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泌尿论文 >

早期与延迟启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危重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06 13:10
【摘要】:目的:对比AKI 2期与AKI 3期启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对比不同时期急性肾损伤(AKI)生物标志物指导重症患者启动CRRT时机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ICU内进行的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30名行CRRT合并AKI的危重患者,并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定义,将患者区分为AKI 2期组和AKI 3期组。所有入选患者均记录基本生命体征,机械通气患者记录其呼吸机参数。行CRRT前留取尿、血标本。离心后留取上清液1ml,冻存于-80℃冰箱中,所有血、尿标本留取完毕后,于2018年2月对血、尿标本进行嗜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肾损伤分子-1(KIM-1)、白细胞介素-18(IL-18)浓度测定。血胱抑素C(s-Cys C)及血肌酐(SCr)浓度于我院生化实验室测得。电话随访患者28天生存情况。结果:1.患者入选流程及分组情况本研究共对38例患者进行了筛选。最终共纳入30例患者。其中符合KDIGO指南定义AKI 2期的12例,AKI 3期的18例。2.AKI 2期组与AKI 3期组间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AKI 2期组与AKI 3期组之间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基础医学特征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AKI 2期组与AKI 3期组间AKI生物标志物比较AKI 2期组与AKI 3期组相比,AKI 3期组s-Cys C、p-NGAL、u-KIM-1、p-KIM-1浓度均较高(P0.05)。其它生物标志物在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4.各生物标志物对AKI患者28天病死率的预测价值评估s-CysC、p-NGAL、u-KIM-1、p-KIM-1预测AKI患者28天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7、0.705、0.741、0.692;本研究还计算了s-CysC、p-NGAL、u-KIM-1、p-KIM-1预测AKI患者28天病死率的临界值,分别为2.18mg/L、4626.4pg/ml、7104.52pg/ml、91.55pg/ml。5.肾损伤生物标志物指导CRRT启动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比较分别以肾脏功能性标志物s-CysC和肾脏损伤性标志物p-NGAL和u-KIM-1,将30名患者分为大于临界值组和小于临界值组。肾脏损伤性标志物较低组28天病死率较低。肾脏功能性标志物较低组CRRT时间显著缩短。分别以肾脏损伤性标志物p-NGAL和u-KIM-1,将AKI 2期组12名患者分为大于临界值组和小于临界值组。两组患者28天病死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6.AKI 2期组与AKI 3期组间预后比较AKI 2期组28天全因病死率16.7%,AKI 3期组66.7%(P=0.011)。肾功能恢复率,AKI 2期组高于AKI 3期组(P=0.007)。AKI 2期患者CRRT时间显著缩短(P=0.04)。两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AKI 2期组生存中位时间显著延长(109天VS 34天,P=0.024)。结论:1.对于AKI的危重症患者,早期(AKI 2期)启动CRRT治疗,可显著降低28天病死率,并提高生存中位时间。2.s-CysC、p-NGAL、u-KIM-1对AKI患者预后评估有较高的预测价值。3.肾损伤标志物p-NGAL、u-KIM-1指导AKI 2期患者CRRT启动可降低28天病死率,加快肾脏功能恢复。
【图文】:

延迟启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患者预后,患者


图 1 早期与延迟启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危重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入组流程ig.1 Flow of patients through the effect of early vs delayed initiation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on prognosis in critically ill patiwith acute kidney injury trial

危重症,肾损伤,生物标志物,患者


2 肾损伤生物标志物预测 CRRT 的危重症 AKI 患者 28 天 Kidney injury biomarkers predict 28-day all-cause mortality AKI patients undergoing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荣山;;急性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J];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3年03期



本文编号:26513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26513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4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