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及叶酸与勃起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及叶酸与勃起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勃起功能障碍 ED 同型半胱氨酸 维生素B12 横断面 勃起功能障碍 ED 同型半胱氨酸 维生素B12 队列
【摘要】:背景: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是一种常见的男性疾病,对男性生活质量影响明显。大量研究证实ED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而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被证实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潜在危险因素,因而其与勃起功能障碍间的相关性也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相关的健康人群横断面调查研究证据较少。维生素B12(VitB12)是同型半胱氨酸代谢中的重要辅酶,叶酸(FOL)是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代谢合成蛋氨酸(Met)的重要底物原料,维生素B12与叶酸缺乏常常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因此在普通人群中体内维生素B12与叶酸浓度对ED患病有怎样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我们的研究旨在在中国南方男性人群中验证血清HCY水平与ED患病的关联性,同时探索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水平与ED的潜在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441名20-69岁参加2009年“防城男性健康体检调查队列”(FAMHES)的受捡者。受访者体检采血获得的血清样本加测了HCY与维生素B12、叶酸其他血清指标,并通过让受捡者体检中填写自评问卷获得国际功能评估量表(5-Items International Index Erectile Function, IIEF-5)评分及吸烟饮酒运动等一般情况。结果:根据自评结果,按照国际ED诊断的评分标准(ⅡEF小于22分)共有675人(46.84%)可认为存在不同程度的ED。ED患病率以及患病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血清HCY(P=0.032)及空腹血糖(P=0.014)在ED患者与非ED受检者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HCY与维生素B12和叶酸均呈线性关系,HCY浓度随B12与叶酸浓度升高而降低。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高龄组(大于45岁)的受捡者中,HCY在Q2(13.15~15.16μmol/L)和Q4(17.28μmol/L)水平同Q1(≤12.23μmol/L)比较ED患病风险(ⅡEF评分≤21)显著增高,其中Q2组OR=2.105(95%CI:1.053, 4.207), P=0.035;Q4组P=0.041, OR=2.439(95% CI:1.174,4.948),P=0.014。高龄组维生素B12的Q2水平(533.85~679.50 pg/ml)较之Q1(≤533.85 pg/ml),患ED的风险显著减少,且在校正除HCY、叶酸外的混杂因素的模型中,OR=0.448(95% CI:0.214,0.939),P=0.034。其他水平上与ED的关系并不显著。叶酸也是在高龄组,Q2、Q3、Q4水平较之Q1,ED患病风险明显下降,尤其在校正除外HCY、维生素B12的多种混杂因素的模型中三个水平OR接近0.5,P值接近0.05。结论: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防城港体检人群中ED的患病率为46.84%。经回归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45岁以上的人群中,血清HCY浓度与ED患病风险正相关,较高浓度HCY相比较低浓度HCY,ED患病率增加超过两倍;血清HCY与维生素B12、叶酸浓度浓度呈显著负线性相关;在45岁以上人群,随着叶酸浓度增高,ED患病率减少接近一半;在本研究样本的浓度范围中,维生素B12与ED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不明显。背景: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上升和水平的叶酸(FOL)水平的下降和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的患病率有关,但是HCY和叶酸或者维生素B12是否对ED发病率有预测作用还没有确定。为了研究它们与ED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基于前期横断面研究的结果,也是利用普通人群的数据,开展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我们的研究旨在在中国南方男性人群队列验证血清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ED发病间的因果关系,确定它们对ED的预测作用。方法:本研究纳入了423名20-69岁参加“防城男性健康体检调查队列”(FAMHES)2009年首次调查以及2013年随访的受访者。受访者在2009年体检采血获得的血清样本加测了HCY与维生素B12、叶酸其他血清指标。在2009年及2013年体检中分别两次填写自评问卷获得国际功能评估量表(5-Items International Index Erectile Function, IIEF-5)评分。结果:在队列研究中.我们把正常及轻度ED(IIEF≥17分)划为非ED,将中度及重度ED(IIEF≤16分)划为ED组。在年龄分层COX回归分析中,发现在高龄组(≥45岁)中,HCY在三种模型中以Q1为参照,Q2与Q3水平患ED的风险都有所升高的趋势,RR≈2-5。然而P值大于0.05。VitB12 Q2水平较之Q1患ED的风险明显减少,RR≈0.2并在未校正HCY的模型中P=0.031。叶酸(FOL)在高龄组无校正模型中,在以Q1为参照,Q2与Q3水平患ED的风险明显下降,下降了5倍左右。其中Q2水平的RR=0.212(95% CI:0.046,0.968), P=0.045。Q3水平RR=0.250,P=0.074。同时,经过校正了各种混杂因素后,在Q2和Q3水平上仍然显示出了的高患病风险,Q2水平的RR=0.180(95%CI:0.038,0.858),P=0.031,而在校正维生素及叶酸的模型中,RR值下降则相对不明显。在HCY/维生素B12/叶酸交互作用的COX回归模型中,相对于低HCY且高维生素B12组,高HCY且低维生素B12组有最高的ED发病风险(多因素校正后RR=2.589,95%可信区间:1.023-6.555,趋势P=0.045)。相对低HCY高叶酸组,E高HCY低叶酸组发病风险最高(多因素校正后RR=3.023,95%可信区间:1.214-7.528,趋势P=0.017)。结论:本队列研究基于前期横断面研究结果,证实了HCY在≥45岁的人群中是ED发病独立危险因素。而维生素B12与叶酸都是ED的保护因素,结合HCY与维生素B12及叶酸可以有效预测ED发病风险。在HCY升高时合并低维生素B12或叶酸是ED发病风险最高。
【关键词】:勃起功能障碍 ED 同型半胱氨酸 维生素B12 横断面 勃起功能障碍 ED 同型半胱氨酸 维生素B12 队列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98
【目录】:
- 个人简历3-5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5-6
- 中文摘要6-10
- 英文摘要10-14
- 第一部分 同型半脱氨酸、维生素B12及叶酸与勃起功能障碍的横断面研究14-41
- 前言14-16
- 对象和方法16-20
- 结果20-30
- 讨论30-35
- 结论35
- 参考文献35-41
- 第二部分 同型半脱氨酸及维生素B12与勃起功能障碍的队列研究41-58
- 前言41-42
- 对象和方法42-45
- 结果45-50
- 讨论50-53
- 结论53
- 参考文献53-58
- 附录58-59
- 综述59-74
- 参考文献69-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清泉,朱积川,姜辉,洪锴;老年人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年06期
2 Jack Baniel ,杨林;渐进式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勃起功能障碍三年经验总结[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1年01期
3 张志超,孙斌,刘永胜,陈琦,辛钟成,郭应禄;北京市社区已婚男子勃起功能障碍患病情况调查[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年12期
