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总黄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01:05
本文关键词:甘草总黄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采用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模型,结合药效学实验、血液生化实验、组织形态学实验等明确甘草中的活性提取部位甘草总黄酮(licorice flavonoids,LF)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干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等实验方法,研究甘草总黄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干预作用与AMPK信号分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雄性SD大鼠120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20只,给予普通维持饲料,其中蛋白质热卡占20%,碳水化合物热卡占70%,脂肪热卡占10%;高脂饮食组100只,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其中蛋白质热卡占20%,碳水化合物热卡占35%,脂肪热卡占45%。正常对照组和高脂饮食组分别以各自饲料喂养13周。高脂饮食组在第13周末时,按体重排序。将体重排位在后30位的大鼠归为高脂饲料不敏感大鼠进行剔除,将剩余70只视为对高脂饲料敏感大鼠、重新进行随机分组。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模型对照组、甘草黄酮实验组(50、150、400mg·kg-1)、阳性药物对照组(二甲双胍300mg·kg-1、非诺贝特40mg·kg-1)。第14周开始药物干预,药物干预时间6周,干预同时,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6组均继续喂养高脂饲料。造模期间及药物干预期间,每天监测各组实验大鼠体重和摄食量情况。待药物干预结束后,行乌拉坦(1.4g/kg,i.p)麻醉大鼠,经股动脉取血处死,离心所得血清测定血脂四项、肝功能和血清抗氧化等指标。取血后的大鼠,迅速取出肾脏及睾丸周围的脂肪组织并称重,计算脂肪系数。取肝脏组织并称重后,先切取肝大叶中的一小部分置于包埋盒中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用以后期做石蜡包埋及切片,用来做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实验。剩余肝脏部分置于锡箔纸中于液氮中保存,后转入超低温冰箱保存,用以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实验。结果1.造模期间及药物干预期间各组大鼠摄食量情况:高脂饮食建立NAFLD大鼠模型期间,正常组与高脂组的摄食量基本一致,两组之间摄食量差异并不明显,正常组与高脂组大鼠摄食量基本维持在28g/d;药物干预期间,各组实验大鼠在药物干预初期,由于灌胃刺激,摄食量均普遍下降,在药物干预第四周,摄食量升高,直至第六周,摄食量呈平稳增长,各实验组基本维持在25g/d。在实验期间各组大鼠摄食量没有明显差异,表明造成各组大鼠体重差异的结果是由于饲料成分的不同。2.甘草总黄酮对各组实验大鼠体重增长率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重增长率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实验组体重增长率低于模型组(p0.05,p0.01),表明甘草总黄酮可以抑制高脂饮食引起的大鼠体重的增加。3.甘草总黄酮对各组实验大鼠脂肪系数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脂肪系数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实验组脂肪系数低于模型组(p0.01),表明甘草总黄酮对大鼠肥胖度有一定抑制作用。4.甘草总黄酮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1)甘油三酯(TG):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甘油三酯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实验组血清甘油三酯降低(p0.05,p0.01)。(2)总胆固醇(TC):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总胆固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实验组血清总胆固醇降低(p0.05,p0.01)。(3)低密度脂蛋白(LDL):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实验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降低(p0.05,p0.01)。(4)高密度脂蛋白(HDL):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实验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升高(p0.05,p0.01)。(5)谷丙转氨酶(ALT):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谷丙转氨酶值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甘草黄酮50 mg·kg-1剂量组外,其余药物实验组ALT值均降低(p0.05,p0.01)。(6)谷草转氨酶(AST):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谷草转氨酶值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实验组谷草转氨酶值均降低(p0.05,p0.01)。(7)丙二醛(MDA):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MDA值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实验组血清MDA值均降低(p0.05,p0.01)。(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各实验组大鼠血清SO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9)游离脂肪酸(FFA):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FFA值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实验组血清FFA值均降低(p0.05,p0.01)。5.组织形态学结果(1)HE染色结果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脂滴呈大小不等的规整的圆形空泡。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内可以看到多灶性、大小不等的规整的圆形空泡即脂肪空泡在整个肝组织内弥漫散在;与模型组比较,甘草黄酮低剂量组脂肪空泡较少呈多灶性、弥漫分布在肝组织胞浆区域;甘草黄酮中剂量和高剂量组脂肪空泡显著减少,只有在极个别细胞内可以看到散在的圆形空泡。阳性药物二甲双胍和非诺贝特组大鼠肝脏组织中,可看到散在的圆形空泡存在于肝细胞的胞浆中。结果提示,甘草总黄酮对高脂饮食引起的轻度脂肪肝有一定干预作用。(2)油红O染色结果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脂滴会被染成红色。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脂滴多且广泛分布在肝脏组织胞浆中;与模型组比较,甘草黄酮低剂量组脂滴减少并不明显,但甘草黄酮中剂量和高剂量组脂滴明显减少;二甲双胍和非诺贝特组脂滴较模型组也显著减少。结果提示,甘草总黄酮对高脂饮食引起的轻度脂肪肝有一定干预作用。6.免疫组织化学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胞浆中AMPK分子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弱,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实验组在肝脏胞浆中AMPK分子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强,平均光密度值升高(p0.05,p0.01)。(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胞浆区域p-AMPKα分子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弱,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实验组在大鼠肝脏胞浆中p-AMPKα分子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增强,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升高(p0.01)。7.Western blot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中AMPKα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甘草黄酮各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大鼠肝脏中AMPK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中p-AMPKα蛋白表达较正常组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甘草黄酮低剂量组和非诺贝特组大鼠肝脏中p-AMPKα蛋白的表达升高不明显,而甘草黄酮中剂量与高剂量组p-AMPKα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1.甘草总黄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干预作用。2.甘草总黄酮可能通过激活AMPK信号分子从而达到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关键词】:甘草 黄酮 高脂饮食 非酒精性脂肪肝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85.5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2
- 前言12-14
- 材料和方法14-33
- 结果33-47
- 讨论47-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5
- 文献综述55-62
- 参考文献59-62
- 致谢62-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3-64
- 个人简历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金英;杨卫东;李红兵;王英华;李巍;彭晓东;;栽培甘草中甘草黄酮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调节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2年01期
本文关键词:甘草总黄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5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33593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