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胺2,3-二氧化酶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及意义
本文关键词:吲哚胺2,3-二氧化酶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及意义 出处:《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年1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吲哚胺 -二氧酶 膀胱尿路上皮癌 荧光定量PCR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吲哚胺2,3-二氧化酶(IDO)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所有新鲜标本作荧光定量PCR,石蜡标本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DO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IDO m RNA与IDO蛋白在正常膀胱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IDO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与组织学分类、组织分级及UICC分期有相关性:浸润型与非浸润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P=0.018);随着组织分级增高IDO阳性表达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7,P=0.000);随着UICC分期增高IDO阳性表达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8,P=0.007)。IDO m RNA表达与组织分级及UICC分期有相关,随着组织分级及UICC分期增高,表达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P=0.011;t=4.96,P=0.000)。结论 IDO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不良相关,提示IDO可能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的预测因子及治疗靶点。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indomethylamine 2m3-dioxygenase (IDO) in 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 Methods all fresh specimens were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IDO in paraffin wax specimens.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IDO m RNA and IDO protein in normal bladder tissu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 tissue. The expression of IDO in 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 was not related to age, sex, and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There was correlation between histological grading and UICC staging: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nfiltrative type and non-invasive type (蠂 ~ 2 = 5.60).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IDO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histological grading,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蠂 2 20. 27 P < 0. 000). With the increase of UICC stage,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IDO increas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蠂 2 / 12. 08). The expression of P0. 007? Ido m RNA was correlated with histological grade and UICC stage. With the increase of tissue grade and UICC stage, the expression level increas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 011). Conclusion the expression of IDO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of 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 suggesting that IDO may be a predictor of prognosis and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
【作者单位】: 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基金】:昆明医科大学-云南省科技厅联合专项(No:2010CD183)
【分类号】:R737.14
【正文快照】: 膀胱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为泌尿系统肿瘤首位。膀胱尿路上皮癌具有局部易复发的生物学特性。免疫逃逸是肿瘤细胞的基本特征。肿瘤细胞可表达多种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肿瘤抗原,同时,各种肿瘤细胞可通过许多途径来逃避机体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云云;李锡帅;杨青;;新型吲哚胺2,3-二加氧酶抑制剂及其治疗人类疾病的研究[J];上海医药;2012年09期
2 武亚娟;王琦;武希润;董胜利;刘晓丽;张晓琴;;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敏;韩彦青;姜晓萌;李东芳;李光来;张晓敏;;吲哚胺2,3-二加氧酶抑制剂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损害的行为学改善[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年05期
2 魏玉香;王晓刚;肖漓;周文强;郑德华;于涛;石炳毅;;吞噬凋亡淋巴细胞的树突状细胞诱导高分泌白细胞介素-10的调节性B细胞的生成[J];器官移植;2014年04期
3 杨承纲;叶丽娟;周永春;;膀胱尿路上皮癌IDO和Bin1表达临床意义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年07期
4 刘春亮;冯惠枝;刘燕;卜晓倩;申慧琴;张瑞;唐运萍;王琦;;IDO基因稳定转染HepG_2细胞系的建立[J];医学研究杂志;2012年02期
5 陈永兵;王琼;沈小青;于聪慧;张雯雯;金鑫;史宪杰;;IDO在肝癌细胞复发转移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年23期
6 陈琬玲;杜美翠;师娟;范立;李臣;高邻;李玲芳;付丽娟;;宫颈癌组织中IDO表达与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年01期
7 廖琪;;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吲哚胺2,3-二氧酶表达的关系[J];中国性科学;2014年01期
8 姜艳丽;方艳秋;芦小单;魏海峰;米旭光;谭岩;;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良、恶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4年36期
9 Vladimir Holan;Magdalena Krulova;;Common and small molecules as the ultimate regulatory and effector mediators of antigen-specific transplantation reactions[J];World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川;吲哚胺2,3-双加氧酶抑制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作用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2 王晓丹;D-犬尿氨酸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谢及神经化学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路英;吲哚胺2,3-双加氧酶对HepG2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刘春亮;IDO基因稳定转染HepG2细胞系的建立[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刘辉;胃癌局部微环境吲哚胺2,,3-双加氧酶表达与记忆性T细胞及其亚群分布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4 赵健;高表达IDO基因的树突细胞及色氨酸代谢产物抑制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5 郭猛;miRNA-93调控I型干扰素通路的作用机制及其体内效应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6 吴凯佳;IDO、FoxP3、CD105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7 林曼;白细胞介素-6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乳腺癌中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8 葛超卓;间充质干细胞对不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9 杨双双;新型高效IDO抑制剂的筛选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10 周琨;CCR7基因修饰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唐晓琼;赵智刚;王红祥;李秋柏;吕建;邹萍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介导免疫逃逸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万俊;与中药防己相关的尿路上皮癌[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0年06期
