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监测及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研究
本文选题:肾移植 切入点:BK病毒 出处:《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与意义: BK病毒(BK virus,BKV)属于多瘤病毒(polyomavirus)一种,是导致肾移植术后移植物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肾移植手术的广泛开展,由BKV感染导致移植物功能受损、进展为BK病毒性肾病(BKVN)进而导致移植物丢失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根据国外研究显示,在肾移植受者中有1%~5%的人会发生BKVN,其中大约50%导致移植肾失功,由此引起了移植学者的高度重视。当前对引起BKV感染或病毒激活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而BKVN与强效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的时间几乎同时出现,意味着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此大多数学者认为移植受者机体免疫抑制状态是引起BKV感染复发的最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国外对肾移植受者BKV感染免疫状态监测的研究非常少见,,国内则未发现有文献报道针对该领域的探索。因此,本课题在我研究所前期对BKV感染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通过监测观察移植受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状态,揭示BKV感染的免疫机制,为BKV感染和发生BKVN的移植受者监控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免疫学理论依据。 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选择在解放军第309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受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时期健康人群做为阴性对照组。 2、标本的采集:入组的研究对象于术前及术后每三个月定期收集尿液和血液标本,进行real-time PCR BKV DNA载量监测,对于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活检穿刺,行病理学检查。 3、研究对象分组:根据BKV感染筛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即正常受者、病毒尿症受者、病毒血症受者和病毒性肾病受者。 4、BKV感染监测方法:检测研究对象尿液和血液BKV DNA载体量:收集研究对象尿液及外周血标本,应用BKV试剂盒(我所专利技术,专利号:201110211891.1)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移植术后受者尿液及外周学标本BKV DNA载量。检测阳性标准为大于或等于1×103copies/ml。 5、BKV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检测方法:细胞免疫反应检测方法:提取并纯化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对象CD3+、CD4+和CD8+T细胞亚群。制备包含BK病毒VP1、VP2、VP3、LT-Ag和st-Ag肽段的重叠肽池(overlapping peptide pools),应用重叠肽池与PBMC混合培养,体外刺激PBMC生成相应的细胞因子,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体外培养后PBMC中CD3+、CD4+和CD8+T细胞亚群,应用流式细胞学检测INF-γ/IL-2/TNF-α诱导型BK病毒特异性T细胞增殖情况,分析BKV细胞免疫反应状态。 6、其他相关临床资料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包括研究对象性别年龄供肾类型配型情况、术后并发糖尿病(PTDM)急性排斥反应和(AR)术后早期肺部感染(pneumonia)以及免疫诱导方案、单独和联合免疫抑制方案等相关资料);实验室指标(重点记录移植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免疫抑制药物浓度、血常规、尿常规等相关实验室检验指标) 7、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2007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录入及表格绘制。应用SPSS统计软件(16.0版)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应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并应用随机分组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应用平均值,最小值和最大值表示,并应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ROC曲线下面积对比分析BK病毒尿症和BK病毒血症预测BKVAN进展的价值,应用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BK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应用graphpad(5.0版)软件进行绘图制作。 结果: 1、尿液BKV DNA载量预测BKVN发生的阳性指标为5.04±0.15log10copies/ml,血浆BKV DNA载量为4.08±0.10log10copies/ml。尿BKV DNA载量指标预测BKVN发生的敏感度100%,特异度57.7%(P=0.003),其阳性预测值(PV+)为26.3%,阴性预测值(PV-)为95.7%。应用血BKV DNA载量指标预测BKVN发生的敏感度100%,特异度82.9%(P=0.002),其阳性预测值(PV+)为83.3%,阴性预测值(PV-)为98.8%。 2、在对210例肾移植术后早期受者的临床观察中,尿BKV DNA阳性者92例(43.8%),尿BKV DNA载量中位数为4.32×105copies/ml(5.73×103~9.44×109copies/ml);血BKV DNA阳性者46例(21.9%),血BKV DNA载量中位数为5.55×103copies/ml (3.28×103~11.38×106copies/ml],病理学活检证实BKVN者7例(3.3%)。术后6~9个月是病毒尿症和病毒血症发生率最高的时间点。 3、服用FK506是术后发生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r=0.232,P=0.012),服用CsA对发生病毒血症的影响显示了负相关关系(r=-0.232,P=0.012)。其余各种免疫诱导治疗方案(ATG/IL-2R/无诱导)与术后BKV感染的发生未发现统计学相关性(P0.05)。术前病毒血症阳性与移植术后BKV感染有统计学相关性(P0.05)。性别供肾类型术后糖尿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早期肺部感染均与BKV感染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 4、肾移植术后病毒血症受者的术后3个月内最低肌酐值为108.6±31.5μmol/L,发现BK病毒血症时的血清肌酐值为187.5±85.6μmol/L,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01)。而病毒尿症受者在发生前后血肌酐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5、肾移植术后受者BKV特异性蛋白VP1、VP2、VP3、LT和st体外刺激细胞免疫反应以CD4+T细胞占优势比例(90%)。在发生病毒血症和BKVN时VP1、VP2、VP3体外刺激IL-2/IFN-γ+/TNF-α+CD4+T细胞免疫反应强度均明显下降(P0.05)。LT、st体外刺激细胞性免疫反应变化差异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6、肾移植术后病毒尿症和病毒血症受者在体外刺激IL-2/IFN-γ+/TNF-α+CD4+T细胞免疫反应强度中VP1、VP2、VP3蛋白的反应强度普遍高于LT和st蛋白,而VP1和VP3蛋白又显著高于VP2蛋白(P0.05),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显著差异(P0.05)。 