达。人类的前额叶约占大脑皮质总面积的三趋成熟。灵长类动物的前额叶分为3个子区:背侧前额叶、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慢性应激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及海马和前脑皮层突触体膜流动性的影响[J]. 李亚,孔宏,宋倩,蔡景霞.  心理学报. 2010(02)
[2]母爱剥夺对成年大鼠情绪及多巴胺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J]. 朱熊兆,彭素芳,马秀玲,李婷.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1)
[3]母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后对子代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J]. 黄月君,史雪川,杨汉华,陈钿.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01)
[4]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与神经发生的关系[J]. 张军峰,刘勇.  医学综述. 2009(22)
[5]母孕期慢性应激与NMDA诱导的幼鼠痉挛模型的关系[J]. 赵建波,邹丽萍,尚宁秀,王娟,郎之琦.  临床儿科杂志. 2009(11)
[6]产前应激对子代大鼠海马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 杨琨,贾宁,宋茜,唐国奎,朱忠良.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17)
[7]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和相关神经疾病[J]. 龙锐,杜俊蓉.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9(08)
[8]应用改变的Golgi-Cox染色方法检测纹状体内神经元的结构与形态(英文)[J]. 张磊,王斌,张琳,王敬彩,张敏,崔梦卿,张璐.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09(03)
[9]产前束缚应激对大鼠子代的影响[J]. 毛凤霞,姚梅玲.  中国妇幼保健. 2008(26)
[10]慢性强迫游泳后大鼠焦虑抑郁行为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动态变化[J]. 刘渝,王文,罗晓星,郑红,王化宁,晋翔,谭庆荣.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8 (07)



本文编号:2895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895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5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