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不同方法对急性创伤性应激反应调控效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6-28 22:14

  本文关键词:不同方法对急性创伤性应激反应调控效果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观察并对比吸入麻醉、椎管内麻醉、吸入麻醉复合体针、吸入麻醉复合耳针、椎管内麻醉复合体针、椎管内麻醉复合耳针对急性应激模型大鼠体内应激激素水平和下丘脑/脊髓中c-fos蛋白分泌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并为临床调控急性应激找寻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1成年雄性SD大鼠(重280-320g)50只,随机分五组(n=10),对照组(Ⅰ组,不做处理)、模型组(Ⅱ组,断尾)、七氟烷吸入组(Ⅲ组,断尾+七氟烷吸入麻醉)、七氟烷吸入加体针组(Ⅳ组,断尾+七氟烷吸入+针刺双侧“足三里”穴位电刺激)和七氟烷吸入加耳针组(Ⅴ组,断尾+七氟烷吸入+针刺双侧“耳尖”穴位电刺激)。Ⅲ、Ⅳ、Ⅴ组大鼠断尾后给予七氟烷诱导,待大鼠翻正反射消失后,Ⅲ组给予2%七氟烷持续吸入,Ⅳ、Ⅴ组分别介入不同针刺疗法,各电针治疗30min后,断头处死各组大鼠,取断颈血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血清皮质酮(CORT)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取下丘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下丘脑组织c-fos蛋白的表达水平。实验2将鞘内置管成功的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对照组(Ⅰ组,仅鞘内置管注射生理盐水50μl)、模型组(Ⅱ组,断尾+鞘内注射生理盐水50μl)、鞘内麻醉组(Ⅲ组,断尾+鞘内注射芬太尼50μl)、鞘内麻醉+体针组(Ⅳ组,断尾+鞘内注射50μl芬太尼+针刺双侧“足三里”穴位电刺激)、鞘内麻醉+耳针组(Ⅴ组,断尾+鞘内注射芬太尼50μl+针刺双侧“耳尖”穴位电刺激),断头后取血用ELISA法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激素(CORT)水平,取脊髓L4-6段,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记法测脊髓c-fos蛋白表达,用IPP6.0凝胶成像系统进行分析。结果:⑴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ACTH值和血清CORT值均明显升高(P0.05),下丘脑组织及脊髓L4-6节段c-fos蛋白表达也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⑵实验一中:与模型组相比,七氟烷麻醉、七氟烷吸入复合体针和七氟烷吸入复合耳针治疗后,血清ACTH和CORT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下丘脑c-fos蛋白的表达也有不同程度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Ⅳ、Ⅴ组下丘脑表达的c-fos均低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Ⅴ组相比,Ⅴ组表达低于Ⅳ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⑶实验二结果比较:与模型组比较,鞘内麻醉组、鞘内麻醉复合体针组和鞘内麻醉复合耳针组均能使大鼠外周血ACTH和CORT水平下降,有显著差异(P0.05),鞘内麻醉复合耳针组低于鞘内麻醉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鞘内麻醉复合体针组和鞘内麻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鞘内麻醉复合体针组与模型组相比,脊髓c-fos蛋白表达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鞘内麻醉组和鞘内麻醉复合耳针组的c-fos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鞘内麻醉组和鞘内麻醉复合耳针组之间,鞘内麻醉复合耳针组c-fos表达低于鞘内麻醉组(P0.05)。结论:⑴对大鼠采取急性断尾创伤,会导致大鼠体内血清ACTH、CORT水平明显升高,下丘脑及脊髓c-fos蛋白表达增多,低位尾干切断制成的急性应激模型有效。⑵七氟烷麻醉复合电针“耳穴”能减轻急性创伤大鼠的应激反应,而七氟烷麻醉复合体针和耳针治疗均比单纯七氟烷全麻对应激的调控效果好;七氟烷麻醉复合耳针的应激调控效果优于七氟烷麻醉复合体针。调控作用可能与下丘脑调节c-fos蛋白分泌影响HPA轴有关。⑶鞘内麻醉复合体针和耳针的治疗均对降低大鼠的应激反应有效;鞘内麻醉下,非神经阻滞区域的耳针作用明显,其机制可能与阻断伤害性神经传导减少脊髓释放c-fos蛋白有关。
【关键词】:应激反应 吸入麻醉 椎管内麻醉 体针 耳针
【学位授予单位】:桂林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14.2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0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10-11
  • 前言11-14
  • 实验一 电针复合七氟烷麻醉对断尾大鼠急性应激反应调控的影响14-24
  • 1 材料与方法14-20
  • 2 结果20-24
  • 实验二 椎管内麻醉复合电针对断尾大鼠急性应激反应调控效果的影响24-29
  • 1 材料与方法24-26
  • 2 结果26-29
  • 讨论29-35
  • 1 急性应激模型的建立和检测指标的选择29-30
  • 2 急性应激反应有效的调控方法30-32
  • 3 吸入麻醉复合电针对急性应激的调控作用32-33
  • 4 椎管内麻醉复合电针对急性应激的调控作用33
  • 5 急性应激调控与c-fos蛋白相关可能的机制33-35
  • 结论35
  • 参考文献35-42
  • 综述42-53
  • 参考文献48-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3-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淑萍,赵丽英,姜凤荣;健康教育对病人术前应激反应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胡晓敏 ,党荣理 ,王天祥;战场应激反应的预防与干预[J];人民军医;2005年08期

