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靶向肝细胞癌GPC3受体的新型分子探针的研制及荧光和PET显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21:09

  本文关键词:靶向肝细胞癌GPC3受体的新型分子探针的研制及荧光和PET显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肝细胞癌 GPC3受体 L5 分子影像 荧光显像 PET/CT显像


【摘要】:研究背景: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灶并积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常规的影像诊断技术B超、CT和MRI,在显示肝细胞癌的形态改变及血流供应情况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是在鉴别诊断、全身分期和早期疗效评价中存在不足。新型影像诊断技术18F-FDG PET/CT显像虽然在肝细胞癌诊断和分期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但是它对高分化肝细胞癌诊断灵敏度低,很难很好地满足临床。研究发现,作为硫酸类肝素蛋白聚糖家族一员的磷酸酯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是特异靶向肝细胞癌的分子。GPC3在成人正常组织中不表达,在80%以上的人肝细胞癌中GPC3高表达。L5(序列为RLNVGGTYFLTTRQ)是最新发现的GPC3受体特异性、高亲和性靶向多肽。采用荧光和正电子核素18氟(18F)标记L5有望成为肝细胞癌特异性靶向分子探针。研究目的:一、合成GPC3受体靶向多肽L5并验证该多肽与肝细胞癌细胞的结合能力,为进一步探针制备和肝细胞癌靶向性显像研究奠定基础。二、用5-羧基荧光素(5-carboxyfluorescein, FAM)标记L5多肽,制备荧光探针(FAM-L5),并用荧光显像方法研究该荧光探针的靶向性,评价该探针能否发展成为肝细胞癌的靶向荧光探针。三、用正电子核素18F标记靶向多肽L5制备PET分子探针(18F-L5),通过micro-PET/CT显像,研究该探针用于肝细胞癌显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一、靶向GPC3受体多肽L5及其荧光多肽FAM-L5的合成1.GPC3靶向多肽L5的化学合成采用固相9-芴甲氧羰基(Fmoc)肽化学合成方法合成L5。以氯三苯基氯树脂为载体,采用Fmoc氨基保护策略,固相合成L5(氨基酸序列为:RLNVGGTYFLTTRQ)。第一个氨基酸与树脂的连接采用对称酸酐法,反应结束后用适量的吡啶和乙酸酐封闭树脂上剩余的活性位点。后续氨基酸以HOBt/HBTU/DIEA为缩合剂依次连接。反应结束后,以三氟乙酸为主切割剂将目的肽段从树脂上裂解下来,合成产物经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 graphy, HPLC)分离、纯化、分析,质谱分析鉴定。2.荧光标记靶向肽FAM-L5的合成将5-羧基荧光素(FAM)与多肽L5(RLNVGGTYFLTTRQ)将5-羧基荧光素(FAM)与多肽L5(RLNVGGTYFLTTRQ)的末端氨基进行反应,将FAM结合和标记到多肽L5末端氨基上而制备荧光标记多肽探针FAM-L5。反应结束后,以三氟乙酸为主切割剂将目的肽段从树脂上裂解下来,合成产物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度,质谱分析鉴定。3.NOTA修饰多肽L5由中肽公司合成。二、荧光多肽FAM-L5的体外结合试验1.免疫荧光检测肝细胞癌HepG2细胞及正常肝细胞HL-7702细胞GPC3的表达选择对数期HepG2及HL-7702细胞做为研究对象,计数、铺板后,4%多聚甲醛固定,用稀释好的抗GPC3一抗于4℃孵育过夜;洗涤后,加入Cys3标记的二抗,洗涤后,观察荧光表达。2.体外肝细胞癌细胞株HepG2同荧光多肽FAM-L5的结合及竞争抑制试验1)细胞培养:肿瘤细胞株选用GPC3表达阳性的人肝细胞癌细胞株HepG2,对照组选用GPC3表达阴性的人正常肝细胞HL-7702。上述细胞在加有10%胎牛血清、2 mM谷氨酰胺和1%青霉素-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隔天更换培养介质。细胞在含有5%二氧化碳温度为4℃的潮湿空气中在组织培养瓶内展开,当细胞铺满培养瓶后用0.05%胰蛋白酶(EDTA)和0.01 M磷酸缓冲液(pH=7.4)分离用于进一步细胞培养。2)结合试验:收集对数期生长的HepG2肝细胞癌和人正常肝细胞HL-7702并计以每孔1×105分别接种在24孔板内,37℃培养过夜。