7、肾移植术后持续BKV病毒血症受者易发展为BKVN,此类受者的5种BKV特异性蛋白体外刺激IL-2/IFN-γ+/TNF-α+CD4+T细胞反应强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持续病毒尿症受者中未发现类似现象。 结论: 1、应用我研究所自行研发的BKV DNA载量检测试剂盒预测BKVN的指标为:尿液BKV DNA载量阳性值为107copies/ml,血浆BKV DNA载量阳性值为105copies/ml。即当检测标本BKV DNA载量大于阳性值时可作为明确BKVN的诊断指标。 2、肾移植术后早期应规律定期监测尿、血标本中BKV DNA载量变化,尤其在术后6~9个月是BKV感染的高峰时段,监测BKV感染的间隔时间最长不应超过3个月,对持续BK病毒尿症受者必须进一步明确病毒血症的发生。 3、FK506是肾移植术后BKV感染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术后高危受者可采取减免该种类药物或更换为其他免疫抑制药物的措施。对移植术前对供、受者进行常规的BKV筛查是预防和减少术后进展为BK病毒血症和BKVAN的另一有效措施。对术前BKV阳性受者,术后应加大对BKV感染的监测力度,同时早期给予适当的预防性临床干预措施。 4、BKV感染发展至病毒血症阶段即可能影响移植肾功能,对发现BK病毒血症的受者,尤其是持续病毒血症的受者应及时进行降低免疫抑制药物等临床干预,减缓进展为BKVN的几率。 5、体外刺激肾移植术后受者BKV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以CD4+T细胞免疫反应为主。移植受者BKV感染发展至病毒血症阶段时,VP1、VP2、VP3三种结构蛋白体外刺激病毒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强度明显下降。 6、VP1和VP3两种BKV特异性蛋白体外刺激BKV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度显著高于其他BKV特异性蛋白(VP2、LT-Ag和st-Ag),提示BKV特异性免疫反应可能以VP1和VP3两种结构蛋白为主导。 7、肾移植受者发展至病毒血症阶段时BKV特异性免疫反应受到严重抑制,若机体不能及时恢复其抗病毒能力,则持续病毒血症状态下极易发展至BKVN而导致移植肾功能受损甚至移植物丢失。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9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大林,王泰玲,亓玉民,易永林;前列腺素E_1对家免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2 JFAP Miller;;主要的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在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J];武汉医学;1981年03期
3 R A De Weger;胡长灯;;抗癌细胞细胞免疫反应的数学分析[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87年01期
4 张弟;丙肝病毒的免疫逃避和细胞免疫反应失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1年05期
5 叶敏;用自体瘤匀浆来特异性地抑制抗肿瘤的细胞免疫反应[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肿瘤学分册);1976年04期
6 Welliver RC ,高丽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反应:与反应性呼吸道疾病发生的关系[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80年03期
7 牟兆钦;王士明;蔡龙荣;杨润平;;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测定豚鼠对布氏活菌苗的细胞免疫反应[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82年01期
8 陈怀德,邹伟民,虞功清,郑筱雯,陈文丽,郑民实,李文;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细胞免疫反应的电镜观察[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5年02期
9 谢统鹏;;继发性红皮病患者自身抗原细胞免疫反应的发展[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皮肤病学分册;1978年02期
10 陈世灼;利润贞;张东升;苗润生;;绒毛膜癌的细胞免疫反应[J];肿瘤防治研究;198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园;张恒辉;杜绍财;魏来;;丙型肝炎病毒不同非结构基因诱导特异细胞免疫反应的比较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2 何鹏;张卫;梁争论;胡忠玉;;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成人后诱导细胞免疫反应研究[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3 易学瑞;袁有成;祖萍;孔祥平;;不同表达系统乙肝表面抗原促细胞免疫反应能力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彭明喜;许德义;汤晓娴;张亚琴;董国飞;巩继勇;杨季芳;;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与HCV感染的相关性[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陈龙;高伟;周娟;蒋英子;朱善良;;慢性镉暴露大鼠血细胞免疫反应及生殖激素动态变化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6 施理;易学瑞;孔详平;刘树人;祖萍;刘惠萍;张宜俊;;HBV外膜小S蛋白免疫接种小鼠产生的细胞免疫反应[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7 杨丽;刘妮;张奉学;;病毒对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逃逸作用及其机制[A];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暨环境·免疫与肿瘤防治综合交叉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施理;孔祥平;易学瑞;刘树人;张宜俊;;HBV外膜小S蛋白免疫接种小鼠产生的细胞免疫反应[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Francois Bertrand;S忮bastien Deville;Juliette Ben Arous;Laurent Dupuis;;Montanide~(TM) ISA 71 VG:具有细胞免疫反应的禽类疫苗用的新佐剂[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郭慧君;孙淑红;李宏梅;崔治中;;REV和ALV-J共感染对鸡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九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张时民;专家教您学看化验单[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2 白雪;夏季生活六提示[N];中国特产报;2003年
3 王修增;夏季生活五不宜[N];北京科技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宇;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监测及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聂建辉;HIV-1膜抗原改造及免疫原性评价[D];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2007年
2 谭遥;鼻咽癌细胞免疫反应的变化及临床相关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29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1629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