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铅暴露致大鼠ADHD发生的神经环路机制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9 11:03

  本文关键词:铅暴露致大鼠ADHD发生的神经环路机制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虽经数十年的研究,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课题组前期工作表明,环境铅是引起儿童ADHD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此外,中脑多巴胺系统调节多种行为过程,多数研究从分子遗传水平表明ADHD的发生与多巴胺的失调有关。神经回路是神经系统执行功能的基本单位,然而对于ADHD发生的神经系统回路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研究大鼠铅暴露致ADHD发生的神经回路连接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1.以SHR大鼠为模型对照鼠,SD大鼠铅暴露造模,SD母鼠进行5mg/L的醋酸铅暴露,子鼠经宫内及母乳间接铅暴露至出生后21天断奶,然后继续暴露至5周龄时,进行行为学实验,包括旷场实验、Y迷宫实验和水迷宫实验并检测大鼠血液及海马的铅含量。以验证造模的可行性。2.随后大鼠麻醉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包括结构像和功能像扫描,期间实时观察大鼠呼吸频率、心率、体温等生理指标。观察大鼠脑解剖结构的信号强度,感兴趣区域(ROI)法分析脑功能激活度和脑功能连接相关性。3.铅暴露造模后,大鼠在P2实验室进行AAV和RV立体定位病毒注射,心脏灌流,冰冻切片,组织免疫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观察神经元;定量分析脑区神经投射及功能连通率,评价铅暴露致ADHD发生的神经回路连接变化及可能机制。结果:1.5mg/L铅暴露后,发现大鼠血液和海马组织的铅含量显著增加(P0.001)并表现出明显的多动、空间记忆亏损、注意缺陷。表明5mg/L铅暴露是导致大鼠多动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2.基于以上研究,为了探知铅致多动的神经系统机制,我们研究了大鼠的脑结构与脑功能,发现铅暴露大鼠的脑解剖结构的信号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脑激活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前额叶、前扣带回、隔核、纹状体、腹侧被盖区等多巴胺系统脑区与海马间的功能连接明显降低。表明铅暴露损害大鼠多巴胺系统的功能连接。3.上述研究表明,铅暴露损害大鼠的脑功能,我们进一步研究了铅暴露对大鼠脑结构的影响。我们采用直接可视的病毒示踪方法对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进行了研究,发现铅暴露后从隔核、前扣带回、初级以及次级运动皮层、纹状体、腹侧被盖区到海马间的神经元投射数目明显降低,隔核、腹侧被盖区与海马间的神经投射连通率明显降低。表明铅暴露损害了多巴胺系统的神经投射连接。结论:1.铅暴露是导致大鼠多动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2.铅致大鼠多动发生的可能原因是多巴胺系统的功能连接受到损伤。3.铅致大鼠多动发生的可能机制是由于多巴胺系统的神经功能连接紊乱所致。为我们寻求治疗ADHD的方法提供了线索。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多巴胺系统 铅暴露 神经回路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94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10
  • Abstract10-17
  • 第一章 绪论17-28
  • 1.1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进展17-19
  • 1.1.1 ADHD的临床表现17-18
  • 1.1.2 ADHD发病原因的研究进展18
  • 1.1.3 ADHD的诊断18-19
  • 1.1.4 ADHD的治疗19
  • 1.1.5 ADHD的动物模型19
  • 1.2 ADHD与环境19-21
  • 1.2.1 铅对多巴胺系统的作用21
  • 1.3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21-23
  • 1.3.1 核磁共振发展简史21
  • 1.3.2 核磁共振原理21-22
  • 1.3.3 BLOD-fMRI的研究22