采用复孔方式,逐孔加入递增浓度(0 μM,1 μM,5 μM,10 μM,20 μM,40 μM)的FAM-L5溶液,4℃孵育1h,PBS清洗3次后,用倒置荧光显微镜(inverted florescence microscope)进行显像。白光显示细胞形态,蓝色激发光下观察细胞的荧光摄取情况,紫光激发状态下观察细胞核。3)竞争抑制试验:选择对数生长期HepG2肝细胞癌,每孔1×105置于24孔板内,采用复孔的方式,先在每孔内加入20mM未标记的L5溶液与肝细胞癌细胞在4℃环境中孵育。30min后,逐孔加入递增浓度(0 μM,1 μM,5 μM, 10 μM,20 μM,40 μM)的FAM-L5溶液,37℃环境中孵育1h, PBS清洗3次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对荧光多肽的摄取强度4)肝细胞癌HepG2细胞和正常肝细胞HL-7702细胞对于梯度浓度荧光探针FAM-L5的摄取对比定量分析①肝细胞癌HepG2细胞和正常肝细胞HL-7702培养至细胞处于对数期时,将细胞消化离心重悬后,1×105细胞传代于6孔板内,待贴壁后备用。②新鲜配制浓度分别为0μM、5 μm、10 μM、20 μM、40μM、60μM、80μM、 100μM、120μM FAM-L5的溶液。分别加入上述培养皿中,4℃孵育60min后弃去培养液,PBS溶液冲洗3次,每次5min,胰酶消化离心后,弃上清,所得细胞团内加入适量PBS,流式细胞仪分析相对细胞荧光强度。三、荧光多肽FAM-L5的体内试验1.裸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及确定1)裸鼠肿瘤模型的建立:肝细胞癌细胞株采用HepG2,选用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经胰酶消化及离心后,PBS洗涤细胞2次后,配置细胞悬液5×106/0.2ml/只,分别接种于4-6周龄的胸腺缺陷裸鼠右侧腋下。SPF环境下培养,3-4周待肿瘤逐渐增长致1cm时用于动物实验研究。对照组选用脑胶质瘤细胞系U87MG,选用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经胰酶消化及离心后,PBS洗涤细胞2次后,配置细胞悬液5×106/0.2ml/只,分别接种于4-6周龄的胸腺缺陷裸鼠右侧腋下。SPF环境下培养,3-4周待肿瘤逐渐增长致1cm时用于动物实验研究。2)组织病理学确定:为了确认所得到的肿瘤模型符合要求,将荷瘤鼠模型处死,切除肿瘤组织,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腊包埋,将石腊包埋组织置切片机的组织支承架上,做3μm厚的组织切片,置于洁净的载玻片上,37℃干燥过夜,做HE染色。然后用光学显微镜确认肿瘤组织试验组是否为肝细胞癌,对照组是否为脑胶质瘤。2.FAM-L5在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脏器内的摄取及分布研究经荷肝细胞癌HepG2细胞株和荷人胶质瘤U87MG肿瘤裸鼠的尾静脉注射FAM-L5(1mM,150μL),1小后处死动物,分离肿瘤组织及肝脏组织,先用含有DAPI (4',6-diamidino-2-phenylindole)的染色剂对细胞核进行染色,部分切片进行GPC3免疫荧光显像分析,然后在Olympus DP71荧光显微镜下(Olympus America, Center Valley, PA, USA)用蓝光观察FAM-L5在不同组织内的分布情况,绿光观察不同组织内GPC3表达情况。3.FAM-L5在荷肝细胞癌肿瘤模型体内的荧光生物学分布研究在暗室中,经鼠尾静脉注射FAM-L5(1mM,150μL) 1小时后,将荷瘤裸鼠麻醉处死,分离肿瘤及各脏器、组织后用生理盐水多次冲洗,然后将肿瘤和正常脏器置于干净的玻璃皿上,在Kodak in-Vivo Imaging System F (Kodak, American)下进行荧光显像测量肿瘤及各脏器、组织的荧光摄取量,比较肝细胞癌HepG2中瘤与正常组织和脑胶质瘤U87肿瘤组织对FAM-L5摄取差异的比较。4.荧光显像分析用荧光显像仪Kodak in-Vivo Imaging System F配置的Kodak MI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在荧光图像上沿肿瘤和各组织的边缘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测量各感兴趣区内的荧光计数,计算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肿瘤/非肿瘤比值(tumor/non-tumor,T/NT ratios)。四、PET分子探针18F-L5的合成和micro PET/CT显像研究1.PET分子探针的合成利用氨基酰化反应合成18F-NFP-L5完成靶向多肽L5的放射性标记。18F-NOTA-L5放射性化学标记:应用A118F与NOTA-L5发生螯合反应,进行’8F标记。