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尿路上皮癌IDO和Bin1表达临床意义研究
本文关键词:膀胱尿路上皮癌IDO和Bin1表达临床意义研究 出处:《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吲哚胺 -二氧酶 Bin蛋白 膀胱尿路上皮肿瘤 荧光定量PCR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吲哚胺2,3一二氧化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和Bin1蛋白(bridging intergrator protein-1,Bin1)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07-01-12-2011-07-31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手术切除后石蜡标本84例和同期新鲜标本50例,同期远离癌组织的非肿瘤性膀胱组织为正常膀胱组织共22例,所有新鲜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DO表达,石蜡标本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DO和Bin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IDO阳性表达率为57.14%,Bin1阳性表达率为46.43%。IDO在浸润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非浸润型,χ2=5.600,P=0.018;随着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分级(χ2=20.268,P0.001)及TNM分期(χ2=12.075,P=0.007)增高,IDO阳性表达率增高;Bin1在浸润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非浸润型(χ2=7.685,P=0.007),随着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分级(χ2=15.817,P0.001)及TNM分期(χ2=11.104,P=0.010)增高,Bin1阳性表达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IDO表达强度与Bin1表达强度呈负相关(r=-0.306,P=0.003),与组织学分类(r=0.258,P=0.018)、组织分级(r=0.491,P0.001)及TNM分期(r=0.365,P=0.001)呈正相关。Bin1表达强度与组织学分类(r=-0.302,P=0.005)、组织分级(r=-0.411,P0.001)及TNM分期(r=-0.302,P=0.005)呈负相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IDO m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平均表达水平为7.696 1±1.745 28,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6.397 0±1.205 17,t=2.367,P=0.023;Ta和T1期IDO m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平均表达水平为6.803 4±1.567 53,明显低于T2~T4期的9.183 8±0.690 32,t=4.955,P0.001;IDO mRNA在Ⅰ、Ⅱ和Ⅲ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7.058 7±1.771 57、7.9342±1.530 57和9.290 7±0.574 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75,P=0.017。结论 IDO高表达和Bin1低表达或表达缺失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变进展及预后不良相关,提示IDO和Bin1可能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预后因子及治疗靶点。
[Abstract]:......
【作者单位】: 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理科;
【基金】:昆明医科大学-云南省科技厅联合专项(2010CD183)
【分类号】:R737.14
【正文快照】: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22(7):524-528fin specimen were detected by SP method of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linical pathological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IDO was 57.14%in bladder ur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万俊;与中药防己相关的尿路上皮癌[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0年06期
2 刘屹立,宫大鑫,孔垂泽,王平,孙志熙;尿路上皮癌复发风险评价并文献复习[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张仁亚;刘飞飞;;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变异型:鉴别诊断和临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4 张兆祥;刘宇飞;;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变异型的病理特征及诊断[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年06期
5 陶伟;单玉喜;孙传洋;阳东荣;;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1例报告[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09年06期
6 叶锦;王鹏;陈锦;张尧;吴刚;靳风烁;;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尿路上皮癌预警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9年12期
7 丁雪飞;李汉忠;严维刚;;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尿沉渣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年03期
8 肖兰;杨继洲;康照利;;荧光原位杂交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应用[J];肿瘤防治研究;2011年03期
9 白鑫;高健刚;侯四川;孙小庆;朱磊一;;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在肾盂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年06期
10 胡惠敏;;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1例病理观察和文献复习[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锦;靳风烁;王鹏;;荧光原位杂交在尿路上皮癌预警诊断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梁军号;齐隽;陈建华;张良;王伟民;刘建河;白强;康健;沈海波;盛旭俊;虞永江;;41例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孙庭;谢文杰;梅金红;王共先;崔苏萍;马明;;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诊断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应用[A];华东六省一市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2011年浙江省泌尿外科、男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邱晓拂;胡卫列;王元利;王尉;沈文;张长征;;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上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A];第七次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第二次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许清泉;黄晓波;熊六林;张在先;马凯;于路平;于澄钒;王晓峰;朱积川;;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近期疗效评价[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邱晓拂;胡卫列;;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尿路上皮癌 尿液的临床研究[A];第七次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第二次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程亮;;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变异型的研究新进展[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病理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陈卫民;曹雷华;谢平;陈捷;;马蹄肾合并肾盂尿路上皮癌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A];华东六省一市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2011年浙江省泌尿外科、男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孙庭;马明;谢文杰;习海波;傅斌;肖坤;;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诊断尿路上皮癌的临床价值初评[A];华东六省一市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2011年浙江省泌尿外科、男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张豪杰;盛璐;谢旦声;吴惠兴;戴文斌;丁海雍;汪东亚;徐骏;周俊;张正望;孙忠全;钱伟庆;宋建达;;尿路上皮癌肾实质内转移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阳;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抑制膀胱尿路上皮癌作用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郭刚;2微米激光在尿路上皮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3 陈敏丰;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尿路上皮癌及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宋伟;膀胱尿路上皮癌DAPK基因的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刘光明;DEK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肾移植术后尿路上皮癌特点[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6 王军;miR-14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周密;膀胱尿路上皮癌CCR7表达的意义[D];中南大学;2011年
8 李云飞;EN2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9 李东杰;TGF-β1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10 丁雪飞;荧光原位杂交在尿路上皮癌及前列腺癌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学川;膀胱尿路上皮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初步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李法锦;尿路上皮癌患者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特异性细胞免疫状态变化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3 崔向宇;多中心尿路上皮癌克隆起源的杂合子缺失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4 杨涛;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4年
5 熊廷川;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6 赵国华;肾移植术后尿路上皮癌诊断及治疗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7 王岭;荧光原位杂交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8 杜山别克·克孜;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尿路上皮癌分子细胞遗传学变异的临床应用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9 余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南昌大学;2012年
10 张启辉;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与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南昌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52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1352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