  • 1.3.4 静息态下BLOD信号22
  • 1.3.5 ADHD的fMRI研究现状22-23
  • 1.4 神经回路23-26
  • 1.4.1 多巴胺系统的神经回路研究23-24
  • 1.4.1.1 ADHD与多巴胺系统23-24
  • 1.4.1.2 多巴胺系统的神经回路研究24
  • 1.4.2 ADHD的神经回路研究24-26
  • 1.5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26-28
  • 1.5.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26-27
  •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27-28
  • 第二章 铅暴露致大鼠ADHD发生的行为学研究28-41
  • 2.1 材料与方法28-31
  • 2.1.1 主要仪器28
  • 2.1.2 主要试剂和药品28
  • 2.1.3 实验动物28
  • 2.1.4 行为学实验28-30
  • 2.1.4.1 旷场实验28-29
  • 2.1.4.2 Y迷宫实验29
  • 2.1.4.3 Morris水迷宫29-30
  • 2.1.5 取材30
  • 2.1.6 铅含量测定30
  • 2.1.6.1 血液铅含量的测定30
  • 2.1.6.2 海马组织的铅含量测定30
  • 2.1.7 统计学分析30-31
  • 2.2 实验结果31-38
  • 2.2.1 大鼠静脉血液的铅含量31
  • 2.2.2 海马组织的铅含量31-32
  • 2.2.3 ADHD动物模型的行为学检测32-38
  • 2.2.3.1 旷场实验中自发性活动水平检测32-35
  • 2.2.3.2 Y迷宫实验中空间识别记忆与注意力检测35-36
  • 2.2.3.3 水迷宫实验中空间记忆能力检测36-38
  • 2.3 讨论38-41
  • 第三章 铅致大鼠ADHD发生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41-50
  • 3.1 材料与方法41-44
  • 3.1.1 主要仪器41
  • 3.1.2 主要试剂和药品41
  • 3.1.3 实验动物41
  • 3.1.4 旷场筛选41-42
  • 3.1.5 动物准备与麻醉42-43
  • 3.1.6 MRI数据采集43
  • 3.1.6.1 结构像扫描43
  • 3.1.6.2 功能像扫描43
  • 3.1.7 MRI图像数据分析43-44
  • 3.1.7.1 图像数据预处理43
  • 3.1.7.2 脑功能连接的种子相关性分析43-44
  • 3.2 实验结果44-48
  • 3.2.1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大鼠生理状态监测44
  • 3.2.2 铅致大鼠ADHD发生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解剖结构扫描分析44-45
  • 3.2.3 铅致大鼠ADHD发生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功能连接相关性分析45-48
  • 3.3 讨论48-50
  • 第四章 铅致大鼠ADHD发生的神经环路研究50-62
  • 4.1 材料与方法50-54
  • 4.1.1 主要仪器耗材50
  • 4.1.2 主要试剂50
  • 4.1.3 实验动物50-51
  • 4.1.4 旷场筛选51
  • 4.1.5 立体定位的病毒注射实验51
  • 4.1.6 动物手术与核团定位51-52
  • 4.1.7 动物心脏灌流52-53
  • 4.1.7.1 配置4%多聚甲醛固定液52
  • 4.1.7.2 动物心脏灌流52-53
  • 4.1.8 组织切片53
  • 4.1.8.1 载玻片包被53
  • 4.1.8.2 冰冻切片53
  • 4.1.9 组织学和免疫染色53
  • 4.1.10 爬片53
  • 4.1.11 成像和数据分析53-54
  • 4.2 实验结果54-59
  • 4.2.1 海马DG区注入单突触逆向示踪的修饰后的狂犬病毒54-55
  • 4.2.2 定性解析铅致大鼠ADHD发生的多巴胺系统脑区的神经投射55-56
  • 4.2.3 定量分析铅致大鼠ADHD发生的多巴胺系统脑区的神经元密度56-57
  • 4.2.4 定量分析铅致大鼠ADHD发生的多巴胺系统脑区的神经投射连通性57-58
  • 4.2.5 解析ADHD发生的多巴胺系统神经回路投射58-59
  • 4.3 讨论59-62
  • 参考文献62-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成,马继红;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治疗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03年18期