3 王锡民;靳小石;矫政洧;程树杰;;术后镇痛与应激反应[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年01期

4 张玉勤;;应激反应细胞的发现[J];国外医学情报;1982年08期

5 杉田峰康 ,吕恕;现代社会与应激反应[J];日本医学介绍;1989年01期

6 邬堂春;第二届应激反应的分子生物学国际会议(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Stress Response)纪要[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9年06期

7 韩晓慧;;人的应激反应与健康[J];东方养生;1994年02期

8 康铁江;;人的“应激反应”[J];大家健康;1997年07期

9 沈戈,干建新;重症患者应激反应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4期

10 朱勤,涂之远,王雷懿;腹腔镜、小切口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手术期应激反应比较[J];中国医师杂志;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培厚;;浅谈应激反应及其心理调控在烧伤临床中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蔺习凤;;住院患者手术前应激反应的观察和分析[A];创建患者安全文化——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11年

3 陈伟强;;营养与应激反应[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苏帆;姜建国;;从中医“气血理论”看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发生发展[A];山东省第十六次麻醉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王翌;谢正;;艾滋病人应激反应的心理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汤容美;林文娟;;早期环境与应激反应[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7 潘云;;不同麻醉方法对子宫癌扩大根治术病人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A];2009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罗愚;;应激反应病理与温病脉治类比琐谈[A];全国温病论坛暨温病临床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9 钱令嘉;;应激反应及其细胞分子基础[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苏帆;;从气血理论研究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与相关并发症防治[A];山东省第十六次麻醉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水;减少鱼类应激反应措施[N];中国渔业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刘芬;跳槽引发应激反应综合症[N];北京科技报;2004年

3 河北远征药业有限公司 南霞 辛集畜牧局 相艳丽;应激反应与动物生长发育[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4 邓润泽 邓春秀;新的世纪病:职业性应激反应[N];工人日报;2000年

5 荆忠平;关注畜禽应激反应[N];农民日报;2000年

6 天宁;白领人士 谨防应激反应综合症[N];国际商报;2003年

7 广东省连州市北湖医院 陈金伟 副主任医师;如何面对应激反应[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8 记者瞿剑;近1/5的人对非典过度恐慌[N];科技日报;2003年

9 李晓东;如何消除家禽应激反应[N];西藏日报;2004年

10 中国农业科学院 顾宪红博士;猪的应激反应与环境营养[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施芸岑;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和恢复质量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4年

2 刘岩;应激反应模型及其在应对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华溶;OLA1作为整合应激反应调控因子对肿瘤生长转移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4年

4 苏帆;从气血理论探讨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及相关并发症防治[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申海鹰;Hsp90功能域多态性的鉴定及其对小鼠应激反应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6 陈新春;全身麻醉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患者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及心肌酶谱的变化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7 黄倩;大鼠抑郁模型中性激素对应激反应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帆;婴幼儿心内直视术后不同镇静方式对应激及心肌损伤变化趋势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刘莉;不同方法对急性创伤性应激反应调控效果的影响[D];桂林医学院;2015年

3 蒋宗滨;不同剂量芬太尼对不停跳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应激反应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1年

4 潘中心;两种麻醉方法对结肠癌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5年

5 梁立升;两种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人应激反应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7年

6 戚甫建;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对术后康复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7 王玉;大学生非理性信念对其震后应激反应的预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8 武慧;应激反应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亚林;两种术后镇痛方法对肺癌患者应激反应和细胞免疫的影响[D];昆明医学院;2007年

10 吴畏;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人腹部手术肺功能和应激反应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方法对急性创伤性应激反应调控效果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54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4954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7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