2 刘屹立,宫大鑫,孔垂泽,王平,孙志熙;尿路上皮癌复发风险评价并文献复习[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张仁亚;刘飞飞;;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变异型:鉴别诊断和临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4 张兆祥;刘宇飞;;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变异型的病理特征及诊断[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年06期
5 陶伟;单玉喜;孙传洋;阳东荣;;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1例报告[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09年06期
6 叶锦;王鹏;陈锦;张尧;吴刚;靳风烁;;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尿路上皮癌预警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9年12期
7 丁雪飞;李汉忠;严维刚;;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尿沉渣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年03期
8 肖兰;杨继洲;康照利;;荧光原位杂交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应用[J];肿瘤防治研究;2011年03期
9 白鑫;高健刚;侯四川;孙小庆;朱磊一;;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在肾盂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年06期
10 胡惠敏;;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1例病理观察和文献复习[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锦;靳风烁;王鹏;;荧光原位杂交在尿路上皮癌预警诊断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梁军号;齐隽;陈建华;张良;王伟民;刘建河;白强;康健;沈海波;盛旭俊;虞永江;;41例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孙庭;谢文杰;梅金红;王共先;崔苏萍;马明;;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诊断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应用[A];华东六省一市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2011年浙江省泌尿外科、男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邱晓拂;胡卫列;王元利;王尉;沈文;张长征;;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上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A];第七次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第二次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许清泉;黄晓波;熊六林;张在先;马凯;于路平;于澄钒;王晓峰;朱积川;;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近期疗效评价[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陈卫民;曹雷华;谢平;陈捷;;马蹄肾合并肾盂尿路上皮癌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A];华东六省一市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2011年浙江省泌尿外科、男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孙庭;马明;谢文杰;习海波;傅斌;肖坤;;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诊断尿路上皮癌的临床价值初评[A];华东六省一市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2011年浙江省泌尿外科、男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邱晓拂;胡卫列;;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尿路上皮癌 尿液的临床研究[A];第七次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第二次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程亮;;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变异型的研究新进展[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病理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张豪杰;盛璐;谢旦声;吴惠兴;戴文斌;丁海雍;汪东亚;徐骏;周俊;张正望;孙忠全;钱伟庆;宋建达;;尿路上皮癌肾实质内转移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阳;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抑制膀胱尿路上皮癌作用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郭刚;2微米激光在尿路上皮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3 陈敏丰;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尿路上皮癌及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宋伟;膀胱尿路上皮癌DAPK基因的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刘光明;DEK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肾移植术后尿路上皮癌特点[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6 王军;miR-14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周密;膀胱尿路上皮癌CCR7表达的意义[D];中南大学;2011年
8 李云飞;EN2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9 李东杰;TGF-β1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10 丁雪飞;荧光原位杂交在尿路上皮癌及前列腺癌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学川;膀胱尿路上皮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初步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李法锦;尿路上皮癌患者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特异性细胞免疫状态变化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3 崔向宇;多中心尿路上皮癌克隆起源的杂合子缺失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4 杨涛;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4年
5 陆捷阳;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8例临床报告[D];浙江大学;2015年
6 熊廷川;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7 王岭;荧光原位杂交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8 杜山别克·克孜;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尿路上皮癌分子细胞遗传学变异的临床应用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9 余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南昌大学;2012年
10 赵国华;肾移植术后尿路上皮癌诊断及治疗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377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1377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