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从前列腺癌的若干临床指标中,结合证型因素,筛查早期(2年内)进展为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RPC)的可能危险因素及可能保护因素,从而指导临床实践、为进一步科研提供依据及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思路。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回顾收集了71例病例,按1:1要求配比71例对照,共142例,病例组与对照组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广东省中医院,回顾时间为2年,所有患者均经过内分泌治疗,未行其他治疗,以2年内进展为CRPC的患者归为病例组,2年内未进展为CRPC的归为对照组。收集以下数据:确诊前列腺癌时患者的年龄、t PSA、证型、Gleason评分、肿瘤T分期、是否远处转移、是否淋巴结转移、前列腺体积,以及内分泌治疗后的“治疗后PSA最低值(PSA nadir)”、“到达最低值时间(Time to PSA nadir TTN)”、CRPC发生时间。再将数据录入至Microsoft Office Excel工作表中,建立数据库。应用PASS11计算样本量,取α=0.05,β=0.1。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将计量资料录入至SPSS22.0中,计数资料及等级资料将其赋值后再录入(见附件赋值表)。具体统计步骤如下:1.进行描述性统计,获得相关资料的一般情况,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通过四格表获取其百分比。2.通过描述统计获得前列腺癌患者证型分布特点及CRPC证型分布特点。3.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则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属于无序分类变量用卡方检验,属于有序等级变量用秩和检验。显著性水平取α=0.05。4.多因素分析: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将单因素分析具有显著差异的临床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进行多因素分析,获取其OR值,发现CRPC的可能危险因素及可能保护因素。5.生存分析:以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为分组,发生CRPC为终点事件,CRPC发生时间为事件发生时间,作生存分析,以期发现危险因素/保护因素对CRPC进展时间是否有影响。结果:一般资料:本课题共有142例患者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排除标准及配比标准,纳入进课题。2例对照组数据缺失,实际纳入140例。病例组的一般情况:年龄段小于50岁有1人,占1.4%,50-59岁段有6人,占8.5%,60-69岁段有16人,占22.5%,70-79岁段有32人,占45.1%,80-89岁段有16人,占22.5%,90岁以上段有0人。t PSA均值:649.34±1017.62ng/ml;治疗后t PSA最低值(PSA nadir)均值:20.14±101.20ng/ml;到达PSA最低值时间(Time to PSA nadir TTN)的平均月份为6.59±4.49个月;前列腺体积平均值为66.59±70.29ml;肿瘤分期为T1期的有0人,T2期的有14人,占19.7%,T3期的有17人,占23.9%,T4期的有40人,占56.3%;无淋巴结转移的有21人,占29.6%,淋巴结转移的有50人,占70.4%。无远处转移的有23人,占32.4%,远处转移的有48人,占67.6%。GS评分≤6有11人,占15.5%,=7分的有15人,21.15%,≥8分的有42人,占59.2%。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年龄段小于50岁有0人,50-59岁段有0人,60-69岁段有16人,占23.2%,70-79岁段有32人,占46.4%,80-89岁段有19人,占27.5%,90岁以上段有2人,占2.9%;t PSA均值:177.24±343.09ng/ml;治疗后t PSA最低值(PSA nadir)均值:0.13±0.22ng/ml;到达PSA最低值时间(Time to PSA nadir TTN)的平均月份为15.94±11.27个月;前列腺体积平均值为59.21±40.61ml;肿瘤分期为T1期的有5人,占7.2%,T2期的有39人,占56.5%,T3期的有13人,占18.8%,T4期的有12人,占17.4%;无淋巴结转移的有54人,占78.3%,淋巴结转移的有15人,占21.7%。无远处转移的有52人,占75.4%,远处转移的有17人,占24.6%。GS评分≤6有17人,占24.6%,=7分的有20人,29%,≥8分的有32人,占46.4%。证型分布:140例患者中,湿热蕴结32人,占22.9%,痰凝血瘀34人,占24.2%,脾肾亏虚61人,占43.6%,气阴两虚13人,占9.3%。病例组(CRPC组)中:湿热蕴结的有14人,占CRPC患者的19.7%,痰凝血瘀的有15人,占21.1%,脾肾亏虚的有39人,占54.9%,气阴两虚的有3人,占4.2%。单因素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初诊证型、治疗前t PSA、治疗后t PSA最低值(PSA nadir)、到达PSA最低值时间(Time to PSA nadir TTN)、肿瘤TNM分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GS评分、前列腺体积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在证型、PSA nadir、TTN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证型中只有脾肾亏虚有统计学意义,其中β=3.0030,OR=20.1521;PSA nadir的β=2.4090,OR=11.1221;TTN的β=—0.2480,OR=0.7811;三个因素的影响大小排序为:证型(脾肾亏虚)(OR=20.152)PSA nadir(OR=11.122)TTN(OR=0.781)。生存分析:经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并用Log Rank(Mantel-Cox)方法进行统计学检验,得出TTN≤9个月时,中位发生CRPC时间是8.29个月;TTN9个月时,中位发生CRPC时间是16个月。PSA nadir≤0.2ng/ml时,中位发生CRPC时间是12个月;PSA nadir0.2ng/ml时,中位发生CRPC时间是9个月。四组证型对CRPC进展时间的影响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普通前列腺癌与早期进展CRPC的前列腺癌患者在辨证分布相似,辨证以脾肾亏虚证型为最常见,其次是痰凝血瘀、湿热蕴结,最少见的是气阴两虚。TTN很有可能是保护因素,TTN越长,2年内进展为CRPC的机会越小。PSA nadir很有可能是早期进展为CRPC的独立危险因素,PSA nadir越高,风险越大。初始辨证为脾肾亏虚的患者2年内进展为CRPC的风险比辨证为气阴两虚的高20.152倍,生存分析提示TTN≤9个月、PSA nadir0.2ng/ml时是CRPC的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7.25