2 黄晓玲,李慧娟,王桂英;影响脑电生物反馈治疗ADHD疗效的外部因素的初步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3年08期

3 费敏华,林海中,朱春萍,潘华霏,丁海燕;发现“新大陆” 认识“新世界”——有关成人ADHD的新发现、新认识[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4 黄广文,苏林雁,任颖,朱焱;伴与不伴对立违抗性障碍的ADHD儿童行为特征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4期

5 李久伟;田慧玲;杨翠娜;;脑电生物反馈治疗ADHD临床分析[J];工企医刊;2004年05期

6 林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举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诊断与治疗培训班”和“ADHD与前庭功能国际讲习班”[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7 周志远;;多动的儿童与ADHD[J];生命世界;2005年12期

8 姚燕滨;;ADHD的病因与病程和预后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07年03期

9 张微;刘翔平;顾群;廖冉;冉俐雯;;六城市ADHD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10 石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雪屏;李雪荣;苏林雁;杜亚松;;ADHD的遗传方式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程嘉;王玉凤;张浩波;;ADHD儿童平衡仪治疗前后行为问题改善的初步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林海中;费敏华;;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ADHD[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袁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探讨[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时昕;张微;;成人ADHD研究现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朱晓华;;ADHD儿童气质特点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陈倩;张丽锦;;ADHD儿童前瞻记忆的动态评估[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8 张微;;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视觉选择性注意表征搜索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立文;;与儿童ADHD有关问题讨论纲要[A];第三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张风华;金星明;张劲松;;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表型研究[A];第七届全国(内地、港、澳)“儿童发育与行为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建国;成人患者拉动ADHD市场扩张[N];医药经济报;2007年

2 丁香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主任 杜亚松;不是每个ADHD都能长成“鱼”[N];医药经济报;2008年

3 张旭;礼来公司公布最新ADHD全球调研结果[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记者 徐述湘;专家呼吁重视儿童ADHD[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王迪;ADHD用药等待审判[N];医药经济报;2006年

6 本报特约撰稿人 渔阳;ADHD用药命运多变[N];医药经济报;2006年

7 李晓东;ADHD药物的标签被要求修改[N];医药经济报;2006年

8 石瑛;ADHD药物心血管及神经系统副作用堪忧[N];医药经济报;2007年

9 亦舟;ADHD治疗告别红处方[N];医药经济报;2008年

10 编译 齐妙;抗精神病药物能否治疗ADHD患儿[N];医药经济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梦瑶;ADHD症状及功能损害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与信效度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石统昆;ADHD儿童脑电特征及脑电生物反馈疗效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医科大学;2012年

3 汪惠丽;儿童血铅水平与ADHD关系及药物防治铅中毒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熊忠贵;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综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高雪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遗传方式以及与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基因和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的关联分析[D];中南大学;2003年

6 胡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脑影像学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7 黄雪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因素、临床表现特征、尼古丁烟碱受体α4亚单位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唐彦;中药复方治疗儿童多动症(ADHD)的系统评价、证治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管冰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心理虐待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田慧;滋肾调肝法治疗ADHD共患TD及其中枢单胺类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芳;不同动机水平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延迟满足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成玲;情绪因素对ADHD儿童任务切换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管方超;高中生ADHD的注意、抑制功能与其网络中视觉认知加工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汪国琴;不同的激活水平对ADHD儿童反应执行能力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5 杨良政;神经电生理检测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诊断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6 王舒雅;兰州市区学龄期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7 薛金凤;基于双通道理论模型ADHD类别与网络成瘾关系的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黄丽;ADHD共病ODD儿童认知行为特点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9 李晓萌;轻度孤独症样症状在ADHD患儿中发生的探讨[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10 卢凌凌;反向眼跳的重测信度及反向眼跳与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倾向的关系[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铅暴露致大鼠ADHD发生的神经环路机制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7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497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a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