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腰椎PVP/PKP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的局部解剖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8 15:38
  目的观测与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有关的应用解剖学参数,为腰椎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66例中老年患者的脊椎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使用CT后处理工作站观测L1、L2、L3、L4、L5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包括矢状面角、皮肤进针点到椎弓根体表投影上缘及外缘的距离(分别为距离AD、距离BC)、水平面角、麻醉针在横突前方的穿刺深度、腰椎前凸角度。结果 L1矢状面角男女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其余各参数男女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L2、L3、L4、L5的矢状面角、距离AD、水平面角、距离BC、麻醉针在横突前方的穿刺深度比较,各椎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腰椎前凸角为50°及以上患者的L4、L5<... 

【文章来源】: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29(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腰椎PVP/PKP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的局部解剖学研究


测量参数示意图

椎弓,腰椎,方法


为了便于临床运用和记忆,本研究将腰椎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的穿刺参数简化并作图(图2)。L1的皮肤进针点为椎弓根体表投影上4 mm、外8 mm,矢状面角8°、水平面角7°。L2的皮肤进针点为椎弓根体表投影上6 mm、外10 mm,矢状面角10°、水平面角9°。L3的皮肤进针点为椎弓根体表投影上9 mm、外13 mm,矢状面角12°、水平面角12°。L4的皮肤进针点为椎弓根体表投影上12 mm、外18 mm,矢状面角15°、水平面角18°。L5的皮肤进针点为椎弓根体表投影上21 mm、外25 mm,矢状面角23°、水平面角24°。3讨论PVP/PKP的麻醉方式主要为局部麻醉、静脉麻醉和全身麻醉。老年患者对全身麻醉的耐受能力差,且气管插管容易发生呼吸道并发症,术中易出现不能及时发现的神经症状。静脉麻醉无需气管插管,但患者在俯卧位下容易出现呼吸抑制。局部麻醉对气道无创,对患者心肺功能影响较小,患者意识清楚,如有穿刺所致的神经并发症可以及时发现[12]。因此,局部麻醉是公认的PVP/PKP最常用、最安全的麻醉方式[13-14]。常规局部麻醉时麻醉药注入皮肤至椎板表面的软组织,主要向椎板表面的椎旁肌弥散,由于椎板、横突的阻挡,更深层次的椎弓根外侧骨膜及软组织并没有麻醉。由于椎弓根外侧及椎体后外侧的骨膜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对疼痛的刺激非常敏感,当通过椎弓根外侧入路穿刺时,穿刺针刺激椎弓根外侧的骨膜和软组织会导致患者剧痛。因此,可以通过调整麻醉针的位置和方向、绕开横突的遮挡,紧贴上关节突外侧和椎弓根外侧壁刺入,靶向麻醉椎弓根外侧区域,尽量减轻患者术中的疼痛[15]。Sesay等[16]指出在PVP中,穿刺针穿刺时的疼痛较局部皮肤麻醉及椎体内注射骨水泥时更甚,局部麻醉有效的标准是术中患者对疼痛的语言描述评分小于2分(0分为无痛,1分为轻微疼痛,2分为中度疼痛,3分为严重疼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数字化设计/显示技术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应用研究[J]. 张明,凌辰,李旭祥,王黎明,姚庆强,周全.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02)
[2]个体化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J]. 叶入裴,廖烨晖.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14)
[3]骨填充网袋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J]. 曹臣,陈书连,高延征,张广泉,丁帅,张锴,邢帅,王耀斌.  中华创伤杂志. 2019 (01)
[4]椎弓根外穿刺法在骨填充网袋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J]. 常峥,周明,张宏波,刘志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8(12)
[5]透视下精准局部麻醉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PKP术中的应用[J]. 张刚,王峙锦,陈恒毅,袁嘉蔚,王宏.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05)
[6]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用于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J]. 刘列华,王建刚,王晓嘉,吕应文,任周奎,于金华,刘旭,周强.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7(03)
[7]腰椎前凸的相关研究进展[J]. 王峰,孟宪中,杜伟,申勇,丁文元,张英泽.  中华骨科杂志. 2014 (09)
[8]腰椎手术脊神经及马尾损伤原因分析及防治[J]. 程昌志,何少康,林舟丹.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34)
[9]国人成年男性胸腰椎椎弓根径线和偏角与脊椎节段序数的相关性研究[J]. 杜良杰,李建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9(07)



本文编号:3576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3576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5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