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泌尿论文 >

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及家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8 17:44
【摘要】:研究背景 据世界卫生组织评估,世界上平均每7对夫妇中就有一对夫妇存在生殖障碍,在我国约有10%~15%的夫妇受到不孕不育的困扰,其中男方因素引起的不育约占50%,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精液质量显著下降,精子生成障碍已成为男性不育最常见的病因。在精子生成障碍患者中大约有30%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主要包括染色体异常、Y染色体微缺失以及相关基因的变异等。 1976年Tiepolo等发现在Y染色体长臂1区1带(Yq1.1)存在着控制精子生成的基因—无精子因子AZF(Azoospermia Factor, AZF),现已将AZF区划分为AZFa、AZFb及AZFc三个区。其中以AZFc区缺失率最高,且临床表型多样,介于无精子症到严重少精子症之间,AZFa区缺失常表现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ertoli cell only syndrome, SCOS),AZFb区表现为生精阻滞。当前,对于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在STS位点选择上,大多数实验室选用欧洲男科协会(EAA)和欧洲分子遗传实验质控协作网(EMQN)推荐的6个位点,然而,许多特殊病例及部分缺失的发现需进一步扩大筛查位点,以明确判断Y染色体微缺失断点位置及缺失模式。在精子浓度上,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无精子症及严重少精子症(精子浓度5×106/ml),而未将精子浓度进一步细分,,如对极重度少精子症(0精子浓度1×106/ml)和轻中度少精子症(5×106/ml 精子浓度15×106/ml)的研究。在家系研究上,主要集中于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后子代的生育情况,而对自然生育情况报道少见。同时由于研究人群的地理位置和种族不同,以及研究群体的数量、入选标准以及检测方法不同,Y染色体微缺失在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发生率存在差异。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明确东北地区不同精子浓度下特发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率及缺失类型,确认自然生育下Y染色体微缺失来源,同时增加筛查位点,明确断点位置及缺失模式。最终,为中国东北地区男性不育患者的遗传咨询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8~2013年期间于吉林大学各临床医院因特发性无精及少精就诊的东北地区男性不育患者1601例,包括无精子症1184例,年龄29±5岁,少精子症417例,年龄30±6岁,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常规查体,利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生殖激素,多重PCR扩增技术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同时对缺失患者进行家系随访研究。 研究结果 1.1601例受检样本共检出139例Y染色体微缺失,缺失率为8.68%,其中精子浓度0~1×106/ml组缺失率最高(20.83%),其次为无精子症组(8.87%)、精子浓度1~5×106/ml组(8.51%)及精子浓度5~15×106/ml组(1.11%)。在缺失类型上,以AZFc区缺失所占比率最高(75.34%)。 2.不同类型的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中,生殖激素呈现高FSH、LH及低T水平,尤其以AZFc区缺失及AZFb+c区缺失较典型。 3.共招回26例Y染色体微缺失家系,2例AZFa、4例AZFb及3例AZFb+c区缺失家系均为新生突变;17例AZFc区缺失家系中,4例为自然遗传,遗传率为23.53%,突变率为76.47%(13/17),且新生突变患者与自然遗传患者睾丸体积,生殖激素水平无明显差别。 4.通过断点序列比对分析,共发现6种AZFc区缺失模式,其中模式B:sY1161(+)、sY1197(+)、sY1191(-)、sY1291(-)、sY152(-)、sY254(-)、sY255(-)、sY1206(-)、sY1054(-)、sY157(+)、sY1201(+)所占比率最高,近远端缺失断点分别位于b2扩增子及b4扩增子。 5.发现2例AZFb+c区部分缺失的少精子症患者,近端断裂点位于扩增子u1内,远端断裂点分别定位于回文结构P1及P2的远端,缺失模式分别为IR4/diatalP2及IR4/diatalP1。 研究结论 1.东北地区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中,精子浓度0~1×106/ml组Y染色体微缺失率最高,缺失类型以AZFc区缺失为主。 2.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若呈现高FSH、LH水平和低T水平,建议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3. AZFc区完全缺失患者可自然生育,并将缺失垂直遗传;AZFc区部分缺失存在扩大为全缺失的风险,进一步加重生精障碍。 4.在AZF各区近远端新增筛查位点,可以明确部分缺失和完全缺失,有助于临床上对生精障碍程度的评估及治疗。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9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孔江英;许文龙;;生殖激素在男性不育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7年03期

2 许良余,江利,陈荣安,张益康,李欣欢,秦建平;FSH预测非梗阻性无精子患者精子发生类型的探讨[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2期

3 郝丽君;崔英霞;;1例罕见的AZFb部分缺失的少精子症[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6年08期

4 张华俊;金保方;;AZF与男性不育研究进展[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0年02期

5 丛学文;涂向东;严爱贞;曾健;;精子生成障碍患者Y染色体AZFc区部分缺失分析[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0年07期

6 马明义;钟一梅;韦小妮;张思仲;;AZFc区部分缺失与原发性男性生精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华西医学;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24049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24049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c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