2. Micro PET/CT显像荷肝细胞癌HepG2裸鼠经尾静脉注射18F标记GPC3受体靶向多肽3.70~5.50MBq(100~150μCi) 1小时后用水合氯醛麻醉。实验动物置于俯卧位后行micro PET/CT显像,实验动物的体温用水循环加热板使其保持稳定。按程序经低剂量CT扫描后进行micro PET/CT扫描,扫描方式为3D采集,每床位10min,图像采用3D迭代法(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进行重建。利用Inven Research Workplace(IRW2.2)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PET数据经CT衰减校正后利用滤波反投影法,重建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断层图像进行分析,并与CT图像融合,手动勾画肿瘤感兴趣区,工作站自动计算SUVave。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HepG2细胞与HL-7702细胞与荧光多肽FAM-L5结合试验的相对荧光强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荧光多肽活体显像时,实验组为荷HepG2肿瘤裸鼠与对照组为荷U87MG肿瘤裸鼠,其肿瘤/正常组织的相对荧光摄取强度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一、靶向GPC3受体多肽及其荧光多肽FAM-L5的合成1.GPC3靶向肽L5的合成固相合成的GPC3靶向肽L5呈现为白色粉末。经质谱分析鉴定,主峰分子量(m/z:Da)为1626.1,与L5理论分子量1625.86相符,证明合成正确。经HPLC纯化、分析结果显示L5的纯度为99.15%。2.FAM标记荧光多肽FAM-L5的合成FAM-L5为黄色粉末。质谱分析鉴定,FAM-L5的主峰分子量(m/z, Da)为1985.0,与FAM-L5理论分子量1984.18相符,证明标记合成。经HPLC纯化、分析结果显示,FAM-L5的纯度为98.44%。3. NOTA修饰L5的合成NOTA修饰L5为白色粉末,质谱分析鉴定,NOTA-L5的主峰分子量(m/z, Da)为1945.3,与NOTA-L5理论分子量2131.0相符,证明标记合成。经HPLC纯化、分析结果显示,NOTA-L5的纯度为95.4%。4.验证肝细胞癌HepG2细胞和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细胞表达GPC3受体的实验:经过细胞免疫荧光试验,共聚焦显像显示肝细胞癌HepG2细胞高表达GPC3受体,而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细胞低表达GPC3受体。5.荧光多肽FAM-L5与细胞的结合实验从定性及定量试验结果分析表明:高表达GPC3受体的肝细胞癌细胞HepG2细胞膜高摄取荧光多肽FAM-L5,摄取荧光强度随FAM-L5浓度提高而增强;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未标记L5时,未标记多肽L5明显抑制荧光多肽FAM-L5与HepG2的结合试验。低表达GPC3受体的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细胞低摄取FAM-L5,结合反应的相对荧光强度明显低于肝细胞癌HepG2 (14640±4155 vs 5672±2812,t=-4.729,P=0.001)。二、荧光多肽FAM-L5的体内试验1.裸鼠肿瘤模型的建立4周龄无胸腺裸鼠皮下接种HepG2细胞,饲养14天左右可见肿瘤结节,待4至6周肿瘤增大至1.0cm左右用于试验。共接种6批,每批5只,共30只,其中25只成瘤,5只无肿瘤生长,成瘤率为83.3%。为验证肿瘤模型是否符合要求,将其中1个肿瘤切下来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病理结果显示符合肝细胞癌改变。相同条件的无胸腺裸鼠皮下接种U87MG细胞,饲养14天左右可见肿瘤结节,待4-6周肿瘤增大至1.0cm进行试验。共接种3批,每批5只,共15只,其中12只成瘤,3只无肿瘤生长,成瘤率为80%。为验证肿瘤模型是否符合要求,其中1只肿瘤切下来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病理结果显示符合脑胶质瘤改变。2.荧光多肽FAM-L5在肿瘤组织中的摄取及分布研究经荷肝细胞癌裸鼠尾静脉注射FAM-L5(1mM,150μL)1小时后,分离肿瘤组织,制作切片观察荧光标记多肽在肿瘤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内可见明显荧光聚集。分离正常肝组织制作切片,观察到正常肝组织内有荧光分布但荧光强度明显低于肿瘤组织。三、.