4 戴继灿;特地那非——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新方法[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3年03期
5 陕文生;勃起功能障碍的诊治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04年16期
6 王建华,唐朝文,余湘文,邓雪峰,叶慧玲,刘嘉眉;老年男性272名勃起功能障碍患病情况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7 李风雷,冯强,张小平,柳青;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J];中华男科学;2004年05期
8 黄兴,李世林,胡礼泉;生长激素降低与老年勃起功能障碍[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4年11期
9 王忆长;药物性勃起功能障碍[J];中国社区医师;2005年09期
10 刘春英;浅谈新婚勃起功能障碍[J];中国性科学;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付彪;赵忠文;;夜间阴茎勃起试验检测80例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A];21世纪男科学——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刘春英;;浅谈新婚勃起功能障碍[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3 辛钟成;;重度勃起功能障碍诊断与治疗[A];第5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暨男科提高班讲义[C];2007年
4 王成跃;;勃起功能障碍诊治体会[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男科疾病提高班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5 罗慧旗;曾桓聪;丘勇超;;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A];第七次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第二次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广森;陈文英;尤耀东;张朝德;;勃起功能障碍程度与体质的相关性研究[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提高班论文汇编及讲义[C];2011年
7 张培海;于宏波;蒋建春;吴天浪;常德贵;;勃起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相关研究新进展[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提高班论文汇编及讲义[C];2011年
8 黄晨;陈斌;王鸿祥;陈荣;韩银发;王益鑫;黄翼然;;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心理因素分析[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提高班论文汇编及讲义[C];2011年
9 肖新民;赵启华;黄书;许亚宏;李军;刘强;;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10 徐福松;鲁龙光;;心理疏导疗法治疗勃起功能障碍临床观察[A];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广崇(主任医师);勃起功能障碍的诊治[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2 副主任医师 林利华;莫让压力破坏性能力[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3 身体周刊记者 屠俊;大叔们为何“有心无力”?[N];东方早报;2014年
4 蒲昭和;下列慢性病可致ED[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叶依;你的那个他是假ED吗?[N];健康时报;2004年
6 肖祥云;富贵病让男性雄风不振[N];大众卫生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峰;男性保健之“最”[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8 ;ED与其他疾病有关[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9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李宏军;勃起功能障碍诊治需规范[N];健康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唐夏;辛钟成:走出盲目“壮阳”的误区[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应诚诚;脂肪源性干细胞治疗大鼠海绵体神经损伤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2 张正;DDAH2基因甲基化在勃起功能障碍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3 韦安阳;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表型转化及白膜纤维成分改变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4 张琦;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中的氧化应激与抗氧化治疗[D];吉林大学;2010年
5 应荐;滋阴法治疗肾虚型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6 白剑;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导致下尿路症状和勃起功能障碍的机制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吴坚清;中西医辨证分型与高血压患者勃起功能障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刘建荣;勃起功能障碍的基本病机探讨及兴灵汤作用机理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3年
9 林浩成;COX同工酶-10aa-PGIS转基因治疗神经损伤型勃起功能障碍机制的实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饶可;RhoA/Rho激酶导致高脂血症白兔勃起功能障碍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苏春;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及叶酸与勃起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2 王磊;珠海市成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病例对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刘凌云;夜间勃起试验检测在勃起功能障碍诊断中的价值[D];吉林大学;2009年
4 任明亮;他达那非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5 杨相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勃起功能障碍的关系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6 聂永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大鼠勃起功能障碍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7 张峰彬;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中老年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李欢;三七总皂苷对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勃起功能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9 张顺钰;真空负压吸引对早泄患者和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作用[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10 吕峥;糖尿病大鼠勃起功能障碍氧化损伤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29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1129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