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B1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及抗抑郁药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8 19:51
目的:1、通过研究ABCB1基因多态性的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045642、rs2032583、rs2032582、rs2235040、rs1128503、 rs2235015与抑郁症及临床特征的关系,以探讨ABCB1基因多态性在抑郁症发病遗传机制中的作用。2、通过研究ABCB1基因多态性的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rs1045642、rs2032583、rs2032582、 rs2235040、rs1128503、rs2235015与抗抑郁药疗效的关系,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生物学预测指标。 方法:1、采用病例匹配对照研究,患者组为292例符合美国《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DSM-IV)的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对照组为208例年龄性别均匹配的健康人,用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法(LDR)分析ABCB1基因6个多态性位点与抑郁症的关系。2、对符合入组条件的抑郁症患者给予单一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包括SSRIs: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舍曲林;SNRIs:度洛西汀、文拉法辛。以HAMD评分作为评价疗效的主要指标,治疗6周末将患者分为有效组(HAMD减分率≥50%)和无效组(HAMD减分率...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ABCB1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的关系
1.2 ABCB1基因多态性与抗抑郁药物疗效的关系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组
2.1.2 正常对照组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ABCB1基因多态性位点的选择
2.2.3 一般资料的收集及评定工具
2.2.4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2.2.5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6 SNP检测
2.2.7 引物和探针
2.2.8 研究流程
2.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1.1 对照组和病例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3.1.2 有效组和无效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对照组和病例组ABCB1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哈代-温伯格(H-W)平衡分析
3.3 ABCB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抑郁症的关联分析
3.3.1 ABCB1基因多态性位点在病例组及对照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3.3.2 ABCB1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相关症状群的关联分析
3.3.3 ABCB1基因多态性位点单倍体分析
3.4 ABCB1基因多态性与抗抑郁药物疗效的关联分析
3.4.1 ABCB1基因多态性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3.4.2 ABCB1基因多态性位点在有效组及无效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3.4.3 ABCB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SSRIs疗效的关联分析
3.4.4 ABCB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SNRIs疗效的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ABCB1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的关系
4.2 ABCB1基因多态性与抗抑郁药疗效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73172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ABCB1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的关系
1.2 ABCB1基因多态性与抗抑郁药物疗效的关系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组
2.1.2 正常对照组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ABCB1基因多态性位点的选择
2.2.3 一般资料的收集及评定工具
2.2.4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2.2.5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6 SNP检测
2.2.7 引物和探针
2.2.8 研究流程
2.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1.1 对照组和病例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3.1.2 有效组和无效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对照组和病例组ABCB1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哈代-温伯格(H-W)平衡分析
3.3 ABCB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抑郁症的关联分析
3.3.1 ABCB1基因多态性位点在病例组及对照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3.3.2 ABCB1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相关症状群的关联分析
3.3.3 ABCB1基因多态性位点单倍体分析
3.4 ABCB1基因多态性与抗抑郁药物疗效的关联分析
3.4.1 ABCB1基因多态性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3.4.2 ABCB1基因多态性位点在有效组及无效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3.4.3 ABCB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SSRIs疗效的关联分析
3.4.4 ABCB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SNRIs疗效的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ABCB1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的关系
4.2 ABCB1基因多态性与抗抑郁药疗效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73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3773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