肝细胞癌FAM-L5荧光受体显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注射FAM-L5 1小时后,肝细胞癌HepG2肿瘤组织内呈现FAM-L5明显高摄取,而正常的肝脏组织仅见荧光轻微摄取,相对荧光强度肿瘤/肝脏比值为14.28+7.90。从体内分布看,该荧光多肽主要通过胆囊-肠道途径排泄,注射1小时后,大部分荧光分布于胆囊及肠道内。脑、双肺、心脏、脾脏、双肾及肌肉组织内荧光分布均很低,提示非特异性摄取低。对照肿瘤人脑胶质瘤U87MG,静脉注射FAM-L5 1小时后,U87 MG肿瘤部分荧光摄取较低,仅略高于正常肝脏组织,其肿瘤/正常肝脏比值为1.44+0.53。两种肿瘤摄取FAM-L5的相对荧光强度比较,肝细胞癌HepG2中瘤摄取FAM-L5的相对荧光强度明显高于脑胶质瘤U87MG(14.28±7.90 vs 1.44±0.53,t=3.69, P=0.008)。四、PET分子探针18F-L5的研制及PET/CT显像研究1.18F-NFP-L5和18F-AlF-NOTA-L5的放化标记18F-NFP-L5的放化标记:顺利合成了18F-NFP-L5,实现了靶向多肽L5的放射性标记,标记产物为约为10%。18F-AlF-NOTA-L5的放化标记:以NOTA-L5为反应前体,采用Al18F螫合反应,实现’8F标记NOTA-L5。总标记时间为60min,标记率为14.6%-69.8%。2.荷瘤裸鼠micro PET/CT显像研究2.118F-NFP-L5显像结果:Micro PET/CT显像研究,荷肝细胞癌HepG2裸鼠在注射显像剂18F-NFP-L560分钟后,肿瘤组织可见明显放射性浓聚,且放射性浓聚程度明显高于周围软组织,其中肿瘤/肝脏比值为1.46。2.218F-AlF-NOTA-L5显像结果:Micro PET/CT显像研究,荷肝细胞癌HepG2裸鼠在注射显像剂18F-NOTA-L5 60分钟后,肿瘤组织可见明显放射性浓聚,且放射性浓聚程度明显高于周围软组织,但是部分图像中呈现出裸鼠全身骨骼摄取明显增高,部分图像显示双肺内见放射性物质沉积。结论1.本研究成功合成了靶向GPC3受体的多肽L5,合成纯度为99.15%,可满足研究需要。2.成功用FAM标记L5,成功制备荧光探针FAM-L5,纯度为98.44%,可满足体内及体外反应的需求。3.体外荧光探针FAM-L5与细胞的结合试验表明FAM-L5能被高表达GPC3受体的细胞HepG2大量摄取,其摄取符合受体-配体竞争结合规律。4.肿瘤组织荧光显像研究表明:荧光多肽FAM-L5能在肝细胞癌肿瘤组织中大量聚集。5.正常裸鼠体内FAM-L5的荧光生物学分布研究显示FAM-L5主要经胆肠系统排泄。6.成功合成了PET探针18F-NFP-L5和18F-NOTA-L5,其中18F-NOTA-L5标记率为14.6%-69.8%,标记率较高,可以进行大量动物试验。7.经micro PET/CT显像研究显示,18F-NFP-L5和18F-NOTA-L5能靶向肝细胞癌肿瘤组织。8.FAM-L5、18F-NFP-L5及18F-NOTA-L5都能靶向高表达GPC3受体的肝细胞癌肿瘤组织,可以作为靶向GPC3受体的荧光探针及PET探针。
【关键词】:肝细胞癌 GPC3受体 L5 分子影像 荧光显像 PET/CT显像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5.7;R730.44
【目录】:
  • 摘要3-12
  • ABSTRACT12-23
  • 第一章 研究背景23-29
  • 第二章 研究目的29-30
  • 第三章 研究材料及相关仪器30-33
  • 第四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33-40
  • 4.1 靶向GPC3受体多肽L5及其荧光多肽FAM-L5的合成33
  • 4.2 荧光多肽FAM-L5的体外结合试验33-36
  • 4.3 荧光多肽FAM-L5的体内试验36-38
  • 4.4 PET分子探针~(18)F-L5的合成和micro PET/CT显像研究38-40
  • 第五章 统计学分析40-41
  • 第六章 研究结果41-62
  • 6.1 GPC3靶向肽L5和荧光多肽FAM-L5的合成41-45
  • 6.2 荧光多肽FAM-L5的体外结合试验45-52
  • 6.3 荧光标记多肽在活体中的研究52-58
  • 6.4 GPC3靶向多肽的micro PET/CT显像研究58-62
  • 第七章 讨论62-67
  • 第八章 研究结论67-68
  • 参考文献68-74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74-75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75-76
  • 致谢76-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早期发现肝细胞癌可增加治疗机会[J];河南医学研究;2000年02期