【图文】:
(三)数据收集、核对及偏倚控制将两组患者确诊前列腺癌时的年龄、是否远处转移、否淋巴结转移、前列腺体积、最低值时间”、“CRPC 发生时间”立数据库。应用 SPSS 22.0料将其赋值后再录入。(见附件赋值表)应用统计方法获取相关结果。由于病例-对照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较多偏倚不可避免,常见的偏倚有选择性偏倚、观察性偏倚等。因此研究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和控制各种偏倚。具体方法有:1. 严格按照指南诊断标准,根据研究目的,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减少调查者偏倚。2. 对照组采用配比的方法,消除各种混杂因素的影响。3. 资料是从病历系统内获取,故首先确保系统资料真实可靠,若有疑问或不清楚处,电话随访患者,确保资料准确。4. 调查人员需将相关临床数据从病历系统摘录至文档中,为防止摘录出错,摘录工将两组患者确诊前列腺癌时的年龄、tPSA、证型、Gleason 评分、肿瘤“治疗后 PSA 最低值”、“到达发生时间”录入至 Microsoft Office Excel统计软件,将计量资料录入软件中,计数资料及等级资对照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较多偏倚不可避免,常见的偏倚有选择性偏倚、员需将相关临床数据从病历系统摘录至文档中,为防止摘录出错,摘录工T 分期、PSA工作表中,建

图 2 总数据证型分布条形图病例组(CRPC组)中,湿热蕴结的有14人,占CRPC患者的19.7%,痰凝血瘀的有15人,占21.1%,脾肾亏虚的有39人,占54.9%,气阴两虚的有3人,占4.2%。(见表4 图3)表4 病例组证型分布证型 湿热蕴结 痰凝血瘀 脾肾亏虚 气阴两虚计数14 15 39 319.7% 21.1% 54.9% 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剑;任魁;艾清秀;王湘玉;;经直肠超声检测前列腺体积结合PSA检测对于前列腺癌诊断的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年10期
2 袁少英;郑进福;何超拔;覃湛;金明昱;张兆磊;王伟光;耿立果;;前列腺癌术后的中医辨证论治[J];辽宁中医杂志;2015年09期
3 单露玲;韩秀鑫;张超;任志午;梁守磊;王国文;;初诊伴有脊柱转移的前列腺癌生存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5年17期
4 杨恺惟;虞巍;宋毅;黄立华;韩文科;何志嵩;金杰;周利群;;影响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疗效的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4期
5 陈骋;马建;申吉泓;;昼夜节律与前列腺癌关系研究进展[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5年05期
6 徐凡;董柏君;潘家骅;沙建军;温晓飞;刘辉;吴鹏飞;薛蔚;黄翼然;;转移性前列腺癌早期去势抵抗的预测因素分析[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5年02期
7 翟建坡;王建伟;李贵忠;王海;王海东;何峰;黄广林;满立波;;激素敏感转移性前列腺癌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年03期
8 许松;张征宇;;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治疗进展[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4年12期
9 姚烽;王明;苟欣;;不同年龄组前列腺癌临床特征与预后因素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11期
10 陈汉民;蔡联明;刘联斌;李荣;;血清PSA联合PSAD检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201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吕立国;陈志强;王树声;潘明沃;古炽明;白遵光;向松涛;王昭辉;代睿欣;;从中医经典理论探讨扶阳法在晚期前列腺癌辨证治疗中的应用[A];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暨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晓光;D期前列腺癌中医辨证分型方式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镇伟;全雄激素阻断治疗后进展到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时间预测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7年
2 郑路;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3 符二;年龄小于50岁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4 李镇;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全身化疗的预后影响因素[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5 程丽萍;前列腺癌中医虚实辨证与免疫功能相关性分析[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郑伟;PSA联合检测血液与组织中PCA3基因的表达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D];桂林医学院;2014年
7 何亮;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应用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
2735943