2 Schafer DF,潘朝法,李苏云;肝细胞癌[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中沼安二,林淑兰,姚桢;有关小肝细胞癌病理学的最新认识[J];日本医学介绍;2000年05期

4 静雨;;美国肝细胞癌发病率增高[J];国外医学情报;2000年01期

5 张玉勋;;肝细胞癌的非手术治疗[J];国外医学情报;2000年05期

6 徐宏勇,李开宗,付由池,窦科峰,李景梦,何扬举;bcl-x,bax基因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14期

7 蔡端;多中心源肝细胞癌的特征:与肝内转移的比较[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2年02期

8 张春平;与白介素-18水平升高有关的肝细胞癌自发性消退[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3年03期

9 薛海鸥,岳莉;儿童肝细胞癌1例报告[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德力,白志刚,牧荣,赖玉书,金灿浩,夏医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关系[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读军;;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前后磁共振波谱研究[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贾建伟;赵洁;;肝细胞癌领域研究现状与进展[A];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之研究(九)——第九次全国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孝平;;肝细胞癌外科治疗进展[A];湖北省第21届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张杰;刘军建;韩云;张宁;芮静安;金城;周柔丽;;用荧光差异显示法筛选肝细胞癌相关新基因[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冯仕庭;李子平;谭国胜;孙灿辉;彭振鹏;;中晚期肝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张法标;方哲平;王义;董辉;丛文铭;;上皮钙粘素和β-连接素在儿童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2007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陈钟杰;;螺旋CT诊断原发型肝细胞癌28例[A];2008年浙江省放射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贾克东;;肝细胞癌的诊断进展及治疗现状[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9 李秋萍;龙顺钦;杨小兵;邓宏;蔡姣芝;潘宗奇;河文峰;周宇姝;欧阳育树;廖桂雅;吴万垠;;癌服灵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A];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第三次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朱明华;祝峙;刘晓红;林静;曲建慧;陈颖;曹晓哲;王力;倪灿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发生关系的分子病理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秦叔逵;治疗肝细胞癌 别只盯着靶向药[N];健康报;2013年

2 记者 王丹 管九苹;肝细胞癌标志物研究获新进展[N];健康报;2013年

3 吴一福;四军医大唐都医院发现硒蛋白P与肝细胞癌发生有关[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黎彬;肝癌研究重要进展——预测肝癌转移成为可能[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钱文彩;α2δ1阳性细胞为新的肝细胞癌干细胞[N];中国医药报;2013年

6 新美;基础研究进展推动肝脏病学进步[N];中国医药报;2008年

7 周金莲;MIB-1和bcl-2表达预测肝癌发生[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张金山;要灵活运用影像学提供的方法和手段[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9 李杰;不能手术切除肝细胞癌的治疗[N];科技日报;2006年

10 ;修复肝细胞 改善肝功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兰;乙肝病毒捕获细胞因子和信号级联以逃避宿主免疫并维持持续感染[D];武汉大学;2014年

2 何洪卫;肝细胞癌内γδT细胞浸润减少及功能缺陷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蔡晓燕;淋巴细胞在肝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向导;细胞周期因子FoxM1促进肝脏再殖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5 康富标;共刺激分子B7-H3在肝细胞癌的表达及相关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6 杨纯;Gankyrin正反馈调控Nrf2在肝细胞癌中发挥抗氧化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7 陈媛媛;BTG2与肝细胞癌放疗敏感性的相关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8 高霞;PNPLA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基因表达与乙肝病毒感染易感性及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的关联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9 彭晨星;microRNA结合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肝细胞癌预后影响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10 田伟;γδT细胞免疫治疗肝细胞癌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中博;咖啡摄入与肝细胞癌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华鹏;核受体辅激活蛋白5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15年

3 郭慧敏;血清sCD25测定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D];郑州大学;2015年

4 凌青霞;双氧化酶1(Duox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调控及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李会芬;血清Talin-1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15年

6 赵占学;ILK与TNFAIP8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D];青海大学;2016年

7 邢时龙;2型糖尿病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8 韦义;TRPV3在肝脏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发展关系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9 刘菁;旋毛虫ES抗原诱导DC对肝细胞癌预防性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熊淑晨;HULC在肝细胞癌中表达的病理学意义及与上皮间质转化作用的探讨[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69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569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1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